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制来自父母,学业,工作等等各种压力,就是精神快崩溃了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压力的定义
压力不只是个埋藏潜伏在心中的无形杀手,他的影响深远而又难测;他不会自然消失,常常透过身体、情绪警告我们。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心智)所受(压力源) 之力。
压力源(Stressor)是引发压力之情境,除了来自於外境的变化无常、无法掌控,主要是自己的无明(根本烦恼)与情绪(随烦恼)。
受力之单位面积则是,心力与智慧。心力即堪能性,包括了意志力、忍耐力;智慧则是依於理性思唯後之抉择与行动:面对事实,看破虚妄而放下。
心=勘能性、意志力、念力、忍力、专注力、觉察力=定,修止可得定。
智=智慧、正见、正观、如实知、正思惟、抉择判断=慧,修观可得慧。
有时压力的来源只是自己既定的想法而没有其他的理由,许多心理压力是源自於我们拒绝面对现实,不愿接受生命的真实面目。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压力绝对不是来自外境的,而多数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源自烦恼所引发的爱欲情绪,多数人只想加强那份掌控外境、抵挡无常的执著,於是「渴望企求未得到的,或想要得到更多,以及想要去除不合乎自已企求期待的;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已得到的,而失去後又引起忧恼。」
由於承受力量的心智不足,便形成了压力,由於心智不足又再引发烦恼情绪,成为新的压力源,如此恶性循环,压力当然越来越大。
佛世时有一天,佛问诸比丘,如果猎人把只树给孤独园的一棵树砍掉了,你心里面感觉怎么样呢?诸比丘回答说,这件事没什么感觉,没有什么关系。佛又问,如果你穿的衣服,或是吃饭的钵被拿走了,你心里怎么样?比丘回答说,这不可以,我不能没有衣服穿,没有钵我又怎么吃饭呢。所以佛就进一步地问,把你的钵、把你的衣服偷走,你会不舒服,为什么那棵树被人拿走了,你心里不在意,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佛说这就是颠倒爱欲,你对衣服、钵有爱欲,要被拿走了,就反对了。那棵树与我无关,所以不在意。从这里会看到很多的问题。因为有我我所,执著常、执著乐受、执著排除苦受,就会有压力。
虽然我们可以理解无常的道理,但是在心理上却对他,郤有一种根深柢固的厌恶感。我们想要的是常、是永恒、是期待永远不变的安全感。我们深信可以掌控外境,可以得到常,於是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去加强那份来抵挡无常、抵挡不可意、保住可意的力量,而继续执著永恒。
面对压力时的反应
当改变发生时,我们经常会责怪外境,而忘记改变自己的反应其实很重要。其实压力来临时,不会要人命,但面对压力时的反应不当,却可能使人心力交瘁。多数人是随著情绪,产生负面的惯性反应,而容不得理性思唯,评估抉择。最常见的方式是防卫、压抑与逃避,而这些反应反而让人长期处於更糟的焦虑、烦恼、沮丧、愤怒或冷漠的情绪中,无法有效的因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成为一种恶性循环。负面情绪越多,压力就越大。如果长期以无效的方式面对压力,身心持续处於压力下不断的耗损,终而耗竭到不再有活力,充满了无助与无望,再也就无法再做有出意义的事了。
世事无常多变,这本来就是世间的真相。越能接受这个现实的人,就越能如如不动,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地对应各种眼前发生的事。反之,感情敏锐、反应过速的人,必定忍不住随著烦恼而情绪化的反应,这将会浪费更多的精力,而无法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当遭逢任何变化时,注意避免立刻惯性反射式的反应,如此才能不致於反应过度。应该想办法先停下来,提醒自己,评估一下,怎么做才有效?懂得区隔事件做,不要让一小事扩大成更大的灾难。
面对压力,一般的反应是防卫或逃避,这就是所谓的战逃理论。有人不断地追逐梦想,或者极力的防卫自我,想要保住自己的幸福快乐。外在的危机,往往会让心灵用逃脱、麻醉的方式而不愿面对,令自己以为到了一个安全之所,於是选择「鸵鸟心态」的逃避,盲目的寻找自己所熟悉的慰籍,创造一个自以为是的虚拟境界,而不愿意面对真实,要知道那逃避的过程,如梦幻的安全感其,实只会强化自已的痛苦罢了。当然,最後必定以最灾难的形式来接受事实。
当面临严重压力时及情绪问题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受伤过重,再也无力去处理问题,这种时候确实会促使我们去寻求最不耗费心力的方式来缓和或延迟痛苦。这种自我保护的逃避心理,会因避免产生焦虑而让觉察能力逐渐模糊,因而形成了一块注意力被阻断的自欺区域,而造成了心智上的盲点。
因此我们可能会因循苟且,希望时间冲淡一切,问题自然消失。或狂热地去工作、纵欲或运动直到精疲力竭来让自己麻痹;也可能会选择抽菸、酗酒、吸大麻,服用药物、毒品来逃避,藉著武侠,言情小说之非理性世界、或网路/电玩之虚拟世界而藏身於刻意营造之幻境;或是不断地看电视、上网、暴饮暴食,乃至於沈迷於飙车、电玩、赌博去求满足成就;更有甚者以纵火、暴力滋事、伤害虐待他人为乐。然而这样损害大脑机能的选择,不论短时间内是多么吸引人,并没有解决问题。长期下来积习成性乃至上瘾不能自拔,最後不可避免走向自残自杀或监狱的自我毁灭。
防卫
虽然防卫行为有时可以缓冲或降低压力所带来立即性的冲击,但长期使用後,拼命去排除压力,防卫自己的执著,反而常导致更焦虑不安,在不断的恶性循环下,压力的因应与调适也就变得更加艰难。
千万不要以为把压力扔到一旁,来个「爱拼才会赢」,咬紧牙关硬撑、硬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其实这样很可能不但解除不了压力,还造成长期的耗损与更大的压力。我们是应该积极进取,但是要记住「能赢的才要拼」!改善可以改善的,如果不能改变,就随他去吧!
逃避
压力的根源在於偏离事实,而又无法面对承担,於是自我欺瞒的认为拖延逃避,时间就会冲淡一切,漠视事实的存在他就会自然消失。也有人只会坚持自己的困苦与众不同,而自艾自怜,怨天尤人;或者说出「我没办法,非这么做不可,」这种不算藉口的藉口,这些人是真正的失败者。要知道,虽然打发了眼前,却无法避免长期的失败。最能够获得即刻性满足与欢娱的行动,通常对长期的健康、幸福、成功的伤害最大。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我们原本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智,忍受短暂的不适应,来换取更长远的利益。
有人以遁入大自然、躲入好书之阅读、把玩古玩字画、或运动游戏、工作狂热来填补空虚。有人藉著灯红酒绿,声色犬马闹烘烘的,刺激的生活去解决苦闷,可是到了曲终人散,拖著疲乏的身体回去,还是一片空虚,涌现心头。也有人紧盯电视不放、猛打电话、暴饮暴食、疯狂刷卡血拚,先享受後付费等来麻痹自己,或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有人藏身於刻意营造之幻想世界,电玩之虚拟世界或武侠小说、言情小说、连续剧等非理性世界。最糟的是以冒险犯难、赌博、烟酒、药物、毒品来寻求安慰刺激。
选择种种迅速直接方式得到逃避纾解,长期麻木的忽略後,往往产生莫可预料严重的身心损害而後悔莫及。
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则向往於未来之愿景,其实也还是逃避,我们心中是否有个梦想:等有那么一天,银行里有一亿存款,一叠微软的股票,一栋依山傍水的透天别墅,一部豪华的休旅车;然後辞掉工作,不必再受老板的气,不必匆忙赶打卡,从此游山玩水,逍遥自在。但是,果真实现时,眼前沈重的压力就会逍逝而过著无忧无虑的日子吗?千万不要忘记生活中唯一确定的事,就是因缘环境永远在变,说不定新的压力又接踵而至,担心孩子被绑架、台币贬值、股票下跌、房地产不景气等等。
千万不要以为睡一觉起来,人生问题皆可迎刃而解,而混乱的生命也将顿然开朗,不幸的是,它只是幻象、狂想,而非真正的人生。否则很可能一天早上醒来以後,发现自己浪费了好几年的时间追求一个和生活并不契合的目标。
不论用什么方式逃避,积久成习,只能继续失败的生活模式,精神病院、监狱乃至死亡,是最後的归宿。
学习题处理的技巧
循序渐进,先从立刻可以下手的纾解方式下手。
排除压力一般作法如:不要太劳累、早点下班回家、度个假、懒散一阵子。具体的方法有:
1放松:学会如何改变自己,在现有环境下,做最大的放松。
弹簧绷久了会僵硬疲乏而失去功用,人绷久了会如何?经验得知,人在紧张的时候,工作表现不会很好。反之,平静、放松、有利於专注而充分发挥实力。依据生理心理相互影响的基本原理,藉由生理的放松,达到心理的平静。在面对压力状况时,即使在认知上我们已一再告诫自己不要紧张、放轻松,但是情绪的掌控是无法那么操纵自如的,也因此藉由生理的运作来达到放松的方法,就显得简单易行多了。
选择下列一个自己最能接受的技巧,每天练习两三次,每次十到十五分钟,持之以恒,必要时便能减缓压力了。这些都能阻断压力的恶性循环,暂时消除压力,增进身体与心理的安适状态。尤其如果能在面临烦心之事前,先藉由放松,达到心理的平静,更能看出效果。
规律放松之运动,不是健身房竞技那种更紧张的无氧运动,而是如行坐卧放松功、散步、瑜珈、气功、太极拳、元极舞。
或者按摩推拿、参加休闲活动、听听音乐。当然能静坐最好,试试看深呼吸、面带微笑,至少伸个懒腰吧!
2转移负面消极的想法:
宗教活动,付出慈悲,当义工、社工去助人。
3休息与睡眠
适度的休息与睡眠是缓冲压力的重要关键,它帮助人们从一天繁忙紧张的压力中恢复过来,并提供面对明天种种工作与任务的能量。睡眠不足,容易造成焦躁不安、注意力与记忆力衰退、生理与情绪上的紧绷等问题。
睡眠的品质比数量来得重要: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不在白天小睡太久、不在太饱或太饿时上床、减少咖啡因(菸、茶、咖啡等)的摄取、睡前不要太紧张或兴奋。
一位高科技公司主管多年来为失眠所苦,他把自己的失眠问题,当作一个产品制程来处理。於是见到医师,摊开一张详载他的睡眠纪录的大表,包括日期、时间,几点睡觉、醒来、上厕所喝水、吃药清清楚楚。要求医生针对这些数据与图表,开安眠药、解决他的失眠,而不去面对引起失眠的问题。
4调整饮食:
吃得好,吃得健康,不但有助身体的安适与心理的放松,并可调节压力带来的身体与心理的不适。不喝咖啡、少吃糖、不吃油脂含量高的、味道重的、刺激性的食物。补充B12,其他维生素C、E,抗氧化剂。
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慢慢品尝食物的味道。不要边吃边做其他的事,肚子饿才吃,不要用吃来因应情绪。
5医疗上:若症状已久,伤害已至脏腑,则除了上诉方法还要配合医疗之辅助。
当然这些方法都不无道理,放松运动当然有益舒解身心的疲累,及增强心力与体力;而适当的饮食及医疗,确实会增强人的耐力;转移负面消极的想法也多少有帮助。但是上述每种方法都只是针对某一层面的暂时舒缓与转移,充其量也只是治标,并非究竞解决之道。重要是觉察压力并分析回朔至压力之根源,以及增强我们的承受能力,这才是有效的治本良方。
生命中永远都充满困难、障碍、挫败、坏运、拒绝、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但没有一件会致命,它们只是生活而已。究竟什么事令你烦心忧虑、担心、愁脑、放不下?其实人们烦恼的事情当中:六O%根本不值得烦恼。二O%已经获得解决。一O%只是小问题。一O%是足以让人关切的事,只有二%是真正严重的问题。有时压力的来源只是自己既定的想法而没有其他的理由,当忧虑,担心,这些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时就应当放下。我们无法改变大部分的事情,只能改变自己对它的反应。但是维持现状、拒绝改变,几乎是人类的共同特质,也是一种深具自我欺骗、自我毁灭效果的坏习惯,抗拒改变的原因与对未知的恐惧有关,所以无论多么不满意,人对现状都会产生惯性。
要改变最好先反省纪录压力出现的成因,是否有什么特定的环境或行为是关键的因素?有些确定会引发情绪的情况,应该透过事前的计画来避免。从负面情绪反应的形成环境与条件直探处理因应的惯性模式等。这样才能由後知後觉的认知,进步到当下的察觉,才能下手去调适。
有没有决心要改变,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彻底释放压力的重要关键。很多人会抱怨压力,但是要求他观察自己并纪录时,却又嫌麻烦,找一些藉口来告诉自己情况很难改变,而不愿真正要彻底铲除压力的负担。改变要付出代价,改变过程也可能带来痛苦,如果真心要改变就要承受。
压力不只是个埋藏潜伏在心中的无形杀手,他的影响深远而又难测;他不会自然消失,常常透过身体、情绪警告我们。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心智)所受(压力源) 之力。
压力源(Stressor)是引发压力之情境,除了来自於外境的变化无常、无法掌控,主要是自己的无明(根本烦恼)与情绪(随烦恼)。
受力之单位面积则是,心力与智慧。心力即堪能性,包括了意志力、忍耐力;智慧则是依於理性思唯後之抉择与行动:面对事实,看破虚妄而放下。
心=勘能性、意志力、念力、忍力、专注力、觉察力=定,修止可得定。
智=智慧、正见、正观、如实知、正思惟、抉择判断=慧,修观可得慧。
有时压力的来源只是自己既定的想法而没有其他的理由,许多心理压力是源自於我们拒绝面对现实,不愿接受生命的真实面目。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压力绝对不是来自外境的,而多数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源自烦恼所引发的爱欲情绪,多数人只想加强那份掌控外境、抵挡无常的执著,於是「渴望企求未得到的,或想要得到更多,以及想要去除不合乎自已企求期待的;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已得到的,而失去後又引起忧恼。」
由於承受力量的心智不足,便形成了压力,由於心智不足又再引发烦恼情绪,成为新的压力源,如此恶性循环,压力当然越来越大。
佛世时有一天,佛问诸比丘,如果猎人把只树给孤独园的一棵树砍掉了,你心里面感觉怎么样呢?诸比丘回答说,这件事没什么感觉,没有什么关系。佛又问,如果你穿的衣服,或是吃饭的钵被拿走了,你心里怎么样?比丘回答说,这不可以,我不能没有衣服穿,没有钵我又怎么吃饭呢。所以佛就进一步地问,把你的钵、把你的衣服偷走,你会不舒服,为什么那棵树被人拿走了,你心里不在意,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佛说这就是颠倒爱欲,你对衣服、钵有爱欲,要被拿走了,就反对了。那棵树与我无关,所以不在意。从这里会看到很多的问题。因为有我我所,执著常、执著乐受、执著排除苦受,就会有压力。
虽然我们可以理解无常的道理,但是在心理上却对他,郤有一种根深柢固的厌恶感。我们想要的是常、是永恒、是期待永远不变的安全感。我们深信可以掌控外境,可以得到常,於是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去加强那份来抵挡无常、抵挡不可意、保住可意的力量,而继续执著永恒。
面对压力时的反应
当改变发生时,我们经常会责怪外境,而忘记改变自己的反应其实很重要。其实压力来临时,不会要人命,但面对压力时的反应不当,却可能使人心力交瘁。多数人是随著情绪,产生负面的惯性反应,而容不得理性思唯,评估抉择。最常见的方式是防卫、压抑与逃避,而这些反应反而让人长期处於更糟的焦虑、烦恼、沮丧、愤怒或冷漠的情绪中,无法有效的因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成为一种恶性循环。负面情绪越多,压力就越大。如果长期以无效的方式面对压力,身心持续处於压力下不断的耗损,终而耗竭到不再有活力,充满了无助与无望,再也就无法再做有出意义的事了。
世事无常多变,这本来就是世间的真相。越能接受这个现实的人,就越能如如不动,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地对应各种眼前发生的事。反之,感情敏锐、反应过速的人,必定忍不住随著烦恼而情绪化的反应,这将会浪费更多的精力,而无法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当遭逢任何变化时,注意避免立刻惯性反射式的反应,如此才能不致於反应过度。应该想办法先停下来,提醒自己,评估一下,怎么做才有效?懂得区隔事件做,不要让一小事扩大成更大的灾难。
面对压力,一般的反应是防卫或逃避,这就是所谓的战逃理论。有人不断地追逐梦想,或者极力的防卫自我,想要保住自己的幸福快乐。外在的危机,往往会让心灵用逃脱、麻醉的方式而不愿面对,令自己以为到了一个安全之所,於是选择「鸵鸟心态」的逃避,盲目的寻找自己所熟悉的慰籍,创造一个自以为是的虚拟境界,而不愿意面对真实,要知道那逃避的过程,如梦幻的安全感其,实只会强化自已的痛苦罢了。当然,最後必定以最灾难的形式来接受事实。
当面临严重压力时及情绪问题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受伤过重,再也无力去处理问题,这种时候确实会促使我们去寻求最不耗费心力的方式来缓和或延迟痛苦。这种自我保护的逃避心理,会因避免产生焦虑而让觉察能力逐渐模糊,因而形成了一块注意力被阻断的自欺区域,而造成了心智上的盲点。
因此我们可能会因循苟且,希望时间冲淡一切,问题自然消失。或狂热地去工作、纵欲或运动直到精疲力竭来让自己麻痹;也可能会选择抽菸、酗酒、吸大麻,服用药物、毒品来逃避,藉著武侠,言情小说之非理性世界、或网路/电玩之虚拟世界而藏身於刻意营造之幻境;或是不断地看电视、上网、暴饮暴食,乃至於沈迷於飙车、电玩、赌博去求满足成就;更有甚者以纵火、暴力滋事、伤害虐待他人为乐。然而这样损害大脑机能的选择,不论短时间内是多么吸引人,并没有解决问题。长期下来积习成性乃至上瘾不能自拔,最後不可避免走向自残自杀或监狱的自我毁灭。
防卫
虽然防卫行为有时可以缓冲或降低压力所带来立即性的冲击,但长期使用後,拼命去排除压力,防卫自己的执著,反而常导致更焦虑不安,在不断的恶性循环下,压力的因应与调适也就变得更加艰难。
千万不要以为把压力扔到一旁,来个「爱拼才会赢」,咬紧牙关硬撑、硬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其实这样很可能不但解除不了压力,还造成长期的耗损与更大的压力。我们是应该积极进取,但是要记住「能赢的才要拼」!改善可以改善的,如果不能改变,就随他去吧!
逃避
压力的根源在於偏离事实,而又无法面对承担,於是自我欺瞒的认为拖延逃避,时间就会冲淡一切,漠视事实的存在他就会自然消失。也有人只会坚持自己的困苦与众不同,而自艾自怜,怨天尤人;或者说出「我没办法,非这么做不可,」这种不算藉口的藉口,这些人是真正的失败者。要知道,虽然打发了眼前,却无法避免长期的失败。最能够获得即刻性满足与欢娱的行动,通常对长期的健康、幸福、成功的伤害最大。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我们原本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智,忍受短暂的不适应,来换取更长远的利益。
有人以遁入大自然、躲入好书之阅读、把玩古玩字画、或运动游戏、工作狂热来填补空虚。有人藉著灯红酒绿,声色犬马闹烘烘的,刺激的生活去解决苦闷,可是到了曲终人散,拖著疲乏的身体回去,还是一片空虚,涌现心头。也有人紧盯电视不放、猛打电话、暴饮暴食、疯狂刷卡血拚,先享受後付费等来麻痹自己,或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有人藏身於刻意营造之幻想世界,电玩之虚拟世界或武侠小说、言情小说、连续剧等非理性世界。最糟的是以冒险犯难、赌博、烟酒、药物、毒品来寻求安慰刺激。
选择种种迅速直接方式得到逃避纾解,长期麻木的忽略後,往往产生莫可预料严重的身心损害而後悔莫及。
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则向往於未来之愿景,其实也还是逃避,我们心中是否有个梦想:等有那么一天,银行里有一亿存款,一叠微软的股票,一栋依山傍水的透天别墅,一部豪华的休旅车;然後辞掉工作,不必再受老板的气,不必匆忙赶打卡,从此游山玩水,逍遥自在。但是,果真实现时,眼前沈重的压力就会逍逝而过著无忧无虑的日子吗?千万不要忘记生活中唯一确定的事,就是因缘环境永远在变,说不定新的压力又接踵而至,担心孩子被绑架、台币贬值、股票下跌、房地产不景气等等。
千万不要以为睡一觉起来,人生问题皆可迎刃而解,而混乱的生命也将顿然开朗,不幸的是,它只是幻象、狂想,而非真正的人生。否则很可能一天早上醒来以後,发现自己浪费了好几年的时间追求一个和生活并不契合的目标。
不论用什么方式逃避,积久成习,只能继续失败的生活模式,精神病院、监狱乃至死亡,是最後的归宿。
学习题处理的技巧
循序渐进,先从立刻可以下手的纾解方式下手。
排除压力一般作法如:不要太劳累、早点下班回家、度个假、懒散一阵子。具体的方法有:
1放松:学会如何改变自己,在现有环境下,做最大的放松。
弹簧绷久了会僵硬疲乏而失去功用,人绷久了会如何?经验得知,人在紧张的时候,工作表现不会很好。反之,平静、放松、有利於专注而充分发挥实力。依据生理心理相互影响的基本原理,藉由生理的放松,达到心理的平静。在面对压力状况时,即使在认知上我们已一再告诫自己不要紧张、放轻松,但是情绪的掌控是无法那么操纵自如的,也因此藉由生理的运作来达到放松的方法,就显得简单易行多了。
选择下列一个自己最能接受的技巧,每天练习两三次,每次十到十五分钟,持之以恒,必要时便能减缓压力了。这些都能阻断压力的恶性循环,暂时消除压力,增进身体与心理的安适状态。尤其如果能在面临烦心之事前,先藉由放松,达到心理的平静,更能看出效果。
规律放松之运动,不是健身房竞技那种更紧张的无氧运动,而是如行坐卧放松功、散步、瑜珈、气功、太极拳、元极舞。
或者按摩推拿、参加休闲活动、听听音乐。当然能静坐最好,试试看深呼吸、面带微笑,至少伸个懒腰吧!
2转移负面消极的想法:
宗教活动,付出慈悲,当义工、社工去助人。
3休息与睡眠
适度的休息与睡眠是缓冲压力的重要关键,它帮助人们从一天繁忙紧张的压力中恢复过来,并提供面对明天种种工作与任务的能量。睡眠不足,容易造成焦躁不安、注意力与记忆力衰退、生理与情绪上的紧绷等问题。
睡眠的品质比数量来得重要: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不在白天小睡太久、不在太饱或太饿时上床、减少咖啡因(菸、茶、咖啡等)的摄取、睡前不要太紧张或兴奋。
一位高科技公司主管多年来为失眠所苦,他把自己的失眠问题,当作一个产品制程来处理。於是见到医师,摊开一张详载他的睡眠纪录的大表,包括日期、时间,几点睡觉、醒来、上厕所喝水、吃药清清楚楚。要求医生针对这些数据与图表,开安眠药、解决他的失眠,而不去面对引起失眠的问题。
4调整饮食:
吃得好,吃得健康,不但有助身体的安适与心理的放松,并可调节压力带来的身体与心理的不适。不喝咖啡、少吃糖、不吃油脂含量高的、味道重的、刺激性的食物。补充B12,其他维生素C、E,抗氧化剂。
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慢慢品尝食物的味道。不要边吃边做其他的事,肚子饿才吃,不要用吃来因应情绪。
5医疗上:若症状已久,伤害已至脏腑,则除了上诉方法还要配合医疗之辅助。
当然这些方法都不无道理,放松运动当然有益舒解身心的疲累,及增强心力与体力;而适当的饮食及医疗,确实会增强人的耐力;转移负面消极的想法也多少有帮助。但是上述每种方法都只是针对某一层面的暂时舒缓与转移,充其量也只是治标,并非究竞解决之道。重要是觉察压力并分析回朔至压力之根源,以及增强我们的承受能力,这才是有效的治本良方。
生命中永远都充满困难、障碍、挫败、坏运、拒绝、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但没有一件会致命,它们只是生活而已。究竟什么事令你烦心忧虑、担心、愁脑、放不下?其实人们烦恼的事情当中:六O%根本不值得烦恼。二O%已经获得解决。一O%只是小问题。一O%是足以让人关切的事,只有二%是真正严重的问题。有时压力的来源只是自己既定的想法而没有其他的理由,当忧虑,担心,这些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时就应当放下。我们无法改变大部分的事情,只能改变自己对它的反应。但是维持现状、拒绝改变,几乎是人类的共同特质,也是一种深具自我欺骗、自我毁灭效果的坏习惯,抗拒改变的原因与对未知的恐惧有关,所以无论多么不满意,人对现状都会产生惯性。
要改变最好先反省纪录压力出现的成因,是否有什么特定的环境或行为是关键的因素?有些确定会引发情绪的情况,应该透过事前的计画来避免。从负面情绪反应的形成环境与条件直探处理因应的惯性模式等。这样才能由後知後觉的认知,进步到当下的察觉,才能下手去调适。
有没有决心要改变,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彻底释放压力的重要关键。很多人会抱怨压力,但是要求他观察自己并纪录时,却又嫌麻烦,找一些藉口来告诉自己情况很难改变,而不愿真正要彻底铲除压力的负担。改变要付出代价,改变过程也可能带来痛苦,如果真心要改变就要承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