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字说未来会将会发展创新更好
1个回答
2016-11-23 · 百度认证:成都新东方烹饪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
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是经成都市政府部门批准成立的专注川菜、西点、西餐等烹饪教育的大型烹饪学府,学校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列,常年在校生一万人 ,是培养高素质厨师和管理人才的烹饪教育专修学院。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面前,汉字的优劣存废再次议论的焦点.热爱的人说,汉字是世界上最简洁、最优美的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代表性杰作;不喜欢的人则认为,汉字学习和书写都很繁琐,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甚至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西方语言学家更是几乎一致地认为汉语是落后的语言,是残余的象形文字.五四时期就有许多人提出废除汉字,靠写文章吃饭的鲁迅先生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信息技术革命之后,汉字也着实面临了一回生死考验.一位外国专家在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宣称,“只有拼音文字才能救中国,因为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
事实证明,汉字可以输入计算机,中国也不仅没有亡,反而有些兴旺的表象.但汉字确有自己的特点,与其它文字相比,其优势和局限都很明显.
首先,汉字是拼形文字,即由各种笔画密集组合而成,而世界上其它主要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由字母横向排列组合而成,比拼形文字冗长得多,所以表达同样多的信息,汉字的篇幅总是最少的.由此带来的好处,一是环保,节省篇幅;二是阅读效率高.因为人的眼睛视野是一个面,不是一条直线,读汉字书能够做到一目十行.
汉字抑或汉语的简洁,还表现在没有形态变化,不像印欧语系有前缀、后缀、时态、语态,及性、数、格的变化.比如英语的“做”有do、doing、did、done的形态变化,“我”有I、me、my的格的变化.法语的讲究就更多了,号称是世界上最精准的文字.精准的代价就是要造许许多多的新词,规定更多复杂的语法.学过外语的中国人想必都饱受这些变化之苦.
汉字的不足之处则是笔画较多,又挤在一块儿,而且同样的笔画、部首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为了美观起见,要有不同的写法.所以汉字有专门的书法,字写得好的人叫书法家,可以全靠写字为生.反观拼音文字,无非是二三十个字母的排列组合,根本不用去练习书写.
汉字有笔顺,不能倒笔画,上学的时候老师要专门进行纠正.各种字体有固定的写法,重在临摹,不能自创.要写得一手好字,必须自幼开始枯燥的反复练习.写字对于一个左撇子的人来说,又格外增加了痛苦.而在西方,孩子们大概是不用练字的,也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学音乐、学绘画、做手工、做游戏、接触大自然.所以往大里说,学汉字、写汉字可能约束了中国人的创新.现如今,我们原创的东西不多,表现在科技、设计、文化、艺术、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而模仿技术一流,山寨盛行,不知道与此有没有关系.
第二,汉字音节结构简单,辅音开头,元音结尾,一字一音,读起来干脆响亮.尤其是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文,铿锵锐耳,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有人说这一特点很适合机器人发音,在人机对话时可以大派用场.
有一利必有一弊.发音简单的后果是同音字太多.声韵母配合只有400来个音节,加上声调配合也只有1200多个音节.而现代汉语用字在一万左右,常用字也有四五千,所以很多字的读音是相同的,而意思完全没有关系.有的写法、含义近似,非常容易混淆.比如,做与作、即与既、决(策)与抉(择),不胜枚举.汉语词形也很简短,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同音词也很多,有的意思差不多,如必须与必需、含义与涵义、制定与制订,能够完全搞清楚的人恐怕不多(好像也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清楚).而有的读音相同,意思完全相反,如“期中”与“期终”.
音节简单也有好处,诗歌容易押韵,即便是很长的诗文,也可以一韵到底,因为同韵母的字很多,用之不竭.而其它语言就不行了,需要转韵.如莎士比亚著名的十四行诗,尽管只有十四行,但需要多个韵脚.
在读音方面,汉字没有表音成分.虽然汉字有数量众多的形声字,但形声字的音符不是专门的表音符号,有的音符在一个字中可以表音,在另外一个字中不能表音,这种种情况夹杂在一起,很难判断,例如“台”在“抬、胎”中是表音的,在“治、冶”中是不表音的.如果用音符去推断一个不认识的字,很可能会出错,遭人笑话.这时候拼音文字的优势就出来了,因为它音形基本一致,看见就能读出来,能说就能写出来.写汉字有时候提笔忘字,就是因为音形没有直接的联系.
第三,汉字具有较强的超时空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今一致性比较强.上千年前的文献中的汉字,今天我们照样认识,其中看不懂的,不是汉字本身,而是语素意义的变化.宋、元、明、清时代的小说,今天阅读起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困难,而同时代的用拼音文字记录的文献,今天一般人就很难看懂了,因为拼音文字要随读音的变化调整拼写(当然不是绝对一致,比如英语单词know中的k不发音了,但拼写没有调整).
二是具有沟通方言的特殊作用.汉语方言复杂,有七大方言,如果细分,方言更多,特别是在一些山区,十里已经不同音了.而且各地方言之间,发音差别非常大.口头上,不同方言区的人根本不能进行交谈,除非用双方共通的中介语(如普通话),可是笔谈(写信、网上聊天),就一点儿问题没有了.无论你是上海人、广东人,还是云南人、青海人,互相之间毫无障碍.假如没有当年秦始皇的书同文,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是需要配翻译的!而且到现在我们还能否保持领土的统一完整,可能也是一个问题.欧洲的分裂,有人分析说就是没有做到书同文、车同轨.
古今汉字在写法上也有一些变化,这就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体、宋体,从汉隶开始,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就基本固定下来了,行书、草书属于日常书写和书法中的变体,不是规范的字体.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字简化运动,出现了简体字,以及汉语拼音方案,当属汉字演变史上的重大事件.但简体字仅限于大陆使用,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使用的仍然是繁体字,而且有的语法习惯和语义已有较大区别.尽管目前直接的交流问题还不大,但分割的时间再长一些的话,汉字的超时空性就会面临严峻挑战.
第四,汉字直观达意,组词不造字.汉字是象形文字,其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汉字有固定的偏旁部首,如金木水火土,所以意思好懂,即便你不认识,也能猜个大概.
汉字的构词能力很强,认识一定的字,就可以认识许多词,新词建立在旧字的基础之上,容易理解.比如汉字的牛、公牛、母牛、小牛、牛奶,英语为Ox、bull、cow、calf、milk.这五个英文词,虽然意思都和牛有关,但写出来读出来“风马牛不相及”,要认识它们,必须一个一个地学习.而汉字词,只要认识一个“牛”字,就知道它们大概都与牛有关了.
但是,汉字不能造字,或者说造字性能很差.一个世纪以来,新字只有那么几个,如建筑学上用的“砼”字(念“同”,人工石,混凝土),以及若干化学元素而已.而拼音文字的造字能力非常强.最大的灵活度当属简写,如TV、CD.甚至取几个词的首个字母一拼,就是一个新词,如GDP,CPI、GPS.这么一看,汉字又显得不那么简洁了.
工业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之后,人类文明掀开了新的一页,真正出现了知识大爆炸,新生事物更是层出不穷,当我们用汉字去定义和描述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有些捉襟见肘.比如,电气化之后,我们用“电”字创造了许多新词,电灯、电话、电影、电视、电冰箱、电吹风等等.但现在来看,已经没有几样东西是不用电的了,所以再有新的物品出来,我们就可能找不到合适的词去命名它.比喻手机,标准称呼是移动电话,太罗嗦,叫过一阵大哥大.再比喻IPOD、IPAD,中文叫什么呢?现在还没个名儿,只好直呼英文了.这就是“砖”家们呼吁的汉语危机.
但仅仅呼吁是不解决问题的,就像呼吁使用国货、抵制进口商品一样.汉字还需要跟上时代的变化,继续进行改革.结合上面分析的汉字特点,有以下几点值得考虑.一是借鉴行草的写法对复杂的汉字做进一步简化,降低汉字学习、书写的难度,这样既减少子孙后代的负担,也利于汉字的全球化推广.但也不能简得太多,隔断历史联系,同时还要兼顾汉字的结构美学(平衡、稳定、象形、灵动),不能像日文似的,瞎拼乱凑,一地鸡毛瓦片.二是借用一些方言的发音丰富普通话的声韵母,减少同音字.同时对一些写法和意思相近的字进行归并,减少混淆的可能.对一些容易读错的形声字,索性将错就错,予以调整.总之,不要在这些方面搞那么多学问,浪费时间,自捆手脚.三是增加若干新的偏旁部首,如电、言(i,代表信息),造一批新字,也可以吸纳一些普遍使用的网络文字进来,以满足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最后是要召开两岸三地学术会议(还有新加坡、海外华人),解决汉字的统一性问题,共同推动汉语文化的进化和发展.
西方语言学家更是几乎一致地认为汉语是落后的语言,是残余的象形文字.五四时期就有许多人提出废除汉字,靠写文章吃饭的鲁迅先生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信息技术革命之后,汉字也着实面临了一回生死考验.一位外国专家在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宣称,“只有拼音文字才能救中国,因为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
事实证明,汉字可以输入计算机,中国也不仅没有亡,反而有些兴旺的表象.但汉字确有自己的特点,与其它文字相比,其优势和局限都很明显.
首先,汉字是拼形文字,即由各种笔画密集组合而成,而世界上其它主要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由字母横向排列组合而成,比拼形文字冗长得多,所以表达同样多的信息,汉字的篇幅总是最少的.由此带来的好处,一是环保,节省篇幅;二是阅读效率高.因为人的眼睛视野是一个面,不是一条直线,读汉字书能够做到一目十行.
汉字抑或汉语的简洁,还表现在没有形态变化,不像印欧语系有前缀、后缀、时态、语态,及性、数、格的变化.比如英语的“做”有do、doing、did、done的形态变化,“我”有I、me、my的格的变化.法语的讲究就更多了,号称是世界上最精准的文字.精准的代价就是要造许许多多的新词,规定更多复杂的语法.学过外语的中国人想必都饱受这些变化之苦.
汉字的不足之处则是笔画较多,又挤在一块儿,而且同样的笔画、部首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为了美观起见,要有不同的写法.所以汉字有专门的书法,字写得好的人叫书法家,可以全靠写字为生.反观拼音文字,无非是二三十个字母的排列组合,根本不用去练习书写.
汉字有笔顺,不能倒笔画,上学的时候老师要专门进行纠正.各种字体有固定的写法,重在临摹,不能自创.要写得一手好字,必须自幼开始枯燥的反复练习.写字对于一个左撇子的人来说,又格外增加了痛苦.而在西方,孩子们大概是不用练字的,也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学音乐、学绘画、做手工、做游戏、接触大自然.所以往大里说,学汉字、写汉字可能约束了中国人的创新.现如今,我们原创的东西不多,表现在科技、设计、文化、艺术、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而模仿技术一流,山寨盛行,不知道与此有没有关系.
第二,汉字音节结构简单,辅音开头,元音结尾,一字一音,读起来干脆响亮.尤其是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文,铿锵锐耳,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有人说这一特点很适合机器人发音,在人机对话时可以大派用场.
有一利必有一弊.发音简单的后果是同音字太多.声韵母配合只有400来个音节,加上声调配合也只有1200多个音节.而现代汉语用字在一万左右,常用字也有四五千,所以很多字的读音是相同的,而意思完全没有关系.有的写法、含义近似,非常容易混淆.比如,做与作、即与既、决(策)与抉(择),不胜枚举.汉语词形也很简短,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同音词也很多,有的意思差不多,如必须与必需、含义与涵义、制定与制订,能够完全搞清楚的人恐怕不多(好像也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清楚).而有的读音相同,意思完全相反,如“期中”与“期终”.
音节简单也有好处,诗歌容易押韵,即便是很长的诗文,也可以一韵到底,因为同韵母的字很多,用之不竭.而其它语言就不行了,需要转韵.如莎士比亚著名的十四行诗,尽管只有十四行,但需要多个韵脚.
在读音方面,汉字没有表音成分.虽然汉字有数量众多的形声字,但形声字的音符不是专门的表音符号,有的音符在一个字中可以表音,在另外一个字中不能表音,这种种情况夹杂在一起,很难判断,例如“台”在“抬、胎”中是表音的,在“治、冶”中是不表音的.如果用音符去推断一个不认识的字,很可能会出错,遭人笑话.这时候拼音文字的优势就出来了,因为它音形基本一致,看见就能读出来,能说就能写出来.写汉字有时候提笔忘字,就是因为音形没有直接的联系.
第三,汉字具有较强的超时空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今一致性比较强.上千年前的文献中的汉字,今天我们照样认识,其中看不懂的,不是汉字本身,而是语素意义的变化.宋、元、明、清时代的小说,今天阅读起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困难,而同时代的用拼音文字记录的文献,今天一般人就很难看懂了,因为拼音文字要随读音的变化调整拼写(当然不是绝对一致,比如英语单词know中的k不发音了,但拼写没有调整).
二是具有沟通方言的特殊作用.汉语方言复杂,有七大方言,如果细分,方言更多,特别是在一些山区,十里已经不同音了.而且各地方言之间,发音差别非常大.口头上,不同方言区的人根本不能进行交谈,除非用双方共通的中介语(如普通话),可是笔谈(写信、网上聊天),就一点儿问题没有了.无论你是上海人、广东人,还是云南人、青海人,互相之间毫无障碍.假如没有当年秦始皇的书同文,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是需要配翻译的!而且到现在我们还能否保持领土的统一完整,可能也是一个问题.欧洲的分裂,有人分析说就是没有做到书同文、车同轨.
古今汉字在写法上也有一些变化,这就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体、宋体,从汉隶开始,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就基本固定下来了,行书、草书属于日常书写和书法中的变体,不是规范的字体.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字简化运动,出现了简体字,以及汉语拼音方案,当属汉字演变史上的重大事件.但简体字仅限于大陆使用,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使用的仍然是繁体字,而且有的语法习惯和语义已有较大区别.尽管目前直接的交流问题还不大,但分割的时间再长一些的话,汉字的超时空性就会面临严峻挑战.
第四,汉字直观达意,组词不造字.汉字是象形文字,其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汉字有固定的偏旁部首,如金木水火土,所以意思好懂,即便你不认识,也能猜个大概.
汉字的构词能力很强,认识一定的字,就可以认识许多词,新词建立在旧字的基础之上,容易理解.比如汉字的牛、公牛、母牛、小牛、牛奶,英语为Ox、bull、cow、calf、milk.这五个英文词,虽然意思都和牛有关,但写出来读出来“风马牛不相及”,要认识它们,必须一个一个地学习.而汉字词,只要认识一个“牛”字,就知道它们大概都与牛有关了.
但是,汉字不能造字,或者说造字性能很差.一个世纪以来,新字只有那么几个,如建筑学上用的“砼”字(念“同”,人工石,混凝土),以及若干化学元素而已.而拼音文字的造字能力非常强.最大的灵活度当属简写,如TV、CD.甚至取几个词的首个字母一拼,就是一个新词,如GDP,CPI、GPS.这么一看,汉字又显得不那么简洁了.
工业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之后,人类文明掀开了新的一页,真正出现了知识大爆炸,新生事物更是层出不穷,当我们用汉字去定义和描述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有些捉襟见肘.比如,电气化之后,我们用“电”字创造了许多新词,电灯、电话、电影、电视、电冰箱、电吹风等等.但现在来看,已经没有几样东西是不用电的了,所以再有新的物品出来,我们就可能找不到合适的词去命名它.比喻手机,标准称呼是移动电话,太罗嗦,叫过一阵大哥大.再比喻IPOD、IPAD,中文叫什么呢?现在还没个名儿,只好直呼英文了.这就是“砖”家们呼吁的汉语危机.
但仅仅呼吁是不解决问题的,就像呼吁使用国货、抵制进口商品一样.汉字还需要跟上时代的变化,继续进行改革.结合上面分析的汉字特点,有以下几点值得考虑.一是借鉴行草的写法对复杂的汉字做进一步简化,降低汉字学习、书写的难度,这样既减少子孙后代的负担,也利于汉字的全球化推广.但也不能简得太多,隔断历史联系,同时还要兼顾汉字的结构美学(平衡、稳定、象形、灵动),不能像日文似的,瞎拼乱凑,一地鸡毛瓦片.二是借用一些方言的发音丰富普通话的声韵母,减少同音字.同时对一些写法和意思相近的字进行归并,减少混淆的可能.对一些容易读错的形声字,索性将错就错,予以调整.总之,不要在这些方面搞那么多学问,浪费时间,自捆手脚.三是增加若干新的偏旁部首,如电、言(i,代表信息),造一批新字,也可以吸纳一些普遍使用的网络文字进来,以满足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最后是要召开两岸三地学术会议(还有新加坡、海外华人),解决汉字的统一性问题,共同推动汉语文化的进化和发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