如何评价明星“人设崩塌”?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最近因为某人设崩塌事件,全网开始了关于“人设”的大讨论。
“人设”的概念最初的定义应该是来源于艺术作品的“人物设定”,代表了一个角色的人物形象、身高体重、性格爱好等等,相当于是一幅人物白描,把TA放到整个故事中,必须前后连贯、逻辑一致,思考和做事符合人物的情感动机、心理动机,如果需要剧烈的转变也需要足够的逻辑进行铺垫,如此方能令读者感到信服。
而所谓的“人设崩塌”,则是作者写偏了,让某个人物做了一件或者几件不符合TA一贯的逻辑或者情感的事情,让这一角色不再具备说服性,无法感染读者,从而无法让读者共情,此为“人设崩塌”。比如一名角色的本来设定特点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忽然变成了一个奋发图强的人,这就不够让人信服。
后来,“人设”这个概念逐渐演变用到偶像明星/各路网红中,成为代表了人们某一类精神寄托的图腾,学霸类的、颜值类的、才艺类的等等不一而足,他们命中了凝视者的某一部分或者多个部分的需求,人们便将情感投射在打造好的这一个“人设”当中,双方都扮演着自己扮演的角色。
有些明星/网红及他们的经纪公司比较聪明,为他们打造的“人设”是其性格某一部分的延伸,一般这类的不太容易“人设崩塌”;有些明星/网红及他们的经纪公司为了迎合市场,给旗下艺人打造了并不适合他们自己性格的某一种形象,最终纸包不住火,导致“人设崩塌”,因为,假的真不了,被拆穿只是时间问题。“真实”才是“人设”真正走得长久的关键要素,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个性撑得起“人设”,才不会“扮演”得难以为继。
《王冠》截图,身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更要努力维持自己的“人设”
很多人讨论过崇拜偶像明星的价值,有的人崇拜偶像是为了成为TA,有人说能够通过学习他们的某一个面从而让自己快速成长,有人说在没有感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方身上,得到情绪的释放,还有一部分是为了精神寄托,有个事儿干,另外一种是觉得生活空虚,无法创造自己的人生,便把期望值投射给某个人(与前面“为了成为TA”不同的是,这种通常不会自己行动去成为那个人,只是单纯的情绪-期望值的投射)。当然也有站在对立面的人说这些沉迷于精神偶像的人没有自己健全的人格等等,崇拜偶像的与反对崇拜偶像的,双方的辩论长期以来此起彼伏。
“偶像”其实是人们情绪的幻想与投射,基于自己的情感与认知作出的选择。有人投射的对象是活人,比如现在存在的真实偶像(明星/网红等),有些人投射的对象是故纸堆中记载的“人”,比如历史上的某些英雄人物,有些则是二次元人物,比如动漫、游戏、小说中的“人设”。
在我的咨询中,曾遇到过有人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当我上瘾式的沉迷于某个精神偶像的时候,有一天忽然因为某件事而不再沉迷,会觉得当年追星的那个过程像是去了一趟‘异次元’,或者做了一场大梦,会觉得根本不像自己该做出的事情”;也有人这样描述:因为觉得自己不被需要,没有人爱,而将自己的爱投射给了一个虚无(看得见摸不着、看不见摸不着)的对象。
罗翔说,人类所有的经验往往被筛选和美化,伟大的人格并非站在高处。
神坛也是祭坛,越是完美的东西,其背后的丑陋可能越骇人听闻。因为人可以犯错,而“偶像”不可以,否则就会跌下神坛,万劫不复。曹操曾评价让他即皇位的孙权“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因为皇位是“站在所有人之上” 的位置,如果时机不对,或者名不正言不顺,那就理所当然成为所有人的“靶子”。
在向我咨询的朋友中,有崇拜明星偶像的,也有痴迷历史人物的,也有沉迷于二次元纸片人的,我无意于评价任何做法,只是觉得这些是每个人当下的状态,如果拉长时间到整个生命长河来看,也只是某一小段过程或者必经阶段。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出这些“崇拜”以怎样的评价,我只是想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一下,精神偶像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以便处在这个人生阶段的朋友能够更好地认清自己与偶像的关系。
在最近看的剧中,“偶像”作用被运用的最好的便是《御赐小仵作》了。男主问女主为什么一定要找玉面判官,女主说:“如果不是因为想要找到玉面判官,也没有勇气来到长安,更没有运气遇到你”“玉面判官再好,可他不是你,他也没有为我做这做那”,言语中反映的是,真实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偶像”只是提供给自己成长和寻找的勇气,从而实现了从“偶像崇拜”到真实生活的无缝对接。
在一个人的自我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借助一个“理想化”的“人设”先成长,到了某个临界点就可以超越“他”了,此后这个标杆便不再被需要了,因为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了。《御赐小仵作》的女主虽然没有直接通过“玉面判官”得到成长,但她通过玉面判官这个“偶像”,在现实里找到了真实的“最好的刑狱官”,她升华了偶像本身存在的价值,让它变得更加“接地气”,而不是自己投射某种情绪的工具。
“人设”的概念最初的定义应该是来源于艺术作品的“人物设定”,代表了一个角色的人物形象、身高体重、性格爱好等等,相当于是一幅人物白描,把TA放到整个故事中,必须前后连贯、逻辑一致,思考和做事符合人物的情感动机、心理动机,如果需要剧烈的转变也需要足够的逻辑进行铺垫,如此方能令读者感到信服。
而所谓的“人设崩塌”,则是作者写偏了,让某个人物做了一件或者几件不符合TA一贯的逻辑或者情感的事情,让这一角色不再具备说服性,无法感染读者,从而无法让读者共情,此为“人设崩塌”。比如一名角色的本来设定特点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忽然变成了一个奋发图强的人,这就不够让人信服。
后来,“人设”这个概念逐渐演变用到偶像明星/各路网红中,成为代表了人们某一类精神寄托的图腾,学霸类的、颜值类的、才艺类的等等不一而足,他们命中了凝视者的某一部分或者多个部分的需求,人们便将情感投射在打造好的这一个“人设”当中,双方都扮演着自己扮演的角色。
有些明星/网红及他们的经纪公司比较聪明,为他们打造的“人设”是其性格某一部分的延伸,一般这类的不太容易“人设崩塌”;有些明星/网红及他们的经纪公司为了迎合市场,给旗下艺人打造了并不适合他们自己性格的某一种形象,最终纸包不住火,导致“人设崩塌”,因为,假的真不了,被拆穿只是时间问题。“真实”才是“人设”真正走得长久的关键要素,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个性撑得起“人设”,才不会“扮演”得难以为继。
《王冠》截图,身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更要努力维持自己的“人设”
很多人讨论过崇拜偶像明星的价值,有的人崇拜偶像是为了成为TA,有人说能够通过学习他们的某一个面从而让自己快速成长,有人说在没有感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方身上,得到情绪的释放,还有一部分是为了精神寄托,有个事儿干,另外一种是觉得生活空虚,无法创造自己的人生,便把期望值投射给某个人(与前面“为了成为TA”不同的是,这种通常不会自己行动去成为那个人,只是单纯的情绪-期望值的投射)。当然也有站在对立面的人说这些沉迷于精神偶像的人没有自己健全的人格等等,崇拜偶像的与反对崇拜偶像的,双方的辩论长期以来此起彼伏。
“偶像”其实是人们情绪的幻想与投射,基于自己的情感与认知作出的选择。有人投射的对象是活人,比如现在存在的真实偶像(明星/网红等),有些人投射的对象是故纸堆中记载的“人”,比如历史上的某些英雄人物,有些则是二次元人物,比如动漫、游戏、小说中的“人设”。
在我的咨询中,曾遇到过有人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当我上瘾式的沉迷于某个精神偶像的时候,有一天忽然因为某件事而不再沉迷,会觉得当年追星的那个过程像是去了一趟‘异次元’,或者做了一场大梦,会觉得根本不像自己该做出的事情”;也有人这样描述:因为觉得自己不被需要,没有人爱,而将自己的爱投射给了一个虚无(看得见摸不着、看不见摸不着)的对象。
罗翔说,人类所有的经验往往被筛选和美化,伟大的人格并非站在高处。
神坛也是祭坛,越是完美的东西,其背后的丑陋可能越骇人听闻。因为人可以犯错,而“偶像”不可以,否则就会跌下神坛,万劫不复。曹操曾评价让他即皇位的孙权“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因为皇位是“站在所有人之上” 的位置,如果时机不对,或者名不正言不顺,那就理所当然成为所有人的“靶子”。
在向我咨询的朋友中,有崇拜明星偶像的,也有痴迷历史人物的,也有沉迷于二次元纸片人的,我无意于评价任何做法,只是觉得这些是每个人当下的状态,如果拉长时间到整个生命长河来看,也只是某一小段过程或者必经阶段。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出这些“崇拜”以怎样的评价,我只是想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一下,精神偶像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以便处在这个人生阶段的朋友能够更好地认清自己与偶像的关系。
在最近看的剧中,“偶像”作用被运用的最好的便是《御赐小仵作》了。男主问女主为什么一定要找玉面判官,女主说:“如果不是因为想要找到玉面判官,也没有勇气来到长安,更没有运气遇到你”“玉面判官再好,可他不是你,他也没有为我做这做那”,言语中反映的是,真实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偶像”只是提供给自己成长和寻找的勇气,从而实现了从“偶像崇拜”到真实生活的无缝对接。
在一个人的自我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借助一个“理想化”的“人设”先成长,到了某个临界点就可以超越“他”了,此后这个标杆便不再被需要了,因为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了。《御赐小仵作》的女主虽然没有直接通过“玉面判官”得到成长,但她通过玉面判官这个“偶像”,在现实里找到了真实的“最好的刑狱官”,她升华了偶像本身存在的价值,让它变得更加“接地气”,而不是自己投射某种情绪的工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