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论述题 怎样理解文学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关系
展开全部
在讨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前,我们有必要先搞明白什么事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世界文学”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概念,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个概念的含义一直存在着相当的歧异和含混。歌德之后,有许多学者想赋予‘世界文学’以明确的意义,但似乎都不十分成功。这些看似令人惊异的说法其实来自对“世界文学”的特定理解至今没有一个确定性。“民族文学”的概念在中国的境遇似乎更尴尬,人们完全赋予它另外的含义。这使有关讨论难以取得正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关于这两个概念的通常理解中实际上常常隐藏着西方中心
论和汉民族中心论(大汉族主义) 的无意识。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这两个概念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世界文学不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学之外、也不是所有民族文学之外独立存在的文学,世界文学就是具有一定世界性的民族文学或由民族文学构成的互相关联的多边文学。从逻辑上讲二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以我的理解就是,不管是世界还是民族,都是拥有其文学的,所以民族文学即文学的民族性,世界文学即文学的世界性。而世界文学包含了以民族文学为中心及其多边文学。说的通俗一点:民族文学就是狭隘的文学。比如鲁迅,我们认为很伟大,其他人一看不知所云。所以即使他文字字数很多,却不会得到诺贝尔奖。世界文学比如泰戈尔,体现人类大爱的一些东西在里面。民族文学是文学民族性的反映,是文学在该民族内部各地各集团的文化交流中碰撞整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的民族共性。就其发生而言,是人类文学活动不自由的结果,即源于物质条件—交通、传递、保存、信息等的限制。由于民族的文化环境不同,构成文学的民族特性,表现在独特的民族性格、独特的社会生活、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语言、独特的体裁、独特的表现手法。
所以民族文学具有其独特性,各民族文学之间是不会完全相同,多多少少都有其个性化的因素。例如汉民族文学和美利坚民族文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学。民族文学在世界大融合的环境中依然保留其独特性。
然而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是中外文学发展史上的客观事实,也是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促进文学全球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各民族文学一经形成,不仅是自己民族的,更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迟早要趋向于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
由于这个关系的存在,世界文学就慢慢诞生了。
随着全球化与后学思潮的冲击,19世纪上半叶歌德与马克思先后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价值再次凸显。1827年1月31日,在与爱克曼的谈话中,歌德最早提出后来广为人知的“世界文学”概念,他在谈话录中说,“我相信,一种世界文学正在形成,所有的民族都对此表示欢迎,并且都迈出令人高兴的步子。在这里德国可以而且应该大有作为,它将在这伟大的聚会中扮演美好的角色。”歌德期望“民族文学”的发展,旨在推动文学的经典化进程。在马克思的原初视野中,“世界文学”关联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它指向文学未来的一种发展形态,是从文学理想和精神感召方面领会民族文学的存在。现在的共识是所谓“世界文学”的到来仍是一种期待,我们还要回到民族文学上来,加强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交融和交流。文学艺术的发生总是地域性或民族性的,但就文学艺术成其为文学艺术而言,它伊始就有着人类性或世界性。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是他的“民族文学”的延伸,在世界视野中关注民族文学,就使文学的天地由民族拓展到世界,从而预告了养润民族文学个性、冲决狭隘民族樊篱的世界文学的出场。第一个酝酿出世界文学观念的不是英国人、法国人或其他某一国度的人,而是一位在母国的四分五裂中寻求某种途径使民族文学经典化的德国人,这情形本身就耐人寻味,做出文化贡献的巨人就更加令人钦佩!因为当时德国四分五裂,公国林立,大约有300多个小公国,对外交流狭隘保守,别说对于东方,即使是公国内部之间的交流都是壁垒重重,举步维艰。德国酸辛的现实令人失望和唏嘘不已,直到18世纪和世纪之交,德国依然处在割据状态,整个民族缺少一个可以让作家们聚在一起的社会中心,“全民族文化”对于当时的德国作家来说还无从谈起。民族的现实没有为德国作家提供必要的铸造民族文学的条件,作家们更多地是在缺乏明确的民族文化和文学认同的境遇中,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文学探索创构。对于像歌德、席勒这样成为富有民族象征意义的作家来说,当时所能做的,除开接着他们的前辈继续做民族历史遗产的挖掘外,就是回溯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和向英、法等国的经典作家学习。
所以以我的理解就是,不管是世界还是民族,都是拥有其文学的,所以民族文学即文学的民族性,世界文学即文学的世界性。而世界文学包含了以民族文学为中心及其多边文学。微观的狭义的民族文学在不断交流不断碰撞后,即催生出了一个庞大的世界文学。说的通俗一点:民族文学就是狭隘的文学。比如鲁迅,我们认为很伟大,其他国家的人一看不知所云。所以即使他文字字数很多,却不会得到诺贝尔奖。世界文学比如泰戈尔,体现人类大爱的一些东西在里面。即使民族、国家不同,但其实质却能扭住所有人。
论和汉民族中心论(大汉族主义) 的无意识。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这两个概念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世界文学不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学之外、也不是所有民族文学之外独立存在的文学,世界文学就是具有一定世界性的民族文学或由民族文学构成的互相关联的多边文学。从逻辑上讲二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以我的理解就是,不管是世界还是民族,都是拥有其文学的,所以民族文学即文学的民族性,世界文学即文学的世界性。而世界文学包含了以民族文学为中心及其多边文学。说的通俗一点:民族文学就是狭隘的文学。比如鲁迅,我们认为很伟大,其他人一看不知所云。所以即使他文字字数很多,却不会得到诺贝尔奖。世界文学比如泰戈尔,体现人类大爱的一些东西在里面。民族文学是文学民族性的反映,是文学在该民族内部各地各集团的文化交流中碰撞整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的民族共性。就其发生而言,是人类文学活动不自由的结果,即源于物质条件—交通、传递、保存、信息等的限制。由于民族的文化环境不同,构成文学的民族特性,表现在独特的民族性格、独特的社会生活、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语言、独特的体裁、独特的表现手法。
所以民族文学具有其独特性,各民族文学之间是不会完全相同,多多少少都有其个性化的因素。例如汉民族文学和美利坚民族文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学。民族文学在世界大融合的环境中依然保留其独特性。
然而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是中外文学发展史上的客观事实,也是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促进文学全球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各民族文学一经形成,不仅是自己民族的,更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迟早要趋向于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
由于这个关系的存在,世界文学就慢慢诞生了。
随着全球化与后学思潮的冲击,19世纪上半叶歌德与马克思先后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价值再次凸显。1827年1月31日,在与爱克曼的谈话中,歌德最早提出后来广为人知的“世界文学”概念,他在谈话录中说,“我相信,一种世界文学正在形成,所有的民族都对此表示欢迎,并且都迈出令人高兴的步子。在这里德国可以而且应该大有作为,它将在这伟大的聚会中扮演美好的角色。”歌德期望“民族文学”的发展,旨在推动文学的经典化进程。在马克思的原初视野中,“世界文学”关联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它指向文学未来的一种发展形态,是从文学理想和精神感召方面领会民族文学的存在。现在的共识是所谓“世界文学”的到来仍是一种期待,我们还要回到民族文学上来,加强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交融和交流。文学艺术的发生总是地域性或民族性的,但就文学艺术成其为文学艺术而言,它伊始就有着人类性或世界性。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是他的“民族文学”的延伸,在世界视野中关注民族文学,就使文学的天地由民族拓展到世界,从而预告了养润民族文学个性、冲决狭隘民族樊篱的世界文学的出场。第一个酝酿出世界文学观念的不是英国人、法国人或其他某一国度的人,而是一位在母国的四分五裂中寻求某种途径使民族文学经典化的德国人,这情形本身就耐人寻味,做出文化贡献的巨人就更加令人钦佩!因为当时德国四分五裂,公国林立,大约有300多个小公国,对外交流狭隘保守,别说对于东方,即使是公国内部之间的交流都是壁垒重重,举步维艰。德国酸辛的现实令人失望和唏嘘不已,直到18世纪和世纪之交,德国依然处在割据状态,整个民族缺少一个可以让作家们聚在一起的社会中心,“全民族文化”对于当时的德国作家来说还无从谈起。民族的现实没有为德国作家提供必要的铸造民族文学的条件,作家们更多地是在缺乏明确的民族文化和文学认同的境遇中,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文学探索创构。对于像歌德、席勒这样成为富有民族象征意义的作家来说,当时所能做的,除开接着他们的前辈继续做民族历史遗产的挖掘外,就是回溯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和向英、法等国的经典作家学习。
所以以我的理解就是,不管是世界还是民族,都是拥有其文学的,所以民族文学即文学的民族性,世界文学即文学的世界性。而世界文学包含了以民族文学为中心及其多边文学。微观的狭义的民族文学在不断交流不断碰撞后,即催生出了一个庞大的世界文学。说的通俗一点:民族文学就是狭隘的文学。比如鲁迅,我们认为很伟大,其他国家的人一看不知所云。所以即使他文字字数很多,却不会得到诺贝尔奖。世界文学比如泰戈尔,体现人类大爱的一些东西在里面。即使民族、国家不同,但其实质却能扭住所有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