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受几戒
根据修行程度和修行方向的不同,受不同的戒律,分为五戒、八戒、十戒、俱足戒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出家者受持戒法后即成为正式僧尼。
皈依受戒的划分:
1、翻邪三皈───最初进入佛门。
2、五戒三皈───信佛之後加受五戒。
3、八戒三皈───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
4、十戒三皈───沙弥(尼)受十戒。
5、具足戒三皈──比丘(尼)受大戒。
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做困“五戒与十善”,其核心内容是“一心向善,诸事莫恶”。 这是入门者必须要学习的。“三皈依”,是佛教信仰者必须要坚信的,和“五戒”不同,“三皈依”有着比较浓重的宗教色彩。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扩展资料:
1、沙弥和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
2、上座系佛祥渣教比丘有227戒,比丘尼有331戒,此传汉地比丘守250戒,比丘尼守348戒,藏传佛教喇嘛持253戒。
3、信奉大乘的汉地佛教僧尼还须受菩萨戒。凡受戒者不许破戒,但允许声明舍戒还俗。破戒者要受到惩罚。如果遇特殊情况,也可以暂时破例开戒。
为表示笃信佛法、虔守佛规,需受戒,即用戒香炙烧头额或手腕,炙成3个、6个、9个或12个黑疤,越多表示越虔诚,戒期完毕,由传戒者发给“戒牒”及“同戒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受谨胡悄戒
皈依受五戒。
佛绝中教的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受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出家为不淫戒)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而杀盗淫妄四条属于性戒。酒是属于遮戒。
这五戒并不仅是在家人应遵守的戒,而是一般佛教信徒应守之道德,不过后来却把这五戒坦余、与出家的戒律对比,而认为它是在家的佛教徒之戒。
扩展资料
进行皈依步骤
1. 敷座请师──由受皈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皈依师升座。
2. 开导────开示三皈依的意义。
3. 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皈,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4. 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让宏滚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後,纳授无杂无染的三皈戒体。
5. 受皈────三皈三结,并发三誓。
6. 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
7. 显益劝嘱──说明三皈的功德殊胜,并嘱依教奉行。
8. 回向────将此受皈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皈五戒
根谨拦据修行程度和修行方向的不同,受不裂晌喊同的戒律,分为五戒、八戒、十戒、俱足戒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出家者受持戒法后即成为正式僧尼。
皈依受戒的划分:
1、翻邪三皈───最初进入佛门。
2、五戒三皈───信佛之後加受五戒。
3、八戒三皈───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
4、十戒三皈───沙弥(尼)受十戒。
5、具足戒三皈──比丘(尼)受大戒。
扩展资料
在三皈正范中,皈依共有八个项目:
1、敷座请师──由受皈依者为师敷设法肆野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皈依师升座。
2、开导────开示三皈依的意义。
3、 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皈,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4、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後,纳授无杂无染的三皈戒体。
5、受皈────三皈三结,并发三誓。
6、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
7、显益劝嘱──说明三皈的功德殊胜,并嘱依教奉行。
8、回向────将此受皈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
说起来,受三皈依,唯有如此,才算郑重其事而圆满究竟。唯此三皈正范,也不切於实用,因为其中所用的文字,皆是文言,虽然行文典丽高雅,如果皈依师食古不化,升座说皈依时,照本宣读,那对受皈依的人是无法吸收的,既然无法吸收,也就不得皈依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皈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受戒
最基本的是五戒。
五戒分别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没有皈依也能学佛,皈依后但没有受戒也能学佛。皈依和受戒是两件事情,皈依没有要求必须受戒。
受了五戒后,有戒律约束自己,如果敬畏五戒的话,就不敢乱说话,就不敢去偷盗、邪淫等等,所以受五戒对居士学佛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在受完五戒后(五戒是有仪式的,由法师给居士受戒),受五戒的人就自然获得了五戒的戒体,是有护法神守护受五戒的人的。所以一般提倡大家受戒,而且日常工作生活中,以五戒要求自己。
如果触犯了其他的条例,就必须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接受惩罚、做出弥补,同时忏悔于自己的过失。
出家为僧,是个人对圣道生活的向往,不存在任何强制性或誓约。因此,僧人不受任何誓约的枯烂行约束,僧人持守戒律是出于自愿。当他想还俗时,他可以很自由的离开僧团,重新过着在家人的生活。
扩展资料:
五戒与十善: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历嫌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
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
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所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怖。
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
《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
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二、多人爱念。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五、不受损害。
六、善名流布。
七、处众无畏。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九、常怀施意。
十、命终生天。
(三)、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寮*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远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
一、诸根调顺。
二、永离喧掉。
三、世所称叹。
四、安莫能侵。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
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六、言无误失。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
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佛门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没哗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沙弥及沙弥尼应守的十戒是: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不蓄金银财宝戒、离非时食戒。
比丘及比丘尼应守的具足戒,在诸律中数目颇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条,二五0条;比丘尼戒三一一条,五00条等说。
凡要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须先受过沙弥戒。年满二十岁至七十岁者,身体康健,剃去须发,披上袈裟,遵行数百条戒律,而受过受戒仪式的人,才正式成为比丘(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戒律
补充如下:
“皈依法”是佛道入门之法,也是佛道中自始至终需要坚持到底的大法。
.......
(五)皈依戒规
皈依戒规分两类:一类是不可违犯之戒,一类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皈依后不可违犯的戒律,总的原则有三条,在《大涅槃经》中规定如下:“皈依三宝者,为正近善士,从此决不能皈依别教神;皈依无上法,放弃伤害心;皈依向善僧,绝交外道人。”意思是说:皈依三宝之后就成正居士(近善士)了,从此以后再不能皈依外道门和世间神了;皈依了无上佛法,就不能有伤害众生的思想行为;皈依了向善之僧,就不能和旁门外道的人交往。--这是三条皈依遵守原则。
第一条是皈依“佛”的戒律。皈依佛就不能在皈依别的宗教和鬼神。前面讲过,对别的世间神,包括世间护法,作为佛门正皈依弟子樱厅,不能叩拜、祈求,只可以给他们给予适当的祭祀品,委托或差遣他们做事,向他们说法劝善,帮助他们早证正道。祭祖之类的迷信活动,皈依弟子更不能参加,应以法超度。人死后,细微的五蕴身化为中阴身,中阴身最长不超过49天就会投生。投生于六道,因业力而定,决不会待在生前所在地和附在尸体、骨灰上,这是佛教显密统一的观点。所以祭祖作为一种民俗,以表达怀念脊橡隐之意,佛法如旁并不反对但作为神灵祭奠是与理不通、违背佛法之举,皈依弟子不能参与这类活动。
皈依“法”,就要一切依“法”行事,不允许有违犯佛法的行为。但这里只提了一条最低限度的要求:不伤害众生。同时皈依法方面三乘是不统一,所以这不伤害众生、不伤害别人的原则是三乘弟子共同的原则。如小乘戒律的主要原则就是“戒除损害别人的言行”。但从菩萨乘的角度说,不损害别人,未必有利于别人,所以大乘教戒律,“在不损害别人”的戒律上,又增加了“必须做有利于众生的一切事”这条戒律。所以,大乘佛弟子皈依“法”的戒律,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有利于众生”。
皈依“僧”的戒说:凡皈依三宝的人,不能与信仰不同的异教徒交往。与异教徒交往,怕的是受异教徒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里和异教徒完全不交往,恐难做到,但必须坚持一条原则,在生活上、工作上、一般事情可以和异教徒来往,可以交朋友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绝不能仇视和敌视。但在思想信仰上,决不能进行“杂交”和黑白不分,要坚持“道不同,不与谋”的原则,不能因某种世间利益而放弃原则,甚至同流合污。
2.皈依必须履行的义务,最主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尊敬和爱护三宝事业。
尊敬和爱护佛,就连塔、寺、佛像都要尊敬和爱护。即使是泥塑木雕的佛像,也要像真佛那样尊敬爱护,决不能有不尊重的举动。
尊敬和爱护佛法,即使是文字性的佛典佛书哪怕是零碎片段,也要看做学法不可缺少的珍宝,加以尊敬和爱护。过去有很多贤士为了种福田,用金汁写经,用自己的鲜血写经,不乏其例。现在的人很难有这样的虔诚,但凡佛门中人,绝不能把佛经和经论,混同于一般书籍,到处乱扔,甚至当手纸。佛像与佛经相比,佛经更重要。
尊敬和爱护僧,即使是不属于正皈依对象的凡僧,也要尊重和供养、帮助。僧的主要标志是佛赐的“三衣”。穿僧衣是离欲受戒的标志,皈依之人决不能玷污崇高的佛衣。僧人犯四根本戒的就没有资格穿僧衣;没有受过沙弥以上戒的,也没有穿袈裟的资格,决不能乱穿。而皈依之人,就连僧衣也要尊敬爱护,不能随便践踏。
-----节录于‘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全书:爱心中爆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