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小时候,我是一个不停滚来滚去的“球”:到处横冲直撞,走路像打水漂,又急又快。四岁时撞碎了家里的玻璃茶几,在额头上留下一条长长的疤痕。当年暑假,淘气的我下楼时学小白兔蹦蹦跳跳,不慎滚下楼梯,意外中连带了拉着我手的妈妈,妈妈为了保护我,双臂骨折,而我却毫发未伤。
暑假过后,我要上学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兜遍了城里各个幼儿园,最终放弃了离家最近,而选定了离家很远的一所。 吸引他们注意的,是这所幼儿园活动场地上覆盖的厚厚绿地毯。此后的三年,勤劳的爸爸每天早早起床,不管寒风还是酷热,骑着自行车接送我上幼儿园,风雨无阻。
三年后,我七岁了。对门阿姨见到就逗我:“飏飏啊,你别忘记跟妈妈说,上学第一天要带‘聪明伶俐’的啊!”。新世纪九月的第一天,七岁的小男孩挎着一个正经的小书包,包里除了正规课本和文具,隔层里却还别有特色地充塞着香葱、菱角和香梨。妈妈拉着我的小手教我过马路,路上一边走,一边教我唱《上学郎》:
“小么小儿郎——,
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
只怕先生骂我懒那,
没有学问啰,无颜见爹娘。
啷里格啷里格啷里格啷,
没有学问啰,无颜见爹娘。”
妈妈领我走过的这条路,我以后顺顺利利地走了六年,快快乐乐的小学生活就在我的跑跳欢闹中度过了。
即将升入初中的我,学习方面被加大重视。妈妈为让我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率先调入教学质量过硬的初中。家到新学校的路变远了,也变危险了。望着路上横冲直撞的大卡车、货运车,瘦小的妈妈却特意买了一辆大号电动车,天天带着我早出晚归。尽管我们必经的环城路上频频发生交通事故,但妈妈还是带着我小心平安地在这条高危路上奔波了一年。
一年后,爸爸妈妈又到处转悠了,这回考察的是路况,哪条路最近最安全。终于让他们发现学校附近的花园路没有野蛮的大卡车通行,小汽车虽多,但行驶得小心缓慢,基本是车让人,而不像原来主干道上非要人让车。幸福的首要前提就是安全,这一点认识足以让勤俭的双亲倾囊购置了新家。从此,我天天得以多睡一刻钟,天天安然骑车上学。
上高中了,好学校却要搬到僻远的乡下。年过四十的老妈催迫老爸一起学开车。酷热的暑假,笨重至极的老吉普,那没有转向助力的方向盘在瘦弱的妈妈手上尤其笨重无比。转向时,她人站起来都难掰动方向盘,不知她怎么撑下来的。现在家中每次来接送我的昊锐车,前后挂着我生日的牌照。昊,日上中天,我查过字典:喻父母的恩情深重。
那天夜里,我梦见自己幻化成车:既有澎湃的动力,又有敏捷的刹车系统。还有漂亮优雅的外观,先进安全的配置,以及舒适环保的内饰,满载着人间的关爱,在我的幸福路上,贴地飞翔。
我的幸福成长之路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美德,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字数可以吗?
暑假过后,我要上学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兜遍了城里各个幼儿园,最终放弃了离家最近,而选定了离家很远的一所。 吸引他们注意的,是这所幼儿园活动场地上覆盖的厚厚绿地毯。此后的三年,勤劳的爸爸每天早早起床,不管寒风还是酷热,骑着自行车接送我上幼儿园,风雨无阻。
三年后,我七岁了。对门阿姨见到就逗我:“飏飏啊,你别忘记跟妈妈说,上学第一天要带‘聪明伶俐’的啊!”。新世纪九月的第一天,七岁的小男孩挎着一个正经的小书包,包里除了正规课本和文具,隔层里却还别有特色地充塞着香葱、菱角和香梨。妈妈拉着我的小手教我过马路,路上一边走,一边教我唱《上学郎》:
“小么小儿郎——,
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
只怕先生骂我懒那,
没有学问啰,无颜见爹娘。
啷里格啷里格啷里格啷,
没有学问啰,无颜见爹娘。”
妈妈领我走过的这条路,我以后顺顺利利地走了六年,快快乐乐的小学生活就在我的跑跳欢闹中度过了。
即将升入初中的我,学习方面被加大重视。妈妈为让我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率先调入教学质量过硬的初中。家到新学校的路变远了,也变危险了。望着路上横冲直撞的大卡车、货运车,瘦小的妈妈却特意买了一辆大号电动车,天天带着我早出晚归。尽管我们必经的环城路上频频发生交通事故,但妈妈还是带着我小心平安地在这条高危路上奔波了一年。
一年后,爸爸妈妈又到处转悠了,这回考察的是路况,哪条路最近最安全。终于让他们发现学校附近的花园路没有野蛮的大卡车通行,小汽车虽多,但行驶得小心缓慢,基本是车让人,而不像原来主干道上非要人让车。幸福的首要前提就是安全,这一点认识足以让勤俭的双亲倾囊购置了新家。从此,我天天得以多睡一刻钟,天天安然骑车上学。
上高中了,好学校却要搬到僻远的乡下。年过四十的老妈催迫老爸一起学开车。酷热的暑假,笨重至极的老吉普,那没有转向助力的方向盘在瘦弱的妈妈手上尤其笨重无比。转向时,她人站起来都难掰动方向盘,不知她怎么撑下来的。现在家中每次来接送我的昊锐车,前后挂着我生日的牌照。昊,日上中天,我查过字典:喻父母的恩情深重。
那天夜里,我梦见自己幻化成车:既有澎湃的动力,又有敏捷的刹车系统。还有漂亮优雅的外观,先进安全的配置,以及舒适环保的内饰,满载着人间的关爱,在我的幸福路上,贴地飞翔。
我的幸福成长之路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美德,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字数可以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