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利用初中语文课本资源
1个回答
2017-02-17 · 国家定点培训基地,专注培养汽车人才。
云南万通汽车学校
云南万通汽修学校落于美丽的春城昆明,学校坏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建有新能源汽车实训厅、整车实训厅、电器实训厅、汽车美容实训厅等20余个实训大厅,开设三十多个汽车技术专业。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二、有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及策略以及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 , 我国的语文教材是 “ 文选型 ” 教材(所谓的 “ 单元型教材 ” 也是 “ 文选型 ” 教材的一种变体),教材是选文集锦。只是以体裁或主题为单元编排了大量选文 , 对每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 基本上没有进行设计 , 没有形成完整的教材价值体系,更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教材教学价值体系。一篇篇课文“教学价值是什么”“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把握,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教学价值定位。一篇课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知识、技能、情感、方法等诸多因素。在教学实际中 , 教师面对一篇包含众多要素的课文 , 在确定究竟应该 “ 教学什么 ” 的时候 , 往往感到十分茫然 , 要么面面俱到把语文课上成各科知识的 “ 大杂烩 ”; 要么任意而为 , 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法课或科技常识课。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教材,优化、整合教材内容,准确挖掘教材隐含的可供进行教学的教学价值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 “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 的基本体现。
编辑把一篇篇的作品和文章选入教材,是有其意图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既有它的“原生价值”又有它的“教学价值”。所谓“原生价值”,即它发表时为社会提供的信息价值;所谓“教学价值”,即编辑把它选入教材时想用以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后者,即教材编者把它选入教材时想用它来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同样的课文,被不同的编者选在不同的教材里安排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它的“原生价值”可能是一样,但“教学价值”可能完全不同。教师结合自身的积淀,产生用教材教的丰富与立体,从而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使之具有生命化特征,即立足于研究的态度,哪怕基于我们突破我们思维习惯而带来的痛苦,需要颠覆原先的被动的某些理解,那也是值得的,因为我们至少弄明白了我们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立足单篇,深入挖掘
1.挖掘教材的“例子”学习的价值
教材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挖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于语文教材的功能,叶圣陶曾明确指出: “ 语文教材无非是 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 “ 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 这就是叶圣陶的“例子说”,“例子”是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一种体现,通过这一篇文本,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这种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例如说明文这类文体,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按旧有的一贯的模式、一成不变地上课,程式化地去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语文课,一定会是枯燥沉闷的。而如果我们课前积极地去 阅读 、思考,充分地去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去精心地设计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并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这样我们也可以上出说明文的精彩来,真正发挥出说明文教学的教学价值。
说明文教学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说明文最重要的教学价值是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提炼概括能力。而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的突出问题: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可以说准确筛选、提取、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的能力是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中的着力点。对于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含义和行文逻辑,真正地读懂,不能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要用科学的态度阅读科学文本,培养真正的科学精神。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说明文教学,还要注意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例如读《向沙漠进军》,思考人类繁衍与保护自然的关系;读《生物入侵者》,思考全球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新问题;读《奇妙的克隆》,思考生物学革命给道德伦理带来的新挑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案例 南顶中学 李建丽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比较传统的说明文篇目,入选北京版第十六册语文教材。这里说它传统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传统即是经典和规范,传统即易走向老套。也就是说面对这样一篇文章,如果设计好的话,由于它的经典和规范,可以成为我们落实说明文阅读的例子;如果处理不好则容易落入“抓特征,理顺序,讲方法,品语言”面面俱到的俗套和窠臼。
从教材安排的顺序来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初中学生学习事理说明文的开篇文本;从该文内容和特点来看,其具有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无论从整体感知还是从局部探究的角度讲,都是引领学生进行事理说明文学习的典型教材。
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个单元的事物说明文,对说明文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有一定了解,但对于诸如 “ 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说明文行文脉络 ” 、 “ 如何快速准确地从文章中筛选有效信息 ” 、 “ 如何对说明文主体段落进行重点研读 ” 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实践。
本课的学习,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和突破:课文结构的整体把握(内部逻辑关系)、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有效信息筛选)、说明方法的分析(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其一,用“教师抽取原文段落,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内容放回原文”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文章内部结构关系的探究;
其二,用“段落精细化阅读”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文章“怎么写”层面的深入探究;
其三,用“用课文相关内容准确解释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课文内容进行有效信息筛选的训练。
以上训练活动样式力图对传统说明文教学方式有所突破、力图最大程度地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获得有效学习效果。教师设计了学生思考、分析、概括交流等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进行对文本内容进行最有效地解读和对“重点研读”这个阅读方法的深入实践,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说明文整体内容的把握能力,而且提升了筛选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来 , 我国的语文教材是 “ 文选型 ” 教材(所谓的 “ 单元型教材 ” 也是 “ 文选型 ” 教材的一种变体),教材是选文集锦。只是以体裁或主题为单元编排了大量选文 , 对每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 基本上没有进行设计 , 没有形成完整的教材价值体系,更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教材教学价值体系。一篇篇课文“教学价值是什么”“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把握,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教学价值定位。一篇课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知识、技能、情感、方法等诸多因素。在教学实际中 , 教师面对一篇包含众多要素的课文 , 在确定究竟应该 “ 教学什么 ” 的时候 , 往往感到十分茫然 , 要么面面俱到把语文课上成各科知识的 “ 大杂烩 ”; 要么任意而为 , 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法课或科技常识课。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教材,优化、整合教材内容,准确挖掘教材隐含的可供进行教学的教学价值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 “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 的基本体现。
编辑把一篇篇的作品和文章选入教材,是有其意图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既有它的“原生价值”又有它的“教学价值”。所谓“原生价值”,即它发表时为社会提供的信息价值;所谓“教学价值”,即编辑把它选入教材时想用以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后者,即教材编者把它选入教材时想用它来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同样的课文,被不同的编者选在不同的教材里安排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它的“原生价值”可能是一样,但“教学价值”可能完全不同。教师结合自身的积淀,产生用教材教的丰富与立体,从而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使之具有生命化特征,即立足于研究的态度,哪怕基于我们突破我们思维习惯而带来的痛苦,需要颠覆原先的被动的某些理解,那也是值得的,因为我们至少弄明白了我们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立足单篇,深入挖掘
1.挖掘教材的“例子”学习的价值
教材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挖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于语文教材的功能,叶圣陶曾明确指出: “ 语文教材无非是 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 “ 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 这就是叶圣陶的“例子说”,“例子”是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一种体现,通过这一篇文本,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这种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例如说明文这类文体,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按旧有的一贯的模式、一成不变地上课,程式化地去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语文课,一定会是枯燥沉闷的。而如果我们课前积极地去 阅读 、思考,充分地去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去精心地设计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并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这样我们也可以上出说明文的精彩来,真正发挥出说明文教学的教学价值。
说明文教学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说明文最重要的教学价值是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提炼概括能力。而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的突出问题: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可以说准确筛选、提取、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的能力是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中的着力点。对于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含义和行文逻辑,真正地读懂,不能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要用科学的态度阅读科学文本,培养真正的科学精神。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说明文教学,还要注意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例如读《向沙漠进军》,思考人类繁衍与保护自然的关系;读《生物入侵者》,思考全球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新问题;读《奇妙的克隆》,思考生物学革命给道德伦理带来的新挑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案例 南顶中学 李建丽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比较传统的说明文篇目,入选北京版第十六册语文教材。这里说它传统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传统即是经典和规范,传统即易走向老套。也就是说面对这样一篇文章,如果设计好的话,由于它的经典和规范,可以成为我们落实说明文阅读的例子;如果处理不好则容易落入“抓特征,理顺序,讲方法,品语言”面面俱到的俗套和窠臼。
从教材安排的顺序来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初中学生学习事理说明文的开篇文本;从该文内容和特点来看,其具有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无论从整体感知还是从局部探究的角度讲,都是引领学生进行事理说明文学习的典型教材。
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个单元的事物说明文,对说明文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有一定了解,但对于诸如 “ 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说明文行文脉络 ” 、 “ 如何快速准确地从文章中筛选有效信息 ” 、 “ 如何对说明文主体段落进行重点研读 ” 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实践。
本课的学习,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和突破:课文结构的整体把握(内部逻辑关系)、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有效信息筛选)、说明方法的分析(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其一,用“教师抽取原文段落,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内容放回原文”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文章内部结构关系的探究;
其二,用“段落精细化阅读”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文章“怎么写”层面的深入探究;
其三,用“用课文相关内容准确解释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课文内容进行有效信息筛选的训练。
以上训练活动样式力图对传统说明文教学方式有所突破、力图最大程度地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获得有效学习效果。教师设计了学生思考、分析、概括交流等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进行对文本内容进行最有效地解读和对“重点研读”这个阅读方法的深入实践,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说明文整体内容的把握能力,而且提升了筛选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