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及不可行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
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不复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也。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若有子可谓达礼乐之矣。”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论语集注》
————————————————————————————————————
在这里我们知道‘和’的意思是从容不迫,但什么是从容不迫呢?我们可以看《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其先后,才能从容不迫。再更近一步,可以看《中庸》: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从这里看我们可以知道程子的‘礼胜则离’而对应的‘和’还有和谐,性子之意,最后所延伸出来的‘乐’(可能有人会说这里的和谐与从容不迫有什么联系,这是一体两面的,不知道本末,不知道终始,和不通人性,不通物性有很大的联系,通人性通物性,自然知其先后,自然能做到从容不迫。)。
再看回,礼,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大概就可以知道,如果只是强调形式上的礼,忘记礼的根本是道,是天理,结果只是让礼‘离开’我们,这里的离开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只是形式没有了意义;一种是不合理的要求遵守,大家都受不了,只好放弃。所以,礼的最佳状态不是束缚也不是形式,而是‘和’,就是孔子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大家觉得这样做很好,这样过生活很和谐,很安乐。
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追求快乐,为了追求享受,把其它的都放在一边不管了,那这种快乐,就只是‘快’乐了,一下就过去了,是不可能‘安’的。这跟我们的追求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只是一时的,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很快这种乐是会流掉的,剩下的是什么?焦虑、恐惧、盲目、不知所措,因为这时候我们离道很远了。
好了,我们可以来看《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当我们要行天道(生活和谐)开始,我们就该知道我们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事。当一个合理的制约过来,我们要去遵循,但我们也知道会有特殊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也要懂得应变,不能一刀切。可是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这是特殊案例,不是所有犯错的人都可以以此为例加以宽恕的。
——————————————————————————————————————
以和为贵的‘和’,跟致中和的和是差不多的,但是知和而和里的‘和’跟致中和里的和是不一样的,一个存有偏差流于形式,一个是内部的真正的和。不能混为一谈,不然,也不用引进‘乐’的概念。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
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不复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也。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若有子可谓达礼乐之矣。”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论语集注》
————————————————————————————————————
在这里我们知道‘和’的意思是从容不迫,但什么是从容不迫呢?我们可以看《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其先后,才能从容不迫。再更近一步,可以看《中庸》: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从这里看我们可以知道程子的‘礼胜则离’而对应的‘和’还有和谐,性子之意,最后所延伸出来的‘乐’(可能有人会说这里的和谐与从容不迫有什么联系,这是一体两面的,不知道本末,不知道终始,和不通人性,不通物性有很大的联系,通人性通物性,自然知其先后,自然能做到从容不迫。)。
再看回,礼,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大概就可以知道,如果只是强调形式上的礼,忘记礼的根本是道,是天理,结果只是让礼‘离开’我们,这里的离开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只是形式没有了意义;一种是不合理的要求遵守,大家都受不了,只好放弃。所以,礼的最佳状态不是束缚也不是形式,而是‘和’,就是孔子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大家觉得这样做很好,这样过生活很和谐,很安乐。
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追求快乐,为了追求享受,把其它的都放在一边不管了,那这种快乐,就只是‘快’乐了,一下就过去了,是不可能‘安’的。这跟我们的追求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只是一时的,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很快这种乐是会流掉的,剩下的是什么?焦虑、恐惧、盲目、不知所措,因为这时候我们离道很远了。
好了,我们可以来看《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当我们要行天道(生活和谐)开始,我们就该知道我们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事。当一个合理的制约过来,我们要去遵循,但我们也知道会有特殊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也要懂得应变,不能一刀切。可是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这是特殊案例,不是所有犯错的人都可以以此为例加以宽恕的。
——————————————————————————————————————
以和为贵的‘和’,跟致中和的和是差不多的,但是知和而和里的‘和’跟致中和里的和是不一样的,一个存有偏差流于形式,一个是内部的真正的和。不能混为一谈,不然,也不用引进‘乐’的概念。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