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特点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移动互联网,恰如外星人看地球的动物,远远看去并不了解,人和猪的区别,不过是一种是四条腿走路,一种是两条腿走路。对于移动互联网这样一个新奇事物不了解,人们自然用过去的经验去看,就将其定位为互联网的延伸和补充,是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互联网。这样一个思路之下,移动互联网的形态、模式、商业模式都自然想从互联网中搬过来,这件事情,从2001年10月第一个3G网络商用,这种思维举不胜举,渗透到移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到新媒体领域。今天中国,乃至全世界没有一个商业上非常成功的新媒体,大部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都不算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这个孩子,虽然它和互联网有很大亲缘关系,甚至带着互联网的基因,流着互联网的血,但是,它不是互联网,它是一个有着新生命的孩子,它必将超越互联网,超越那些已经成为定势的思维和模式。
项立刚认为移动互联网是高速度的移动通信网络、具有智能感应能力的智勇终端、新的业务、业务管理和计费平台、客户服务支撑平台共同构成一个新的业务体系。移动互联网具有一些传统互联网的基因,但是它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封闭的网络体系
移动互联网的网络不是自由开放的平台,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体系。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从第一天就是有管控能力,用户也知道它是有管控能力,用户使用的态度非常不同。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互联网上,用户收到垃圾邮件,用户也不满意,但是用户知道互联网是自由开放的,没有管控,所以用户随了删除,只能隐忍。移动互联网上,用户收到垃圾短信,用户是需要运营商进行管理。
庞大的自下而上的用户群
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群是从上而下,最早的用户群是有知识的人,有钱人,年龄也相对较大。移动互联网的用户群是一个很不同的用户群,最早使用移动互联网,有非常高传染性和粘着度的是三低人群,低学历、低年龄、低收入。这个人群正是因为手机学习门槛较低,价格也较低,也有通信工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手机有非常大的依赖感。对于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农民工来说,他们需要交流、沟通、帮助,他们需要爱,需要正常的性生活。把他们和世界联系起来的唯一工具就是手机。智能手机让他们拥有了了解世界的更多机会。因此,他们是最有粘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
广域的泛在网
在社会生活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双向交流的网络存在,从前不可想象,同时也创造了巨大机会。即使是互联网的时代,随时随地、如影随形这件事是不可能想象的,广域的泛在网就让随时随地、如影随形成为可能。这也让大量需要即时的业务和通讯成为可能。今天几乎每一个新闻事件都可能被马上发到微博上,每一个事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这就是广域泛在网的作用。
高便携性与强制性
除了睡眠时间,移动设备一般都以远高于PC的使用时间伴随在其主人身边。这个特点决定了,使用移动设备上网,可以带来PC上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即沟通与资讯的获取远比PC设备方便。
我们被强制携带了手机,我们被强制接收信息。今天手机远不是一个通信工具,它已经从通信工具,转变为我们社会关系的全部。手机带着我们的体温,已经成为我们身体一个器官,成为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每时每刻必须携带的手机,我们依赖它,同时我也对它越来越敏感,也越来越挑剔。互联网时代我们能容忍屏幕上的广告,屏幕大,对于我们的干扰度低,我们不开电脑,广告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智能手机的时代,我们被强制携带了手机,只要铃声一响,我们必须要看手机,提醒度很高,强制力也很强。如果大量的广告通过智能手机传输,用户会不胜其烦。
永远在线及占用用户时间碎片
智能手机已经做到了可以24小时在线。以前的服务,除了电话和短信可以做到永远在线,没有一个互联网的服务可以做到永远在线,永远不关电脑,这件事不可能做到。永远不关手机,这已经成为一种可能。通信的即时,互联网再好的即时工具不能做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永远在线正在悄悄改变这一格局,QQ再强,它不能让用户关了电脑还能接收到信息。微信却是收到就可以提醒。
传统的信息传播是一点对多点的传播。电视时代,使用的时间非常集中,黄金时间、普通时间、垃圾时间,用户时间成为电视争夺的最核心的资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随地随地携带着智能手机,也可以随地随地使用。曾经早晨第一件事情是打开电视机,早晨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甚至坐在马桶上,吃饭时间也有很多人在使用智能手机坐公交、地铁随处可以看到用智能手机在发微博、用微信交流、玩游戏、看电子书。甚至学生在课堂上,家庭主妇在洗碗时都会用手机看视频。而凌晨2点在微博里不难找到失眠的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的倾向。差不多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看到用户在使用。把用户的闲暇时间都占满了。
病毒性信息传播
曾经信息的传播是一点到多点,二次传播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所以很容易进行舆论控制。互联网时代信息已经是病毒性的传播,即从一点传播,很快进行多点发散。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是被强制携带,信息是被强制提醒,网络是泛在的网络,手机是永远在线的。信息更容易象病毒一样高速度、广泛的、大范围的传播。因为信息的传播,很多是依据社会关系,比如自己的好友,自己的同事、同学、朋友,电话号码簿中的成员,很大程度上,受众更相信信息的可靠性。
安全性更加复杂
在互联网时代,电脑还是一个科研和办公的工具,它和个人生活紧密相联的程度远没有智能手机高。智能手机已经是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它又是随时随地被携带着,是永远在线的,更容易暴露人们的隐私,也更容易成为一个安全的隐患。智能手机可以轻易地泄露用户的电话号码和朋友电话号码,可以方便地泄露短信信息,可以泄露存在手机中图片和视频。这些很容易构成安全的威胁。更为复杂的是,智能手机的GPS形成的定位功能,可以很方便的对用户进行实时跟踪,这其中的信息全面而复杂。而智能手机中正在形成的电子支付能力,远程支付的密码泄露,近场支付安全隐患,使智能手机不但是一个方便的工具,它也正在成为手雷,给社会生活的安全带来巨大的问题。
移动设备用户的隐私性远高于PC端用户的要求。不需要考虑通讯运营商与设备商在技术上如何实现它,高隐私性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的特点——数据共享时即保障认证客户的有效性,也要保证信息的安全性。这就不同于互联网公开透明开放的特点。互联网下,PC端系统的用户信息是可以被搜集的。而移动通讯用户上网显然是不需要自己设备上的信息给他人知道甚至共享。
身份识别系统
和电脑相比,手机更有私密性,也和个人的身份切切相关。智能手机中电话号码就是一种身份识别,若广泛采用实名制,它也可能成为一个信用体系的一部分,在很多银行和支付系统中,手机的识别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识别标志。这意味了智能手机时代的信息传播可以更精准,更有指向性。同时也具有更高的骚扰,更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
定位系统
随时移动的智能手机,GPS/北斗等的卫星定位,以及通过基站进行定位,第一次让手机具有了随时随地的定位功用,这些功能使信息可以携带位置信息。无论是微博、微信这样的应用,还是手机拍摄的照片,都携带了位置信息。这些位置信息使传播的信息更加精准,同时也产生了众多基于位置信息的服务。有些人不喜欢定位,则会取消这个功能.
业务管理与计费平台
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一直是一个云管端整合的平台,它具有业务的管理与计费能力,这些能力的整合,可以让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从传播更多走向服务,成为一个服务体系。计费无论是对于媒体还是服务,都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传统的互联网发展中,就是因为无法形成计费体系,一开始的商业模式就是广告。这也造成了很多互联网公司很长时间找不到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因为实现了身份识别,可以永远在线,同时无论是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的技术已经成熟。业务管理和计费已经不再是大问题。
智能感应的平台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终端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不仅具有计算、存储、通信能力,同时智能手机具有越来越强大的智能感应能力,这些智能感应让移动互联网不仅联网,而且可以感知世界,形成新的业务。
尤其这里需要强调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终端的作用。传统的互联网是用PC去上网,PC虽然功能强大,但是它的移动能力差,注定决定了不需要随时携带,也不可能把众多的智能感应器内置其中,形成业务与应用。但是移动互联网的终端以智能手机为核心,这样一个智能手机,它不再是科学研究和办公的工具,而是生活助理,所以它的定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PC。
应用轻便
除了长篇大论,休闲沟通外,能够用语音通话的就用语音通话解决。移动设备通讯的基本功能代表了移动设备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延续这一特点及设备制造的特点,移动通讯用户不会接受在移动设备上采取复杂的类似PC输入端的操作——用户的手指情愿用“指手划脚”式的肢体语言去控制设备,也不愿意在巴掌方寸大小的设备上去输入26个英文字母长时间去沟通,或者打一篇千字以上的文章。
从以上的特点继续推断,就可得出移动互联网的基本面貌。用户选择无线上网,是不等于PC互联网。不能说移动互联网是PC互联网的延伸,同是网络建设与应用,两者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有着根本的区别,无线上网可以提供给便携设备,但基本设备终端是手机、PDA等移动设备。设备包括了PC端便携设备,也包括了移动设备,无线环境下包括的设备体系是两者的集合(见第二回移动互联网基本网络图)。l移动上网的终端体系,决定了终端之间的访问,即可以移动设备对移动设备,也可以是移动设备对PC设备。不同体系之间的设备之间的交互访问,决定了应用的丰富性远甚于PC互联网。中高端的设备可以访问PC端的互联网,然而并不影响移动设备与移动设备之间的访问交互。
纯移动设备用户上网访问应用时,要避免一切会给用户带来疑问的应用:减少下载,减少输入量。移动设备用户情愿缺少一个非必须的应用,也不愿意冒着设备被软件破坏的危险去安装一个系统或者软件。移动办公代替不了PC办公,移动办公只适宜解决信息量不是很大的问题,如远程会议,发送现场数据等,要进行大数据的采集编辑还是需要PC设备——在小小的屏幕下工程师不会使用CAD进行图形编辑,而记者也不愿意进行长达千字的OFFICE软件操作:只读不写或者加以简单的批注更为适合。
更广泛的利用触控技术进行操作,移动设备用户可以通过设备的上下左右摇摆,手指对屏幕的触动进行功能项的操作。移动通讯设备在网络上,与视频、音频的完美融合,如远程监控,远程即时会议,商务导航——这些是PC端无法比拟的。移动通讯设备对其它数码设备的支持,如车载系统,担当家电数码组合的客户端操作设备,基于隐私保护下可担当移动银行支付卡等等。
2021-12-30 广告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