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兴起的具体原因?和政府有关吗?
展开全部
第一、 明政府为北边各边镇筹集军饷而推行开中制,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明初开中制是明代统治者为了军事目的而创设的一种招商代销制度。由于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着盐的生产和盐的专卖权,可以根据边防军事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出榜召商。应召商人则把政府需要的粮食实物代为输送到边防卫所,换取盐引(贩盐专利执照),然后凭引到指定盐场支盐,并在指定行盐地区销售,这套制度就称作“开中”。《明史·食货志》载:“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开中制的实质是商人以力役和实物向封建国家换取盐的专卖权,具体内容包括纳粟、纳马、纳铁、纳帛、纳草等多种项目。山西地临北方边镇,这一制度一实行,山西商人便以开中制为契机,利用地理优势,捷足先登,兼粮、盐商于一身而兴起于商界,此可谓历史给予的契机。为了详细了解明初开中制实行的历史背景、具体办法及山西商人的活动,兹分别叙述如下:
1、开中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朱明建国后,为巩固其政权,在继续追击元蒙残余势力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洪武时,朱元璋多次出兵塞北,其中使用兵力较多、规模较大的就有三次。永乐时,朱棣曾经五次亲征漠北,并迁都北京,以加强对北边的政治、军事领导。元蒙势力在明朝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北归。后来,由于统治权力削弱和内部争权夺利,逐渐分化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鞑靼是成吉思汗直系后裔,居大漠南北;瓦剌又称厄鲁特,为蒙古别部,在鞑靼西,居天山南北;兀良哈也是蒙古别部,居黑龙江南,大兴安岭东。明代蒙古各部虽无统一政权,不能有统一的行动计划,但由于是单一的游牧经济,“人不耕织,地无他产,锅釜衣缯之具”,都要仰仗中原,而明政权对蒙古各部又采取严密的防范政策,限制蒙古各部与中原的交往,故蒙古各部出于掠夺财物的需要,经常南下扰边,使明朝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明史》卷327载:“鞑靼之来也,或在辽东、宣府、大同、庆浪、甘肃,去来无常;”同书卷328
载:宣宗初,兀良哈哚颜、福余、泰宁三卫“掠永平、山海间”;正统间,又“屡寇辽东、大同、延安境”;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部敢先“诱胁诸番,分道大举入寇”,“也先自寇大同”,并在土木堡俘获御驾亲征之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镇。而明朝方面,从宣宗以后,已经“今非昔比”,再无力出征漠北,只好改为防御。于是采取了以下三条防御政策与措施:一是重新修筑长城,加强北边军事防御设施。长城自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割给辽国后,已丧失作用,400年来多已倒塌。明朝欲与北方蒙古抗衡,不惜倾全国之力,兴筑长城。大致山海关至黄河一段15世纪完成,黄河至嘉峪关一段于16世纪完成,其工程巨大远远超过公元前3世纪秦王朝修筑的数百公里长城的百倍以上。二是疏通南北运河,使南粮北调,以供京需和边饷。三是沿长城段,设立军镇,驻扎军队,作为防止蒙古军南下的军事防线。《明史·兵制》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边,是为九边。”九个边镇由东到西,沿长城线一字排开,形成一条防御屏障。九个边镇的具体情况是: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么多的军队和马匹需要大量的军饷才能维持,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消费区。
辽东镇,驻地在今辽宁辽阳,管辖边墙从东海岸起,西至山海关,全长1950余里。
蓟镇,驻地在今河北蓟县,管辖边墙东自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灰岭口,全长1200余里。
宣府镇,驻地在今河北宣化,管辖边墙东自居庸关,西至大同平远堡,全长1023余里。
大同镇,驻地在今山西大同,管辖边墙东自宣府镇西阳河堡宽沟,西至山西偏关鸦头山,全长647余里。
山西镇,也称太原镇,驻地在山西偏头,管辖边墙东自鸦头山,西至老牛湾延绥镇边,这一带长城有好几重,全长1600余里。
延绥镇,也称榆林镇,驻地在今陕西榆林,东自山西镇老牛湾,西至宁夏镇边,全长1770余里。
宁夏镇,驻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管辖边墙东自延绥镇边,西至固原镇边,全长2000余里。
固原镇,驻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管辖边墙东自宁夏镇边,西至甘肃镇边,沿边长200余里。
甘肃镇,驻地在今甘肃张掖,管辖边墙东自固原镇,西至本镇嘉峪关,全长160余里。
明朝政府在九边布置有80余万军队。
明初开中制是明代统治者为了军事目的而创设的一种招商代销制度。由于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着盐的生产和盐的专卖权,可以根据边防军事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出榜召商。应召商人则把政府需要的粮食实物代为输送到边防卫所,换取盐引(贩盐专利执照),然后凭引到指定盐场支盐,并在指定行盐地区销售,这套制度就称作“开中”。《明史·食货志》载:“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开中制的实质是商人以力役和实物向封建国家换取盐的专卖权,具体内容包括纳粟、纳马、纳铁、纳帛、纳草等多种项目。山西地临北方边镇,这一制度一实行,山西商人便以开中制为契机,利用地理优势,捷足先登,兼粮、盐商于一身而兴起于商界,此可谓历史给予的契机。为了详细了解明初开中制实行的历史背景、具体办法及山西商人的活动,兹分别叙述如下:
1、开中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朱明建国后,为巩固其政权,在继续追击元蒙残余势力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洪武时,朱元璋多次出兵塞北,其中使用兵力较多、规模较大的就有三次。永乐时,朱棣曾经五次亲征漠北,并迁都北京,以加强对北边的政治、军事领导。元蒙势力在明朝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北归。后来,由于统治权力削弱和内部争权夺利,逐渐分化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鞑靼是成吉思汗直系后裔,居大漠南北;瓦剌又称厄鲁特,为蒙古别部,在鞑靼西,居天山南北;兀良哈也是蒙古别部,居黑龙江南,大兴安岭东。明代蒙古各部虽无统一政权,不能有统一的行动计划,但由于是单一的游牧经济,“人不耕织,地无他产,锅釜衣缯之具”,都要仰仗中原,而明政权对蒙古各部又采取严密的防范政策,限制蒙古各部与中原的交往,故蒙古各部出于掠夺财物的需要,经常南下扰边,使明朝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明史》卷327载:“鞑靼之来也,或在辽东、宣府、大同、庆浪、甘肃,去来无常;”同书卷328
载:宣宗初,兀良哈哚颜、福余、泰宁三卫“掠永平、山海间”;正统间,又“屡寇辽东、大同、延安境”;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部敢先“诱胁诸番,分道大举入寇”,“也先自寇大同”,并在土木堡俘获御驾亲征之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镇。而明朝方面,从宣宗以后,已经“今非昔比”,再无力出征漠北,只好改为防御。于是采取了以下三条防御政策与措施:一是重新修筑长城,加强北边军事防御设施。长城自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割给辽国后,已丧失作用,400年来多已倒塌。明朝欲与北方蒙古抗衡,不惜倾全国之力,兴筑长城。大致山海关至黄河一段15世纪完成,黄河至嘉峪关一段于16世纪完成,其工程巨大远远超过公元前3世纪秦王朝修筑的数百公里长城的百倍以上。二是疏通南北运河,使南粮北调,以供京需和边饷。三是沿长城段,设立军镇,驻扎军队,作为防止蒙古军南下的军事防线。《明史·兵制》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边,是为九边。”九个边镇由东到西,沿长城线一字排开,形成一条防御屏障。九个边镇的具体情况是: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么多的军队和马匹需要大量的军饷才能维持,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消费区。
辽东镇,驻地在今辽宁辽阳,管辖边墙从东海岸起,西至山海关,全长1950余里。
蓟镇,驻地在今河北蓟县,管辖边墙东自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灰岭口,全长1200余里。
宣府镇,驻地在今河北宣化,管辖边墙东自居庸关,西至大同平远堡,全长1023余里。
大同镇,驻地在今山西大同,管辖边墙东自宣府镇西阳河堡宽沟,西至山西偏关鸦头山,全长647余里。
山西镇,也称太原镇,驻地在山西偏头,管辖边墙东自鸦头山,西至老牛湾延绥镇边,这一带长城有好几重,全长1600余里。
延绥镇,也称榆林镇,驻地在今陕西榆林,东自山西镇老牛湾,西至宁夏镇边,全长1770余里。
宁夏镇,驻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管辖边墙东自延绥镇边,西至固原镇边,全长2000余里。
固原镇,驻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管辖边墙东自宁夏镇边,西至甘肃镇边,沿边长200余里。
甘肃镇,驻地在今甘肃张掖,管辖边墙东自固原镇,西至本镇嘉峪关,全长160余里。
明朝政府在九边布置有80余万军队。
展开全部
和清政府的政策有一定的关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优势是晋商成功的客观原因。
二、明代晋省南部地狭人稠是把晋人逼向商业领域的根本原因。
三、明代政府为北边各边镇筹集军饷而推行的开中制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机遇。
四、重商的风气是晋商能够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五、晋人艰苦奋斗、诚信守约、以诚待客是晋商兴起的人文因素。
明初晋商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它是晋人在一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利用开中制的机遇,进行经济交流的需要,靠自身的文化因素与性格特征等因素综合促进而造成的。
二、明代晋省南部地狭人稠是把晋人逼向商业领域的根本原因。
三、明代政府为北边各边镇筹集军饷而推行的开中制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机遇。
四、重商的风气是晋商能够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五、晋人艰苦奋斗、诚信守约、以诚待客是晋商兴起的人文因素。
明初晋商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它是晋人在一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利用开中制的机遇,进行经济交流的需要,靠自身的文化因素与性格特征等因素综合促进而造成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