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上能计到一起,但也只是全部计入当期利润。
第一,理论上可以,因为只要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足够理性地分析,那么不管使用什么会计方法对他都没有影响(这是实证会计对规范会计的批判点之一);
第二,实践上不行,因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只是有限理性,并且对经营实际情况并不了解,所有不能完全洞察事实的真相,管理层可能对利润进行操纵。因此,为了限制管理者对财务数据的操纵,准则规定某些利得和损失不得通过利润表计入所有者权益。
二、利得和损失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换言之,利得和损失会分别反映在资产负债表(或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和利润表中。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包括的业务有:
盘亏损失、非常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盘盈利得、政府补助、捐赠利得、处置非流动资产的利得或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利得或损失、债务重组的利得或损失等。一般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来核算。
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般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常见的业务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被投资方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权益变动时投资方按应享有的份额而增加或减少的资本公积。
扩展资料: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是主要取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负债反映的是企业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两者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因此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严格区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尤其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产权比率等.在实务中,
企业某些交易或者事项可能同时具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将属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分开核算和列报。例如,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企业应当将其中的负债部分和权益性工具部分进行分拆,分别确认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所有者权益
利得或损失具体会涉及到非常多的业务: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包括的业务有:盘亏损失、非常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盘盈利得、政府补助、捐赠利得、处置非流动资产的利得或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利得或损失、债务重组的利得或损失等。一般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来核算。
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般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常见的业务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被投资方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权益变动时投资方按应享有的份额而增加或减少的资本公积。
利得不一定会影响利润,如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但不管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还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最终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全部计入所有者权益里,首先在做利润报表里,你就会知道,利润报表里没有资本公积科目,直接影响的就是当期利润,通过平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收入-费用=本年利润,利润科目是类权益类科目,所以最终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菜鸟之见,不知对你有没帮助。
。
从而问题可以这样问: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利得和损失都计入当期利润?
第一,理论上可以,因为只要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足够理性地分析,那么不管使用什么会计方法对他都没有影响(这是实证会计对规范会计的批判点之一);
第二,实践上不行,因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只是有限理性,并且对经营实际情况并不了解,所有不能完全洞察事实的真相,管理层可能对利润进行操纵。因此,为了限制管理者对财务数据的操纵,准则规定某些利得和损失不得通过利润表计入所有者权益。比如说,公司上市有利润率的规定,规定了某些交易和事项须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就阻止了拟上市公司对这部分利得或损失的操作,有利于保护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