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第一章蕴含哲理与论语哪里相似?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道德经是哲学,讲的是宇宙和人生的道理;论语属于伦理学范畴,专讲人生的道德修养,二者没有多少可比性。论语在封建时代,只是起了相当于国家宪法的作用。因此,老子是鄙薄孔子的仁义礼智那一套的。关于这一点,道德经第38章说的很清楚:“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老子看来,仁义礼智那一套,是人为的一种造作,是“有为”,不符合自然界“无为而无不为”的普遍真理。
本人店铺有道德经名家注解大合集电子版,是学习道德经的良师益友,欢迎光临~
本人店铺有道德经名家注解大合集电子版,是学习道德经的良师益友,欢迎光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5)者,天下皆是也,而(6)谁以(7)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8)也,岂若从辟世之士(9)哉?耨(10)而不辏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11)曰:”鸟兽不可与同群(12),吾非斯人之徒(13)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道”也是如此。道可道,非常道。得道人,不用教。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5)者,天下皆是也,而(6)谁以(7)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8)也,岂若从辟世之士(9)哉?耨(10)而不辏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11)曰:”鸟兽不可与同群(12),吾非斯人之徒(13)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道”也是如此。道可道,非常道。得道人,不用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