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恚是什么意思

 我来答
huaheng岁月
2019-05-12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4万
展开全部

又作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嗔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

不宜嗔恚,遇到事情应心平气和,愤怒、仇视会导致人做出错误的判断。

扩展资料

嗔恚的出处:

瑜伽八卷十六页云:云何嗔恚?谓于他起害欲乐,起染污心,若于他起害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乐。

二解 法蕴足论八卷十四页云:云何嗔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嗔恚。

嗔恚,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嗔恚

小波6Xn
2019-03-02 · TA获得超过100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万
展开全部

嗔恚:又作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嗔:怒,生气 ;恚:恨,怒。 《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出自瑜伽八卷十六页:云何嗔恚?谓于他起害欲乐,起染污心,若于他起害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乐。

扩展资料: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嗔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8e3fa0d
推荐于2017-11-23 · TA获得超过87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8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4万
展开全部
嗔恚就是因无明而生起的仇恨心理,对人对事不满,或是对自己的境遇不满,因而埋怨、迁怒于人于事,是一种损人又不利己的心理,这种心理大大要不得,一定要改。佛说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才是正观,即是说我们当时常心怀感恩,以出离心对待入世人和事,时常对广大众生发起慈悲心,别人怎么说我都不理会,生气是最大的恶因,一生气就火烧功德林,把前面修来的福分都毁坏。佛说除此之外,都是邪观。《普门品》里面说:“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我们都是凡人,都有无始贪嗔痴,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加修行,降服恶心,往更高尚的心理前去。愿我们一起同修,同证无上道,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世界更加美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因缘法
高粉答主

2016-11-28 · 弘扬儒释道等传统文化
因缘法
采纳数:14493 获赞数:16412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嗔恚,就是嗔恨、愤恨的意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