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个传统节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1、春节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岁首立春简介: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现今春节时间为: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别称:岁首、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等。2、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简介 :元宵节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元夕、上元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3、龙抬头 时间:(农历二月二日)简介: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4、社日节(土地诞)时间: 土地诞社日节,又称土地诞(农历二月初二)简介: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5、上巳(sì)节,时间: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简介: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宋代以后,三月三上巳节在北方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虽宋朝以后“三月三”上巳节不见于文献记载,但在南方的西南部分地区依旧流传。 6、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1~2天简介:寒食为旧俗中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个节日,古时日期并不固定,有说在清明节前一天,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节过。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寒食节是源传于我国北方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7、清明节时间:干支历节气清明当日,公历(阳历)4月5日后。简介 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8、端午节时间:汉代前为干支历午月午日,汉代后演变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龙舟节简介 扒龙舟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医节、药草节、天中节等。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9、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简介: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10、中元节时间:农历七月十五简介: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11、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简介: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 12、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简介:《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13、冬至时间:12月22日左右简介:冬至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14、除夕时间: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简介 各大传统节日标志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3、龙抬头 时间:(农历二月二日)简介: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4、社日节(土地诞)时间: 土地诞社日节,又称土地诞(农历二月初二)简介: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5、上巳(sì)节,时间: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简介: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宋代以后,三月三上巳节在北方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虽宋朝以后“三月三”上巳节不见于文献记载,但在南方的西南部分地区依旧流传。 6、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1~2天简介:寒食为旧俗中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个节日,古时日期并不固定,有说在清明节前一天,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节过。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寒食节是源传于我国北方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7、清明节时间:干支历节气清明当日,公历(阳历)4月5日后。简介 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8、端午节时间:汉代前为干支历午月午日,汉代后演变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龙舟节简介 扒龙舟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医节、药草节、天中节等。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9、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简介: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10、中元节时间:农历七月十五简介: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11、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简介: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 12、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简介:《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13、冬至时间:12月22日左右简介:冬至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14、除夕时间: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简介 各大传统节日标志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