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艺术家需要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什么?
一楼的同志你真强把美术概论上的这么一大段都抄下来了精神值得学习不过我希望得到更加精辟的答案不过还是谢谢你!...
一楼的同志 你真强 把美术概论上的这么一大段都抄下来了 精神值得学习 不过 我希望得到更加精辟的答案 不过还是谢谢你!
展开
2008-01-11
展开全部
艺术家的生命在于不断的创造,而创造的根本条件在于其深厚的艺术素养。这是因为艺术家不同于一般的精神产品的创造者,也不是因为它特有的天才,而是因为它具备了将普通人眼中的平凡的物质材料和简单的美术元素,创造出了可供享受的艺术作品的本领。而这种本领的高低则是由其修养的身前所决定的。本文从艺术观念的更新、直觉的磨砺、技法的锤炼、专业之外修养的历练四个方面入手,论述了艺术家的艺术素养对其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全面性。
关键词: 创造主体 直觉 艺术观念 艺术素养
艺术创作贵在创新,创新需要艺术家不但具有新的艺术观念、熟练的艺术技巧,而且要有深厚的艺术素养。艺术家是以主体的身份在具体的创造活动中显示着独立的自主性。艺术家要做到这些能力,具体说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观念的更新
艺术观念是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观、审美观以及个人艺术情趣的综合体现。艺术观念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体验和对艺术传统的学习体会中对美的本质进行分析、判断。并形成自己的理解、认识和看法。艺术家将这种认知的结果注入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就是艺术家个人艺术观念的呈现,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审美观念是人们在生活体验中按照自己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观照,最后形成自己关于美的看法和态度。审美观念是在各类艺术素养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中融汇而成的,在主观上符合着艺术家的气质和性格,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可以说,艺术家在客观外界的复杂的关于美的体验以及他主观上符合其气质秉赋的对美的偏向,例如,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偏重山水意境的呈现,而十九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则偏爱对大自然、阳光和色彩效果的描绘。梵高为了表现强烈的色彩,只身返回到阿尔这个热带地方去画画。他说;“大自然中存在着某种类似瓦格纳的音乐的东西,尽管这种音乐的东西是用庞大的交响乐器来演凑的,但他依然使人感受到亲切,每当我进行选择的时候,我总是偏爱阳光和丰富的色彩效果。”[1]“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机会,这里的大自然有如此不同寻常的魅力,整个苍穹呈现出一片奇异的蓝色,太阳闪耀着饭黄色的光芒……”[2]
这些都是艺术家各自的艺术情趣的说明,使其审美观念存在的差异所决定的。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艺术家生活体验的扩大,艺术实践的扩张以及艺术理解的深入而不断改变的。其稳定性只是相对于美术家某一创作阶段而言的,审美观念有着进步与落后的本质差别,并且直接导致艺术情趣的高雅与低俗之分。勇于探索的艺术家审美观念及其作品中映现的艺术趣味也会因为它的超前意义而暂时不为世人所认可,但他的进步性质最终会得到后人的肯定。相反,陈腐朽的审美观念和背离艺术规律的盲目求异,以及低俗的艺术情趣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受到一部分观众的拥护,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最终将彻底被淘汰。美术史上这两种情况的实例都不难例举。
毫无疑问,作为严肃的艺术家所具备的修养,审美观念及相应的艺术趣味应当是进步的和高尚的。唯其如此,艺术家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生产者的角色彩有意义,而他提供给人类审美享受的艺术作品才会具有价值。
直觉的磨砺
直觉是指人对事物的敏锐感知能力。直觉的磨砺是艺术家所必须进行的第一步修养。艺术家不一般人更善于观察,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形象,在对生活的视觉感受力方面有独到之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3]也就是说,艺术家要凭着自己的特殊思维才能,敏锐地从平中直觉到某些艺术创作的元素来,不用复杂的逻辑推理过程就能提炼集中,在脑海中构想出艺术的形象来。
艺术家磨砺自己的艺术直觉的过程,也就是艺术体验的过程。艺术家在对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在千姿百态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发现出具有艺术创作价值的事物,生活中的某些事件,人物也会随时对有心理准备的艺术家以创作的激发,这种特殊的本领是艺术家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首先,艺术家要师法自然。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认为创作要“师造化”。清代画家石涛讲:“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国的书法艺术也着意于汲取自然和生活的养分。唐代怀素曾讲:“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
被誉为“现代艺术支父” 的法国画家塞尚,尤其注重研究自然。他说“画家应该全心全意的致力于对自然的研究,要取得进步,只有依靠自然,眼睛只有接触自然,才能收到训练。”[4]法国画家库退尔经常对她的学生讲:“要把排斥融洽的合作关系,即是说要到卢浮宫去。但在看过了那些在那里轮流应答的大师们的作品之后,我们得赶紧出来,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来唤醒我们心中蕴藏着的对艺术的直觉和情感。”[5]
大自然是艺术家永远的老师。德国画家丢勒说:“艺术确实是潜伏在自然里面。谁能把它从重剥出来,谁就占有了它。”[6]
艺术家有感于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寻觅着神秘宇宙的内在规律,思索着,表现着,超越着。年轻的绘画者要训练自己的感受力,就应该返回到自然中去。面对自然寻求主观和客观的融合,去磨砺自己的艺术感觉,去探索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其次,艺术家要热爱生活,要善于从周围生活中寻求艺术创作的源泉。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艺术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对创作者来说,生活体验的目的,是寻找到创作的动机和创作素材,这些材料越丰富充足,可供艺术创作的机会就越多。画画要行万里路,读完卷书。就是要求画家通过直接与间接中途径获得充分的创作素材。
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所取得一个图案,一束鲜花,一片风景,一桩历史事件或一个回忆,生活中的任意一个品种花样或课题,都被转化为一件浸透艺术活力的想象力,这样以来,就使每一个普通的现实物都染上一种创造物所应得意味。敏锐的直觉使艺术家能超越自然的平俗,从不经意的角度或片断中发现使人惊异的,新奇的事物特性,这种能力是形成艺术家创作的前提之一。
艺术只有在客观世界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源泉寻找真诚的感受和创作的原动力,才能不陷入模仿和一味沿袭前人的低劣境界。
技法的锤练
才能和技巧是艺术家必备的素养,有了丰富的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以及敏锐的捕捉能力,能否把它们完美的表现出来,就取决于艺术家的才能和技巧。
才能和技巧是在艺术学习中一步一步掌握的。才能包括个人的天赋和后天的素养积累,天赋提供了一个人艺术发展的可能,但素养是通过后天漫长的学习获得的。长期坚持训练和不断摸索方能厚积薄发,技巧不仅需要大量的,艰苦的磨炼,同时也需要艺术家个方面素养的灌注。这样不仅使你在艺术表现时能得心应手,而且使作品富有美感,韵味无穷。梵高在谈到绘画主题的处理时说:“说到特质,被描绘的事物与表现手法绝对的和谐时,艺术作品不久获得了极佳的特质吗?”这里就充分说明了技法与艺术感觉相结对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性。
才华横溢和技艺超群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梅花香自苦寒来”,著名的艺术家绝大多数都是持之以恒的在技巧上下功夫的人,中国画家李可染主张:“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就是说要下决心对古代的传统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掌握传统中的表现技巧。罗丹在艺术创作中,进入卢浮宫临摹前辈大师的杰作,然后回到大自然中进行写生,将自己关闭在画室中,一关就是十几年,不断地进行钻研,终于创作出了《青铜时代》,《地狱之门》等创世之作,年轻的艺术家要不断地确立并完善自己的风格,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多画,多练,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
专业之外修养的历练
“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戴士醉语)艺术家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的深浅取决于它自身艺术修养的高低。可以说,物质材料和美术元素结合构成了作品的外壳,其蕴藏的内涵才使作品的灵魂。因此,以护送家在磨砺技法的同时,更需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那么,如何提高这种画外的艺术修养呢?笔者认为,应从思想和文化素质两方面入手。
思想修养和文化素质是艺术家最基本的品质。所谓“画品即人品”,“品高画自逸”,都说明思想文化素质修养与艺术家非常重要。文化素质是艺术家应当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及文化艺术类型的基本常识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很难想象然一个学习中国绘对中国历史一无所知,学习油画对西方文化改不了解的人去承担艺术创作者这一重任。
功夫在画外。艺术家的艺术底蕴来自于自身潜在的文化素养,没有艺术底蕴的艺术作品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将会夭折。历史上相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艺术巨匠都是许多方面精通的多面手。由此可见,艺术家个人修养的深厚于肤浅最终关系到各自艺术水平的高低。如果一个艺术家的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范围之内,那他的艺术作品也只能停留在一个匠人的水平上,要尽可能地扩张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从中获取启示和灵感,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手段。进而使自己的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品位和艺术趣味,而不流于平庸。艺术家要取得成功,除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外,最后要看他其他各方面的修养是否应有的高度。事实上,艺术家走向成功的最后关键靠的是他的艺术修养。
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念,磨砺自己的艺术直觉和表现,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有了真诚的探索和大量的积累,我们的绘画才会有新的生命力,才能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 创造主体 直觉 艺术观念 艺术素养
艺术创作贵在创新,创新需要艺术家不但具有新的艺术观念、熟练的艺术技巧,而且要有深厚的艺术素养。艺术家是以主体的身份在具体的创造活动中显示着独立的自主性。艺术家要做到这些能力,具体说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观念的更新
艺术观念是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观、审美观以及个人艺术情趣的综合体现。艺术观念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体验和对艺术传统的学习体会中对美的本质进行分析、判断。并形成自己的理解、认识和看法。艺术家将这种认知的结果注入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就是艺术家个人艺术观念的呈现,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审美观念是人们在生活体验中按照自己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观照,最后形成自己关于美的看法和态度。审美观念是在各类艺术素养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中融汇而成的,在主观上符合着艺术家的气质和性格,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可以说,艺术家在客观外界的复杂的关于美的体验以及他主观上符合其气质秉赋的对美的偏向,例如,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偏重山水意境的呈现,而十九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则偏爱对大自然、阳光和色彩效果的描绘。梵高为了表现强烈的色彩,只身返回到阿尔这个热带地方去画画。他说;“大自然中存在着某种类似瓦格纳的音乐的东西,尽管这种音乐的东西是用庞大的交响乐器来演凑的,但他依然使人感受到亲切,每当我进行选择的时候,我总是偏爱阳光和丰富的色彩效果。”[1]“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机会,这里的大自然有如此不同寻常的魅力,整个苍穹呈现出一片奇异的蓝色,太阳闪耀着饭黄色的光芒……”[2]
这些都是艺术家各自的艺术情趣的说明,使其审美观念存在的差异所决定的。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艺术家生活体验的扩大,艺术实践的扩张以及艺术理解的深入而不断改变的。其稳定性只是相对于美术家某一创作阶段而言的,审美观念有着进步与落后的本质差别,并且直接导致艺术情趣的高雅与低俗之分。勇于探索的艺术家审美观念及其作品中映现的艺术趣味也会因为它的超前意义而暂时不为世人所认可,但他的进步性质最终会得到后人的肯定。相反,陈腐朽的审美观念和背离艺术规律的盲目求异,以及低俗的艺术情趣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受到一部分观众的拥护,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最终将彻底被淘汰。美术史上这两种情况的实例都不难例举。
毫无疑问,作为严肃的艺术家所具备的修养,审美观念及相应的艺术趣味应当是进步的和高尚的。唯其如此,艺术家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生产者的角色彩有意义,而他提供给人类审美享受的艺术作品才会具有价值。
直觉的磨砺
直觉是指人对事物的敏锐感知能力。直觉的磨砺是艺术家所必须进行的第一步修养。艺术家不一般人更善于观察,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形象,在对生活的视觉感受力方面有独到之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3]也就是说,艺术家要凭着自己的特殊思维才能,敏锐地从平中直觉到某些艺术创作的元素来,不用复杂的逻辑推理过程就能提炼集中,在脑海中构想出艺术的形象来。
艺术家磨砺自己的艺术直觉的过程,也就是艺术体验的过程。艺术家在对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在千姿百态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发现出具有艺术创作价值的事物,生活中的某些事件,人物也会随时对有心理准备的艺术家以创作的激发,这种特殊的本领是艺术家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首先,艺术家要师法自然。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认为创作要“师造化”。清代画家石涛讲:“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国的书法艺术也着意于汲取自然和生活的养分。唐代怀素曾讲:“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
被誉为“现代艺术支父” 的法国画家塞尚,尤其注重研究自然。他说“画家应该全心全意的致力于对自然的研究,要取得进步,只有依靠自然,眼睛只有接触自然,才能收到训练。”[4]法国画家库退尔经常对她的学生讲:“要把排斥融洽的合作关系,即是说要到卢浮宫去。但在看过了那些在那里轮流应答的大师们的作品之后,我们得赶紧出来,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来唤醒我们心中蕴藏着的对艺术的直觉和情感。”[5]
大自然是艺术家永远的老师。德国画家丢勒说:“艺术确实是潜伏在自然里面。谁能把它从重剥出来,谁就占有了它。”[6]
艺术家有感于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寻觅着神秘宇宙的内在规律,思索着,表现着,超越着。年轻的绘画者要训练自己的感受力,就应该返回到自然中去。面对自然寻求主观和客观的融合,去磨砺自己的艺术感觉,去探索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其次,艺术家要热爱生活,要善于从周围生活中寻求艺术创作的源泉。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艺术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对创作者来说,生活体验的目的,是寻找到创作的动机和创作素材,这些材料越丰富充足,可供艺术创作的机会就越多。画画要行万里路,读完卷书。就是要求画家通过直接与间接中途径获得充分的创作素材。
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所取得一个图案,一束鲜花,一片风景,一桩历史事件或一个回忆,生活中的任意一个品种花样或课题,都被转化为一件浸透艺术活力的想象力,这样以来,就使每一个普通的现实物都染上一种创造物所应得意味。敏锐的直觉使艺术家能超越自然的平俗,从不经意的角度或片断中发现使人惊异的,新奇的事物特性,这种能力是形成艺术家创作的前提之一。
艺术只有在客观世界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源泉寻找真诚的感受和创作的原动力,才能不陷入模仿和一味沿袭前人的低劣境界。
技法的锤练
才能和技巧是艺术家必备的素养,有了丰富的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以及敏锐的捕捉能力,能否把它们完美的表现出来,就取决于艺术家的才能和技巧。
才能和技巧是在艺术学习中一步一步掌握的。才能包括个人的天赋和后天的素养积累,天赋提供了一个人艺术发展的可能,但素养是通过后天漫长的学习获得的。长期坚持训练和不断摸索方能厚积薄发,技巧不仅需要大量的,艰苦的磨炼,同时也需要艺术家个方面素养的灌注。这样不仅使你在艺术表现时能得心应手,而且使作品富有美感,韵味无穷。梵高在谈到绘画主题的处理时说:“说到特质,被描绘的事物与表现手法绝对的和谐时,艺术作品不久获得了极佳的特质吗?”这里就充分说明了技法与艺术感觉相结对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性。
才华横溢和技艺超群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梅花香自苦寒来”,著名的艺术家绝大多数都是持之以恒的在技巧上下功夫的人,中国画家李可染主张:“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就是说要下决心对古代的传统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掌握传统中的表现技巧。罗丹在艺术创作中,进入卢浮宫临摹前辈大师的杰作,然后回到大自然中进行写生,将自己关闭在画室中,一关就是十几年,不断地进行钻研,终于创作出了《青铜时代》,《地狱之门》等创世之作,年轻的艺术家要不断地确立并完善自己的风格,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多画,多练,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
专业之外修养的历练
“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戴士醉语)艺术家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的深浅取决于它自身艺术修养的高低。可以说,物质材料和美术元素结合构成了作品的外壳,其蕴藏的内涵才使作品的灵魂。因此,以护送家在磨砺技法的同时,更需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那么,如何提高这种画外的艺术修养呢?笔者认为,应从思想和文化素质两方面入手。
思想修养和文化素质是艺术家最基本的品质。所谓“画品即人品”,“品高画自逸”,都说明思想文化素质修养与艺术家非常重要。文化素质是艺术家应当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及文化艺术类型的基本常识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很难想象然一个学习中国绘对中国历史一无所知,学习油画对西方文化改不了解的人去承担艺术创作者这一重任。
功夫在画外。艺术家的艺术底蕴来自于自身潜在的文化素养,没有艺术底蕴的艺术作品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将会夭折。历史上相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艺术巨匠都是许多方面精通的多面手。由此可见,艺术家个人修养的深厚于肤浅最终关系到各自艺术水平的高低。如果一个艺术家的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范围之内,那他的艺术作品也只能停留在一个匠人的水平上,要尽可能地扩张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从中获取启示和灵感,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手段。进而使自己的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品位和艺术趣味,而不流于平庸。艺术家要取得成功,除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外,最后要看他其他各方面的修养是否应有的高度。事实上,艺术家走向成功的最后关键靠的是他的艺术修养。
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念,磨砺自己的艺术直觉和表现,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有了真诚的探索和大量的积累,我们的绘画才会有新的生命力,才能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