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推荐于2017-10-25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世界著名教学专家马克斯 .范梅南说:“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关心孩子的自身及其发展。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是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笔者从事低段教学多年,那么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让学生敢于质疑,首先教师应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课堂上学生们的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以一个共同学习者和学习伙伴的身份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共同研究者,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心理自由,从而把自己心中的问题倾吐出来。同时,教师应该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能提出问题是多么勇敢的行为,让孩子质疑困难的勇气、自信心和兴趣得到增强,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于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或提出一些新颖的设疑题,制造认知冲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中产生疑团、形成悬念,置其于积极探索的疑境之中。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把123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不断交换位置,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通过老师创设情境,学生心中产生疑问。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强烈求知欲望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留下充足的思考时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出示了一条数轴:
0 1 2 3 4 ()() 6 7 8 ()10
先让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巩固数的顺序,在学生顺利填出所空数字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2的前边是几?”学生们马上作出了回答。我紧接着把质疑的权力转交给了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你能结合这条数轴,试着提一个问题吗?”话音刚落,学生们的小手齐刷刷的举了起来。“4的前面是几?”“9的后面是几?”……他们一个个的照着样子说了起来。这时有个学生换了一个问法:“5的前面都有谁?”这一问不要紧,那些刚刚放下的小手又举了起来。“7的后面都有谁?”“6的前面有几个数字,后面又有几个数字?”……看着孩子们那带劲的样子,我耐心聆听,并积极调动全体学生对伙伴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同时引导学生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提问,慢慢的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了, “比1小的数是几?”“比9大的数是几?”“比4大比7小的数是几?”“数轴上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他们之间相差几?”“从左边数第二个数字是几?”“从左边数第二个数字比从右边数第二个数字少几?”……就这样,学生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孩子们在同学的相互启发下,积极提取着已有的知识储备,他们提出问题可谓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入深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
四、课后拓疑,跨越时空限制
课后提问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对知识整体理解很有裨益。学生有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有问题,有多少问题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而定。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求疑的途径,又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课后的疑问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组合、联想后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成功,使之共事同乐。
另外,质疑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二)、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三)、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让学生敢于质疑,首先教师应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课堂上学生们的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以一个共同学习者和学习伙伴的身份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共同研究者,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心理自由,从而把自己心中的问题倾吐出来。同时,教师应该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能提出问题是多么勇敢的行为,让孩子质疑困难的勇气、自信心和兴趣得到增强,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于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或提出一些新颖的设疑题,制造认知冲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中产生疑团、形成悬念,置其于积极探索的疑境之中。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把123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不断交换位置,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通过老师创设情境,学生心中产生疑问。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强烈求知欲望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留下充足的思考时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出示了一条数轴:
0 1 2 3 4 ()() 6 7 8 ()10
先让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巩固数的顺序,在学生顺利填出所空数字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2的前边是几?”学生们马上作出了回答。我紧接着把质疑的权力转交给了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你能结合这条数轴,试着提一个问题吗?”话音刚落,学生们的小手齐刷刷的举了起来。“4的前面是几?”“9的后面是几?”……他们一个个的照着样子说了起来。这时有个学生换了一个问法:“5的前面都有谁?”这一问不要紧,那些刚刚放下的小手又举了起来。“7的后面都有谁?”“6的前面有几个数字,后面又有几个数字?”……看着孩子们那带劲的样子,我耐心聆听,并积极调动全体学生对伙伴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同时引导学生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提问,慢慢的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了, “比1小的数是几?”“比9大的数是几?”“比4大比7小的数是几?”“数轴上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他们之间相差几?”“从左边数第二个数字是几?”“从左边数第二个数字比从右边数第二个数字少几?”……就这样,学生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孩子们在同学的相互启发下,积极提取着已有的知识储备,他们提出问题可谓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入深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
四、课后拓疑,跨越时空限制
课后提问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对知识整体理解很有裨益。学生有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有问题,有多少问题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而定。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求疑的途径,又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课后的疑问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组合、联想后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成功,使之共事同乐。
另外,质疑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二)、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三)、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