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成名的古人(除孔子)

 我来答
蜂见花
2008-01-13 · TA获得超过4.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92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2939万
展开全部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齐桓公向管种请教治国方略.
孔子向老子请教音律.
你看看下面的故事会知道的更详细

古人为求“一字师”而不耻下问的故事常在耳边
所谓“一字师”,就是改一个字的老师。他给你的诗文改一个字,你就尊他为师,这固然是你的谦虚,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一个字上见能耐,就这一点而言,他确实有资格当老师。
我国古籍中曾记载不少“一字师”的掌故,下面举几个例子。
唐五代“诗僧”齐已,写过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人郑谷读后提意见说,“数枝”就不算“早”了,不如改为“一枝”。齐已觉得言之有理,当即拜他为“一字师”。后来很多人也都认为“数”改为“一”好,但郭沫若先生却认为,齐已写早梅用的是白描手法,不加渲染烘托,是怎么回事就怎么回事,“数枝”没什么不好,因此,“改固可,不改亦未尝不可。”一个推敲语言,一个尊重事实,都能够言之成理,可见角度不同,看法就可能不同。
元代诗人萨天锡有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很多人都赞誉有加,唯有一个不知名的老者含笑摇头。萨天锡求教,老者说:“此联虽好,只是‘闻’、‘听’二字意思重复,‘闻’宜改为‘看’。”并说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名句。萨天锡即俯身叩首拜为“一字师”。“闻”改为“看”,不但为了避复,而且“看”比“闻”更直观,因而更能表现“厌”的情绪,妙!
宋人肖楚才在溧阳主持事务时,有个叫张乖崖的官员请他吃饭。他看到张的案上放着刚写完的一首诗,其中有“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两句,略作沉吟,就提笔把“恨”改为“幸”。问之,则曰:“你现在功高位显,奸人蠢蠢欲动而未曾动,今天下统一,太平无事,你应该感到万幸才对,为何独恨太平无事?有悖情理啊!”张茅塞顿开,拜肖为“一字师”。“恨”改为“幸”,完全从实际出发。古人使用语言先要炼“意”,而后再炼“字”;意切,字才可能准。离开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孤立地“炼字”,是下策。
前人“一字师”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都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道理,它给我们的启发已经远远超过某一个字本身的妙处,而从更深的层面激活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知道“为求一字稳”并不容易,但若是做到“稳”了,又是一种多么美妙的精神享受啊!

yī zì shī释义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来源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示例姐姐真是‘一字师’了!从此只叫你师傅,再不叫姐姐了。
linsiwu
2008-01-13
知道答主
回答量:3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1万
展开全部
张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