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品都有哪些

民间艺术品都有哪些?哪些地区多一些... 民间艺术品都有哪些?哪些地区多一些 展开
 我来答
云南万通汽车学校
2018-07-07 · 国家定点培训基地,专注培养汽车人才。
云南万通汽车学校
云南万通汽修学校落于美丽的春城昆明,学校坏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建有新能源汽车实训厅、整车实训厅、电器实训厅、汽车美容实训厅等20余个实训大厅,开设三十多个汽车技术专业。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而且也不乏很多“绝活”,象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节令玩具
山西岁时节令及传统庙会中的民间玩具,常常使人陶醉于幼儿时期度年过节趣事的回忆之中。除夕夜、正月初一点“滴滴金”;元宵节扎灯笼,玩花灯;二月二,龙抬头的古庙会上,布龙、面龙、竹蛇、纸蛇玩具,能动的构造给他们以诱感力,逗引得儿童们喜笑逐闹、争相购买;三月三上巳节的泥哨哨,声声悦耳;清明前后放风筝;端午节戴香袋,玩艾叶虎。还有那小风车,七音哨、皮老虎、草编的蚂蚱笼,足使儿童们兴高采烈了。
花灯玩具
儿童花灯玩具以手提式多见。一般都是篾扎纸糊,内装小红蜡烛。农村传统的小花灯,用高梁杆扎架,麻纸糊面,用色彩画人们喜爱的动物或神话故事,或印上木版年画,或贴上民间剪纸,内装小油灯。现今发展为竹架构造,彩纸或绸布糊面,内装蜡烛。在制作技艺上虽然并不纯熟,但粗犷有力,无矫揉造作之感。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和制作风格都具有生动活泼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棉塑玩具
一个棉塑只需一把棉花,几根剥了皮的高梁杆和少许的胶水。制作简便,先把几根高梁杆芯扎成骨架,将蓬起的棉花轻轻缠于骨架上,再用胶水粘塑定形,胶水涂多涂少,可塑出不同形状。最后在形体表面均匀地涂一层胶水固定造型,然后用品色染色,一件棉塑动物或人物就做成了。把它插在预先备好的卟啷摇鼓上,就是一件既可摆设欣赏又可随手玩耍的声形并茂的玩具。棉塑玩具用料较少,成本低廉,又可就地取材,所以艺人们常常是现做现卖,边表演边出售。棉塑玩具中有鸡、麻雀、喜鹊、燕子、鹤等飞禽,长不过三五寸,高不过六七寸。人物主要有《西游记》中精灵的孙猴子、憨厚的沙和尚,傻乎乎的猪八戒及慈善的唐僧,一个个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
染织绣类的民间艺术实际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纺织、刺绣、织锦、缂丝等几大类别。
印染是民间服饰和日常居室装饰密切相关的工艺品,主要有蜡染、扎染、蓝印花布、彩印画布等,主要用在服装、帽子、被褥、床饰、门帘、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布艺。
刺绣则包括了四大名绣、各地民间刺绣、少数民族刺绣等。四大名绣有湘绣、苏绣、蜀绣、粤绣,各地民族民间刺绣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苗绣、土族刺绣、满族枕顶绣(绣于枕头两端)、湖北挑花和陕西、山西、河南民间手绣。
传统刺绣
刺绣
中国的传统刺绣,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艺精致程度的差别,分为民间刺绣和四大名绣。
民间刺绣是相对于具有宫廷文化风格和文人画风格的「四大名绣」而言的、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中国传统刺绣历史悠久,随着丝绸的产生和发展而存在。早在四五千年前,刺绣就已经成为「章服制度」中重要的装饰手段。两千多年前的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刺绣已经有了丰富的不同针法。可见当时刺绣工艺已经出现了不同针法的程式化的固定工艺。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图案,形神兼备,绚丽多彩。
汉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的诗句。汉末、六朝时期,剌绣题材中出现了人物形象,为后来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唐、宋时期,文人们开始参与刺绣画稿的设计,文人画所表现的诗词境界、书法和绘画的雅致,影响到民间刺绣的创作,刺绣开始向精致化和文人化的方向发展。到了宋代,刺绣几乎成为妇女的女红手艺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项,不少有文化的富家女子的刺绣创作,更使刺绣工艺臻于精细绝妙。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刺绣商业作坊。尤其是明代,首先在上海出现了「露香园绣」这样绣工精细,用针巧妙的以个人风格著称的「顾绣」,并专门刺绣花鸟走兽画幅、画页、手卷等陈设品,表明中国传统刺绣从附属在服饰上的装饰手段,成为独立欣赏的艺术品。清代开始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刺绣艺术流派,如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称誉的四大名绣。
清代后期,各地都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技艺特色的民间刺绣工艺。但是长期以来,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对各地出现的民间刺绣工艺极少关注,更谈不上记录和评介。民间刺绣基本上处于与日常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普通「手艺」的地位,但是正是这种生活的艺术,才使得民间刺绣一代代自发地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传统艺术中最精彩、最形象、最富有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品类。
民间印染
中国传统的民间印染有扎染、蜡染、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
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着色、显花的工艺,以植物蓼兰中分解提炼出的靛青为染料,民间也称为蓝染和蓝印。彩印花布则是一种多版套色印花的工艺。据《史记》、《竹书记年》等古籍记载,早在公元前26世纪初,「黄帝制玄冠黄裳,以草木之汁染成文彩」。夏、商、周时代,就已经有用服饰的印染色彩、纹饰来区分尊卑等级的规定了。秦汉以后,镂空版印花方法大为盛行,其后花色品种日见繁多,印染工艺也日臻完善。
中国织锦
中国织锦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生产出「何菱形纹锦」、「填花燕纹锦」、「对龙对凤纹锦」等多色提花锦。到汉代,已能用复杂精密的提花机织出图案优美的锦。唐宋以后,以各色丝线和金银线制作的织锦缎及妆花缎,色彩鲜艳瑰丽,人们喻为锦上添花。
蜀锦产于四川,以成都为主,故成都又有锦城和锦官城之称。此外,南充、阆中、乐山、绵阳、新都等地也生产蜀锦。蜀锦仍然沿袭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五彩缤纷,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宋锦因今之产地在苏州,故又名「苏州宋锦」,以古朴雅洁而著称于世,现已面临技艺中断的濒危局面。云锦的产地在南京,因其锦纹瑰丽有如云彩,故而得名。其图案布局严谨,富有装饰性,并多以金线显花或绞边,华彩四溢,臻丽至极,是中国皇家的御用织锦,代表了织锦工艺的最高技术水平。
塑作艺术
塑作类是指以捏、塑、堆、纳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纸浆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艺术。塑作类艺术往往靠艺人以手施艺,靠手工方法造型,由于采用了与雕刻不同的创作手法,它们的艺术效果也不同。塑作类艺术还常结合彩绘装饰方法,在塑形后再施以彩绘,以增加艺术品的欣赏性、象征性和吉庆祥和的气氛。如泥塑中的典型作品有江苏惠山的「手捏戏文」、河南淮阳的「泥泥狗」、北京的面人汤、面人郎的作品等;纳模玩具如泥饽饽、泥玩具中的耍货「阿福」、凤翔泥塑、北京兔儿爷、中秋月饼、巧果、糖人等都是典型的塑作类民间艺术。一些民间脸谱和器物采用纸浆拍塑而成,而玻璃类、糖人等则采用吹塑方法,趁热边吹边塑形,也属于塑作类艺术。
泥塑艺术
泥塑
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或磕模捺泥方法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新石器时代到汉代,中国境内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的丧葬习俗中大量使用陶泥偶像作为陪葬品。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杰出的代表。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天津、江苏无锡惠山、广东大吴、陕西风翔、河南浚县、淮阳及北京等地仍是传统泥塑的重要产地。
面塑艺术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记载,汉代早已有面塑存在了。宋代《梦粱录》中记载了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的习俗。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发现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墓中出土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清代,出现了以做面人为生的手艺人,到了今天,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存着面人制作的手艺和习俗。
面塑一般分为观赏的面塑和食用的面花(或叫礼馍)。用于观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材料的不同使这两种面塑在制作工艺上也有少许的不同。
面塑
食用面花的制作工具简单,全凭妇女的心灵手巧,其方法是先将白面经过搓、捏成面团,用剪刀、菜刀和梳子等工具对面团进行造型。观赏和装饰面塑,其材料的制作方法则是将面粉、糯米粉、防腐剂中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均匀。然后把品红、品黄、品蓝、大白粉、锅烟黑等颜色分别加入面中,制成多种色面,再用揉、搓、剪、挑、压、粘等方法来塑造形象。还可以用一些羽毛、棉花等来装饰面人的头发、胡须之类,这样一个完整的形象就出现了。
食用面花或节俗礼馍普遍流行于中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各地,沿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各省以及内蒙古、新疆、东北等地农村都有食用面花。面塑则以北京、山东、江苏、浙江为主要的产地。北京的面塑艺术水平最高。
木偶艺术
中国木偶艺术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特征,从质材、操纵方法上看,木偶艺术有提线、杖头、掌中、铁枝、药发、水力等不同形式;从表演剧目上有历史传奇、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天上人间,驰幻入魔,还有现实小品,可谓多种多样;从造型上可以大至与人同高(汉代大木偶高193厘米),又可小于一尺,偶头能造到如拇指般大小而能雕绘五官端正、比例准确、线条均称、色彩鲜明。如粤西地区的杖头木偶,《芙蓉仙子》中的书生陈秋林,以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猪八戒、牛魔王等,即使是神怪夸张却仍保持着合度比例。
现代的粤西木偶双眼能活动自如,能按照表情需要造出睁、暝、瞅、瞬等动作,得心应手,顾盼传神;冀南的吴桥民间木偶头则夸张简练,独具特色;有的接近唐仕女和敦煌彩塑;有的接近戏曲脸谱却又能变通风趣,灵活运用。
另一方面,木偶戏亦是社会人生的写照,不少帝王、文人均曾被触动心弦,发出由衷的咏叹。如五代十国时,前蜀后主顺正公王衍观傀儡后感慨良多,尝云:
「切道断人生几何!有分者任作傀儡。」
剪刻艺术
剪刻类是指以剪、刻、凿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类。其内容包括了剪纸、刻纸、皮影、剪贴画、刻葫
木刻
芦、铁画、石刻线画、瓷刻画等。民族服饰和布艺的制作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剪裁工艺。这些艺术品的造型顺序往往是由大及小,所使用的材质一般具有挺阔硬朗的质地,如纸、皮、竹木、石、陶瓷、象牙等。剪刻中常使用的工具有剪子、刀子、凿子、錾子和一些辅助性工具,剪刻作为造型手段,擅长表现作品的细节,体现精致的技巧,如刻纸作品可以达到细如发丝(浙江乐清的细纹刻纸就是一例),木刻达到肌理毕现、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如质地细腻的黄杨木雕、象牙雕刻等)
剪纸与刻纸
剪纸
剪纸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根据历史的记载和出土的实物来看,剪纸至少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了。剪纸的出现应该是在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后的事情,造纸术的发明,为剪纸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到了唐代,剪纸艺术大大发展,以剪纸招魂是当时民间的重要习俗之一。在民间,剪纸图案还被广泛应用于木版雕刻、铜器饰纹、布匹印染等其他艺术领域。宋代的造纸业发展成熟,纸品种类的增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出现了诸如民间窗花、灯彩和茶盏上的装饰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使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比唐代更为扩大。南宋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明、清时期是剪纸艺术的鼎盛时期,剪纸成为重要的居家装饰品,如门笺、窗花、柜花、棚顶花等,剪纸也成为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均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互传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刻纸
木雕
刻纸也是民间工艺的一种常见形式,剪纸和刻纸两者虽然最终形式相同,但制作技法却不同。剪纸是一种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刻纸则需要用垫板、刻刀、尖锥子、钉子等工具,先将原有的样子放在20张或者30张薄纸上,然后将它们放在垫板上并用钉子固定,用刻刀由里到外一层层的刻,刻好花样后,刻纸就完成了。一般来说,剪纸更注重原创性,不受刻刀和纸张的限制,造型更加自由和随意。刻纸则更适合表现细腻的画面效果,如浙江的细纹刻纸细如发丝,令人惊叹。刻纸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剪纸的不足,但在创作上,受到了较多的限制。
各地风格
中国的剪纸艺术一般来说可分为北方风格和南方风格两大类型,即使如此,每个地区的剪纸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
陕西剪纸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北方剪纸艺术,广泛用于春节窗花、结婚的喜花、丧葬中大量的纸活儿装饰、社火表演中的道具、庙宇中宗教气氛的营造等,各种民俗活动也离不开剪纸。此外,剪纸还用于刺绣等艺术品制作的底样。剪纸形式上大多以单色为主,造型简洁、洒脱、粗犷、注重夸张变形,内容上多以传统的花草、动物、人物、戏出为主。
河北蔚县染色刻纸是中国典型的刻纸艺术形式,相传已有两百年历史,尤其以窗花见长。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浮水印窗花传入,刻纸工艺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其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刻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刻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其余还有山东剪纸、湖北剪纸、浙江浦江戏曲剪纸、浙江乐清细纹刻纸、广州佛山剪纸等等。
皮影
中国皮影,北方以滦州皮影代表,影人结构分七大部分:头、上身、上臂(两件)及下臂(两件)、手(两件)、下身、腿(脚与腿相连,两件),共11个组件。中心控制是脖条。以杆子操纵。生旦脸部镂空,净丑则涂色,脸形棱角分明,尖下巴,平额头。形体较小,一般25.4厘米至30.4厘米左右,最高40.6厘米。多以驴皮雕镂。以黄牛皮雕镂的陜西皮影亦分11个组件。
南系以成都灯影戏为代表,影偶分大、中、小型,大灯影身高60-80厘米,个别高达1米,中灯影40-60厘米,小灯影24-30厘米。成都灯影全身共分14关节:
帽、头、胸、腹、下肢二、上臂二、前臂二、手掌二。头子可插进脖项上用细铁丝缠绕的皮圈内。其余关节用细麻绳连结。一个穿戴整齐的影人分三段:帽作一段,头作一段,统称「帽子」(北方称「头荏」),衣履共作一段,统称「把子」(北方称「戳子」)。
中国皮影关节灵活,在优秀艺人操纵下,行坐顾盼,端带撩袍,舞刀挥剑,驾雾腾云,打斗驰马,出神入化,令人叫绝,扮演种种传奇故事,塑造了生、旦、净、丑、神、佛、灵、怪、兽种种难以想像的影窗形象,成为驭物为灵的艺术。
雕镌艺术
雕与镌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介质上面进行的刻画方式,雕镌类指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的作品,如我们常见的雕版、雕漆、雕花、浮雕等,还有与塑形结合的雕塑艺术品等。雕和镌往往都是在硬质界面和半干状态的固态界面上进行的,而塑需要在软质材料上进行,这是雕镌和塑作不同之处。我们熟悉的这类作品包括雕花的竹笔筒、玉石首饰和摆设、金属首饰、芜湖铁画、在砖上雕刻的砖雕、石雕作品等。雕镌类作品创作中常使用刀子、凿子、钻子及一些辅助性工具。
玉雕
玉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形式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仰绍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有了玉雕的鱼和龙。商代的殷墟文化中发现了绿松石和玛瑙等饰品。可见中国的玉石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编织物
玉因其原料珍贵,雕琢技术要求高而被视为具有重要的仪式功能的礼器。四川金沙遗址就出土了具有4,000年历史的精美绝伦的玉琮。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用于祭祀神灵的各类玉质的礼器和饰品,皆造型生动,雕刻精美,玉质上乘。
汉唐时期,玉雕作为装饰品成为民间和宫廷都喜爱的工艺品,西汉时期的金缕玉衣的出现就是例证 。宋元时期,玉雕工艺得到了重视和高速发展,宫廷中的玉院专门为雕琢玉器而设立。福建的寿山石雕在当时的创作量很大,其价值也被朝廷认识到。明清时期是玉雕发展的鼎盛阶段,苏州以玉雕雕刻精巧而闻名于世,宫廷大量使用玉器作为装饰和使用器物及把玩的对象。雕刻工艺更加丰富,出现了圆雕等精致的工艺品,有代表性「大禹治水图玉山子」是世界上最大玉件之一。近代,也是玉雕的繁盛期,出现了潘秉衡等一批玉雕名家,在北京。中国玉雕的「四大国宝」一岱岳奇观、群芳揽胜、含香聚内与四海腾欢,就是例证。
随着传统技艺的消失,玉雕行业因工作辛苦和观念落后而在雕琢工艺上出现了困难。这方面,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学习西方一些科学合理的记忆和技术,是目前玉雕行业翘首以盼的。
木雕
木雕工艺品是指以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木为原材料、以雕刻的方法进行创作而成的各种观赏品、富于形式美感的实用装饰品。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木雕是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一条木雕鱼,制作时间距今已有6,000-7,000年之久。在战国时代,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汉代的木雕水平比前代已有提高,在汉墓中出土的木雕动物,形象自然生动,刀法简练果断,显示出当时木雕艺人的高超水平。自唐、宋开始,木雕艺术开始向写实和精致的方向方展,至明、清时期,小型观赏性木雕、建筑和民间实用器具上的装饰性木雕水平都达到了鼎盛时期。20世纪初中国解放之后,木雕艺术为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成为观赏与收藏热品,也成为产业化的实用性装饰艺术。
中国的木雕种类繁多,遍布于大江南北,最著名的是浙江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温州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人称「四大名雕」。其他种类如:曲阜楷木雕,南京仿古木雕、苏州红木雕、剑川云木雕、上海白木雕、永陵桦木雕、泉州彩木雕……这些木雕都是因产地、选材或工艺特色而得名,有的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传统特色,能工巧匠遍布各地,后起之秀木雕技艺日趋精湛,造型也日臻完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木雕的雕刻技法有圆雕、浮雕、镂雕等,一般在雕刻过程中,各种技法是混合使用的,由于木雕易腐易蛀,所以有的作品还要施彩、上漆。与所有的雕刻一样,木雕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独立式」,一种是「依附式」。前者是指可以用来自由放置,并且从任何方向任何角度都能看见的三维空间艺术的圆雕作品,通常是被用作室内的陈设品或案头摆件;后者是指用于装饰建筑物室内墙面或门窗等固定空间的浮雕而言。最为著名的木雕产地有浙江东阳、浙江乐清、广东潮州等地。除此之外,徽州木雕、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也是成就突出的木雕艺术形式。
石雕
中国石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是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品。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已出现了巨型石雕──石麒麟。河北石家庄西北郊发现的一对石人,考证认定为西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前157年)的石雕作品,气魄深沉宏大,风格古朴浑厚。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在宗教石雕和陵墓石雕两个方面发展较快。著名的云冈和龙门等石窟的石雕就可说明六朝、唐、宋时代的石雕艺术水平。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样化方面发展。明清时代,精巧玲珑的工艺石雕和具有汉唐石雕气质的乡间拴马桩、镇庄兽等民间雕刻,成为明清石雕艺术的主体。 民间小型的工艺石雕,一般以石料产地或石料特点来命名的,从石料产地来看,有安徽徽州、浙江青田、河北曲阳;按石料命名来看,有福建的寿山石雕、湖南浏阳的菊花石雕、四川广元的白花石雕。以石雕艺术品而闻名的地区包括甘肃陇东地区(镇庄兽)、陕西渭北地区(拴马桩)、陕北地区(拴娃石)、河南方城(石猴)、山东掖县(滑石猴)、山东嘉祥(石麒麟等)、广东雷州(石狗)等地。
民间小型工艺石雕的制作十分注重石料的品种、色泽纹理的选择,主张因材施艺,追求雕刻精工,运用浮雕、圆雕、镂雕、线刻等多种技法来创作。石雕的制作工序大致相同,一般是:一、相石,根据石料的形状和纹理、色彩确定要雕制的题材。二、用笔在石材上画出雕刻的部位,然后凿出粗坯,再刻大体。大局部位刻成后,修刻细部,最后琢磨、修光、上蜡完成作品。
砖雕
砖雕出现于中国战国时代,当时就已有花砖出现。汉代画像砖已发展相当成熟,以墓室砖雕最为著名,但制作大都是模印而成的,唐代花砖采用模印后再经过雕刻加工,创造出富有立体感的装饰浮雕作品。砖雕上的人物动物形象突出而且都以卷云纹相衬托,结构充实,形态生动,呈现一种繁复富丽的艺术风格。宋、金时期,墓室砖雕流行,多以世俗生活为题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宋代砖雕中的形象比例匀称,姿态生动,轮廓整齐清晰,刻画衣纹,刀法俐落,是一种清新朴实的艺术风格。到了金代,砖雕人物形体健壮,敦厚质朴,浮雕线条一般粗犷简练,有趣味性。明清时代,砖雕主要用于装饰住宅及寺观庙宇,表现内容丰富,构图复杂,制作除单层浮雕外,还有多层浮雕、堆砖等表现技法。花纹图案具有完整的装饰效果,作品画面具有独立的构图形式。
明清时代开始,砖雕艺术逐渐从建筑物的附属装饰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砖雕艺术品,砖雕制作的队伍发展壮大,全国几乎都有各自的砖雕产地,其中以徽州、天津、北京、山东潍县、苏州、广东、甘肃、台湾等地最为著名。
明清时代的南北方砖雕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民间砖雕制作的工艺还是大致相同的,一般来说分为六个步骤。(1)修砖(2)上样(3)刻样(4)打坯(5)出细(或叫刊光)(6)磨光。一般来说北方砖雕艺术风格比较浑厚,南方砖雕艺术偏于秀细,但都洋溢着中国各地民间的乡土气息。
元景工艺品
2024-11-15 广告
民间艺术表演的形式有:抬轿娶亲、高跷、舞狮、舞龙、旱船、秧歌、跑驴、二鬼摔跤、大头娃 民间艺术: 玩具类 :泥玩具 布玩具 节令玩具 花灯玩具 棉塑玩具 染织绣类: 传统刺绣 民间印染 中国织锦 塑作类 泥塑艺术 面塑艺术 木偶艺术 剪刻类...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元景工艺品提供
大超说教育
高粉答主

2018-10-29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93
采纳率:95%
帮助的人:9万
展开全部

中国的民间艺术有以下这些:

1.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在我国流传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的艺术瑰宝,至今任然绽放着绚丽的光芒。

中国在西汉以及东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从那以后就有了剪纸艺术。剪纸是我国最普及、最具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2.刺绣

刺绣是在织物上刺制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的主要织物是丝绸和丝线。刺绣是中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术,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最为出名的是中国的四大名绣:江苏省的“苏绣”;湖南省的“湘绣”;广东省的“粤绣”;四川省的“蜀绣”。在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中,常常把这四个省的刺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3.戏曲

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中华戏曲的种类繁多,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瑰宝,其中大家最为孰知应该是为中国五大戏曲之首的京剧,其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被视为中国的国粹之一。

4.塑作艺术

塑作艺术是指以捏、塑、堆、纳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纸浆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艺术。其中的泥塑艺术,面塑艺术,木偶艺术等都有很大的造诣,在塑作艺术发展道路上熠熠生辉。

5.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即中国功夫,英文名:Kungfu。中国的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功夫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民间艺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心众眠5
2018-10-31 · TA获得超过7.6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9万
展开全部

1、琴棋书画

在中国古代,弹琴(古琴)、弈棋(围棋)、书法(毛笔)、绘画(国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合称琴棋书画。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围棋是由中国首创,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水墨画也是中国独有。所以,琴棋书画体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

2、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3、皮影戏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还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5、传统刺绣

中国的传统刺绣,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艺精致程度的差别,分为民间刺绣和四大名绣。

6、编织工艺(中国结)

编织工艺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已有了精美的编织生活用品。清代以后更是遍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编织用材多种多样,有柳条编、藤条编、高粱杆编、草编、竹编、绳编、金属编等。其实,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是一种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

7、木偶

木偶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8、民间印染

中国传统的民间印染有扎染、蜡染、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着色、显花的工艺,以植物蓼兰中分解提炼出的靛青为染料,民间也称为蓝染和蓝印。

扩展资料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一年中的四时八节等岁时节令、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间艺术的陪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狂人横刀向天笑
2015-10-08 · TA获得超过29.3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4.6万
采纳率:86%
帮助的人:6341万
展开全部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而且也不乏很多“绝活”,象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节令玩具
  山西岁时节令及传统庙会中的民间玩具,常常使人陶醉于幼儿时期度年过节趣事的回忆之中。除夕夜、正月初一点“滴滴金”;元宵节扎灯笼,玩花灯;二月二,龙抬头的古庙会上,布龙、面龙、竹蛇、纸蛇玩具,能动的构造给他们以诱感力,逗引得儿童们喜笑逐闹、争相购买;三月三上巳节的泥哨哨,声声悦耳;清明前后放风筝;端午节戴香袋,玩艾叶虎。还有那小风车,七音哨、皮老虎、草编的蚂蚱笼,足使儿童们兴高采烈了。

  花灯玩具
  儿童花灯玩具以手提式多见。一般都是篾扎纸糊,内装小红蜡烛。农村传统的小花灯,用高梁杆扎架,麻纸糊面,用色彩画人们喜爱的动物或神话故事,或印上木版年画,或贴上民间剪纸,内装小油灯。现今发展为竹架构造,彩纸或绸布糊面,内装蜡烛。在制作技艺上虽然并不纯熟,但粗犷有力,无矫揉造作之感。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和制作风格都具有生动活泼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棉塑玩具
  一个棉塑只需一把棉花,几根剥了皮的高梁杆和少许的胶水。制作简便,先把几根高梁杆芯扎成骨架,将蓬起的棉花轻轻缠于骨架上,再用胶水粘塑定形,胶水涂多涂少,可塑出不同形状。最后在形体表面均匀地涂一层胶水固定造型,然后用品色染色,一件棉塑动物或人物就做成了。把它插在预先备好的卟啷摇鼓上,就是一件既可摆设欣赏又可随手玩耍的声形并茂的玩具。棉塑玩具用料较少,成本低廉,又可就地取材,所以艺人们常常是现做现卖,边表演边出售。棉塑玩具中有鸡、麻雀、喜鹊、燕子、鹤等飞禽,长不过三五寸,高不过六七寸。人物主要有《西游记》中精灵的孙猴子、憨厚的沙和尚,傻乎乎的猪八戒及慈善的唐僧,一个个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
  染织绣类的民间艺术实际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纺织、刺绣、织锦、缂丝等几大类别。
  印染是民间服饰和日常居室装饰密切相关的工艺品,主要有蜡染、扎染、蓝印花布、彩印画布等,主要用在服装、帽子、被褥、床饰、门帘、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布艺。
  刺绣则包括了四大名绣、各地民间刺绣、少数民族刺绣等。四大名绣有湘绣、苏绣、蜀绣、粤绣,各地民族民间刺绣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苗绣、土族刺绣、满族枕顶绣(绣于枕头两端)、湖北挑花和陕西、山西、河南民间手绣。

  传统刺绣
  刺绣
  中国的传统刺绣,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艺精致程度的差别,分为民间刺绣和四大名绣。
  民间刺绣是相对于具有宫廷文化风格和文人画风格的「四大名绣」而言的、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中国传统刺绣历史悠久,随着丝绸的产生和发展而存在。早在四五千年前,刺绣就已经成为「章服制度」中重要的装饰手段。两千多年前的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刺绣已经有了丰富的不同针法。可见当时刺绣工艺已经出现了不同针法的程式化的固定工艺。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图案,形神兼备,绚丽多彩。
  汉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的诗句。汉末、六朝时期,剌绣题材中出现了人物形象,为后来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唐、宋时期,文人们开始参与刺绣画稿的设计,文人画所表现的诗词境界、书法和绘画的雅致,影响到民间刺绣的创作,刺绣开始向精致化和文人化的方向发展。到了宋代,刺绣几乎成为妇女的女红手艺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项,不少有文化的富家女子的刺绣创作,更使刺绣工艺臻于精细绝妙。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刺绣商业作坊。尤其是明代,首先在上海出现了「露香园绣」这样绣工精细,用针巧妙的以个人风格著称的「顾绣」,并专门刺绣花鸟走兽画幅、画页、手卷等陈设品,表明中国传统刺绣从附属在服饰上的装饰手段,成为独立欣赏的艺术品。清代开始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刺绣艺术流派,如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称誉的四大名绣。
  清代后期,各地都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技艺特色的民间刺绣工艺。但是长期以来,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对各地出现的民间刺绣工艺极少关注,更谈不上记录和评介。民间刺绣基本上处于与日常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普通「手艺」的地位,但是正是这种生活的艺术,才使得民间刺绣一代代自发地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传统艺术中最精彩、最形象、最富有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品类。

  民间印染
  中国传统的民间印染有扎染、蜡染、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
  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着色、显花的工艺,以植物蓼兰中分解提炼出的靛青为染料,民间也称为蓝染和蓝印。彩印花布则是一种多版套色印花的工艺。据《史记》、《竹书记年》等古籍记载,早在公元前26世纪初,「黄帝制玄冠黄裳,以草木之汁染成文彩」。夏、商、周时代,就已经有用服饰的印染色彩、纹饰来区分尊卑等级的规定了。秦汉以后,镂空版印花方法大为盛行,其后花色品种日见繁多,印染工艺也日臻完善。

  中国织锦
  中国织锦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生产出「何菱形纹锦」、「填花燕纹锦」、「对龙对凤纹锦」等多色提花锦。到汉代,已能用复杂精密的提花机织出图案优美的锦。唐宋以后,以各色丝线和金银线制作的织锦缎及妆花缎,色彩鲜艳瑰丽,人们喻为锦上添花。
  蜀锦产于四川,以成都为主,故成都又有锦城和锦官城之称。此外,南充、阆中、乐山、绵阳、新都等地也生产蜀锦。蜀锦仍然沿袭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五彩缤纷,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宋锦因今之产地在苏州,故又名「苏州宋锦」,以古朴雅洁而著称于世,现已面临技艺中断的濒危局面。云锦的产地在南京,因其锦纹瑰丽有如云彩,故而得名。其图案布局严谨,富有装饰性,并多以金线显花或绞边,华彩四溢,臻丽至极,是中国皇家的御用织锦,代表了织锦工艺的最高技术水平。

  塑作艺术
  塑作类是指以捏、塑、堆、纳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纸浆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艺术。塑作类艺术往往靠艺人以手施艺,靠手工方法造型,由于采用了与雕刻不同的创作手法,它们的艺术效果也不同。塑作类艺术还常结合彩绘装饰方法,在塑形后再施以彩绘,以增加艺术品的欣赏性、象征性和吉庆祥和的气氛。如泥塑中的典型作品有江苏惠山的「手捏戏文」、河南淮阳的「泥泥狗」、北京的面人汤、面人郎的作品等;纳模玩具如泥饽饽、泥玩具中的耍货「阿福」、凤翔泥塑、北京兔儿爷、中秋月饼、巧果、糖人等都是典型的塑作类民间艺术。一些民间脸谱和器物采用纸浆拍塑而成,而玻璃类、糖人等则采用吹塑方法,趁热边吹边塑形,也属于塑作类艺术。

  泥塑艺术
  泥塑
  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或磕模捺泥方法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新石器时代到汉代,中国境内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的丧葬习俗中大量使用陶泥偶像作为陪葬品。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杰出的代表。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天津、江苏无锡惠山、广东大吴、陕西风翔、河南浚县、淮阳及北京等地仍是传统泥塑的重要产地。

  面塑艺术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记载,汉代早已有面塑存在了。宋代《梦粱录》中记载了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的习俗。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发现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墓中出土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清代,出现了以做面人为生的手艺人,到了今天,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存着面人制作的手艺和习俗。
  面塑一般分为观赏的面塑和食用的面花(或叫礼馍)。用于观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材料的不同使这两种面塑在制作工艺上也有少许的不同。
  面塑
  食用面花的制作工具简单,全凭妇女的心灵手巧,其方法是先将白面经过搓、捏成面团,用剪刀、菜刀和梳子等工具对面团进行造型。观赏和装饰面塑,其材料的制作方法则是将面粉、糯米粉、防腐剂中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均匀。然后把品红、品黄、品蓝、大白粉、锅烟黑等颜色分别加入面中,制成多种色面,再用揉、搓、剪、挑、压、粘等方法来塑造形象。还可以用一些羽毛、棉花等来装饰面人的头发、胡须之类,这样一个完整的形象就出现了。
  食用面花或节俗礼馍普遍流行于中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各地,沿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各省以及内蒙古、新疆、东北等地农村都有食用面花。面塑则以北京、山东、江苏、浙江为主要的产地。北京的面塑艺术水平最高。

  木偶艺术
  中国木偶艺术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特征,从质材、操纵方法上看,木偶艺术有提线、杖头、掌中、铁枝、药发、水力等不同形式;从表演剧目上有历史传奇、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天上人间,驰幻入魔,还有现实小品,可谓多种多样;从造型上可以大至与人同高(汉代大木偶高193厘米),又可小于一尺,偶头能造到如拇指般大小而能雕绘五官端正、比例准确、线条均称、色彩鲜明。如粤西地区的杖头木偶,《芙蓉仙子》中的书生陈秋林,以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猪八戒、牛魔王等,即使是神怪夸张却仍保持着合度比例。
  现代的粤西木偶双眼能活动自如,能按照表情需要造出睁、暝、瞅、瞬等动作,得心应手,顾盼传神;冀南的吴桥民间木偶头则夸张简练,独具特色;有的接近唐仕女和敦煌彩塑;有的接近戏曲脸谱却又能变通风趣,灵活运用。
  另一方面,木偶戏亦是社会人生的写照,不少帝王、文人均曾被触动心弦,发出由衷的咏叹。如五代十国时,前蜀后主顺正公王衍观傀儡后感慨良多,尝云:
  「切道断人生几何!有分者任作傀儡。」

  剪刻艺术
  剪刻类是指以剪、刻、凿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类。其内容包括了剪纸、刻纸、皮影、剪贴画、刻葫
  木刻
  芦、铁画、石刻线画、瓷刻画等。民族服饰和布艺的制作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剪裁工艺。这些艺术品的造型顺序往往是由大及小,所使用的材质一般具有挺阔硬朗的质地,如纸、皮、竹木、石、陶瓷、象牙等。剪刻中常使用的工具有剪子、刀子、凿子、錾子和一些辅助性工具,剪刻作为造型手段,擅长表现作品的细节,体现精致的技巧,如刻纸作品可以达到细如发丝(浙江乐清的细纹刻纸就是一例),木刻达到肌理毕现、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如质地细腻的黄杨木雕、象牙雕刻等)

  剪纸与刻纸
  剪纸
  剪纸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根据历史的记载和出土的实物来看,剪纸至少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了。剪纸的出现应该是在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后的事情,造纸术的发明,为剪纸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到了唐代,剪纸艺术大大发展,以剪纸招魂是当时民间的重要习俗之一。在民间,剪纸图案还被广泛应用于木版雕刻、铜器饰纹、布匹印染等其他艺术领域。宋代的造纸业发展成熟,纸品种类的增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出现了诸如民间窗花、灯彩和茶盏上的装饰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使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比唐代更为扩大。南宋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明、清时期是剪纸艺术的鼎盛时期,剪纸成为重要的居家装饰品,如门笺、窗花、柜花、棚顶花等,剪纸也成为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均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互传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刻纸
  木雕
  刻纸也是民间工艺的一种常见形式,剪纸和刻纸两者虽然最终形式相同,但制作技法却不同。剪纸是一种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刻纸则需要用垫板、刻刀、尖锥子、钉子等工具,先将原有的样子放在20张或者30张薄纸上,然后将它们放在垫板上并用钉子固定,用刻刀由里到外一层层的刻,刻好花样后,刻纸就完成了。一般来说,剪纸更注重原创性,不受刻刀和纸张的限制,造型更加自由和随意。刻纸则更适合表现细腻的画面效果,如浙江的细纹刻纸细如发丝,令人惊叹。刻纸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剪纸的不足,但在创作上,受到了较多的限制。
  各地风格
  中国的剪纸艺术一般来说可分为北方风格和南方风格两大类型,即使如此,每个地区的剪纸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
  陕西剪纸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北方剪纸艺术,广泛用于春节窗花、结婚的喜花、丧葬中大量的纸活儿装饰、社火表演中的道具、庙宇中宗教气氛的营造等,各种民俗活动也离不开剪纸。此外,剪纸还用于刺绣等艺术品制作的底样。剪纸形式上大多以单色为主,造型简洁、洒脱、粗犷、注重夸张变形,内容上多以传统的花草、动物、人物、戏出为主。
  河北蔚县染色刻纸是中国典型的刻纸艺术形式,相传已有两百年历史,尤其以窗花见长。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浮水印窗花传入,刻纸工艺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其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刻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刻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其余还有山东剪纸、湖北剪纸、浙江浦江戏曲剪纸、浙江乐清细纹刻纸、广州佛山剪纸等等。

  皮影
  中国皮影,北方以滦州皮影代表,影人结构分七大部分:头、上身、上臂(两件)及下臂(两件)、手(两件)、下身、腿(脚与腿相连,两件),共11个组件。中心控制是脖条。以杆子操纵。生旦脸部镂空,净丑则涂色,脸形棱角分明,尖下巴,平额头。形体较小,一般25.4厘米至30.4厘米左右,最高40.6厘米。多以驴皮雕镂。以黄牛皮雕镂的陜西皮影亦分11个组件。
  南系以成都灯影戏为代表,影偶分大、中、小型,大灯影身高60-80厘米,个别高达1米,中灯影40-60厘米,小灯影24-30厘米。成都灯影全身共分14关节:
  帽、头、胸、腹、下肢二、上臂二、前臂二、手掌二。头子可插进脖项上用细铁丝缠绕的皮圈内。其余关节用细麻绳连结。一个穿戴整齐的影人分三段:帽作一段,头作一段,统称「帽子」(北方称「头荏」),衣履共作一段,统称「把子」(北方称「戳子」)。
  中国皮影关节灵活,在优秀艺人操纵下,行坐顾盼,端带撩袍,舞刀挥剑,驾雾腾云,打斗驰马,出神入化,令人叫绝,扮演种种传奇故事,塑造了生、旦、净、丑、神、佛、灵、怪、兽种种难以想像的影窗形象,成为驭物为灵的艺术。

  雕镌艺术
  雕与镌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介质上面进行的刻画方式,雕镌类指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的作品,如我们常见的雕版、雕漆、雕花、浮雕等,还有与塑形结合的雕塑艺术品等。雕和镌往往都是在硬质界面和半干状态的固态界面上进行的,而塑需要在软质材料上进行,这是雕镌和塑作不同之处。我们熟悉的这类作品包括雕花的竹笔筒、玉石首饰和摆设、金属首饰、芜湖铁画、在砖上雕刻的砖雕、石雕作品等。雕镌类作品创作中常使用刀子、凿子、钻子及一些辅助性工具。

  玉雕
  玉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形式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仰绍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有了玉雕的鱼和龙。商代的殷墟文化中发现了绿松石和玛瑙等饰品。可见中国的玉石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编织物
  玉因其原料珍贵,雕琢技术要求高而被视为具有重要的仪式功能的礼器。四川金沙遗址就出土了具有4,000年历史的精美绝伦的玉琮。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用于祭祀神灵的各类玉质的礼器和饰品,皆造型生动,雕刻精美,玉质上乘。
  汉唐时期,玉雕作为装饰品成为民间和宫廷都喜爱的工艺品,西汉时期的金缕玉衣的出现就是例证 。宋元时期,玉雕工艺得到了重视和高速发展,宫廷中的玉院专门为雕琢玉器而设立。福建的寿山石雕在当时的创作量很大,其价值也被朝廷认识到。明清时期是玉雕发展的鼎盛阶段,苏州以玉雕雕刻精巧而闻名于世,宫廷大量使用玉器作为装饰和使用器物及把玩的对象。雕刻工艺更加丰富,出现了圆雕等精致的工艺品,有代表性「大禹治水图玉山子」是世界上最大玉件之一。近代,也是玉雕的繁盛期,出现了潘秉衡等一批玉雕名家,在北京。中国玉雕的「四大国宝」一岱岳奇观、群芳揽胜、含香聚内与四海腾欢,就是例证。
  随着传统技艺的消失,玉雕行业因工作辛苦和观念落后而在雕琢工艺上出现了困难。这方面,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学习西方一些科学合理的记忆和技术,是目前玉雕行业翘首以盼的。

  木雕
  木雕工艺品是指以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木为原材料、以雕刻的方法进行创作而成的各种观赏品、富于形式美感的实用装饰品。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木雕是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一条木雕鱼,制作时间距今已有6,000-7,000年之久。在战国时代,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汉代的木雕水平比前代已有提高,在汉墓中出土的木雕动物,形象自然生动,刀法简练果断,显示出当时木雕艺人的高超水平。自唐、宋开始,木雕艺术开始向写实和精致的方向方展,至明、清时期,小型观赏性木雕、建筑和民间实用器具上的装饰性木雕水平都达到了鼎盛时期。20世纪初中国解放之后,木雕艺术为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成为观赏与收藏热品,也成为产业化的实用性装饰艺术。
  中国的木雕种类繁多,遍布于大江南北,最著名的是浙江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温州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人称「四大名雕」。其他种类如:曲阜楷木雕,南京仿古木雕、苏州红木雕、剑川云木雕、上海白木雕、永陵桦木雕、泉州彩木雕……这些木雕都是因产地、选材或工艺特色而得名,有的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传统特色,能工巧匠遍布各地,后起之秀木雕技艺日趋精湛,造型也日臻完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木雕的雕刻技法有圆雕、浮雕、镂雕等,一般在雕刻过程中,各种技法是混合使用的,由于木雕易腐易蛀,所以有的作品还要施彩、上漆。与所有的雕刻一样,木雕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独立式」,一种是「依附式」。前者是指可以用来自由放置,并且从任何方向任何角度都能看见的三维空间艺术的圆雕作品,通常是被用作室内的陈设品或案头摆件;后者是指用于装饰建筑物室内墙面或门窗等固定空间的浮雕而言。最为著名的木雕产地有浙江东阳、浙江乐清、广东潮州等地。除此之外,徽州木雕、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也是成就突出的木雕艺术形式。

  石雕
  中国石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是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品。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已出现了巨型石雕──石麒麟。河北石家庄西北郊发现的一对石人,考证认定为西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前157年)的石雕作品,气魄深沉宏大,风格古朴浑厚。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在宗教石雕和陵墓石雕两个方面发展较快。著名的云冈和龙门等石窟的石雕就可说明六朝、唐、宋时代的石雕艺术水平。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样化方面发展。明清时代,精巧玲珑的工艺石雕和具有汉唐石雕气质的乡间拴马桩、镇庄兽等民间雕刻,成为明清石雕艺术的主体。 民间小型的工艺石雕,一般以石料产地或石料特点来命名的,从石料产地来看,有安徽徽州、浙江青田、河北曲阳;按石料命名来看,有福建的寿山石雕、湖南浏阳的菊花石雕、四川广元的白花石雕。以石雕艺术品而闻名的地区包括甘肃陇东地区(镇庄兽)、陕西渭北地区(拴马桩)、陕北地区(拴娃石)、河南方城(石猴)、山东掖县(滑石猴)、山东嘉祥(石麒麟等)、广东雷州(石狗)等地。
  民间小型工艺石雕的制作十分注重石料的品种、色泽纹理的选择,主张因材施艺,追求雕刻精工,运用浮雕、圆雕、镂雕、线刻等多种技法来创作。石雕的制作工序大致相同,一般是:一、相石,根据石料的形状和纹理、色彩确定要雕制的题材。二、用笔在石材上画出雕刻的部位,然后凿出粗坯,再刻大体。大局部位刻成后,修刻细部,最后琢磨、修光、上蜡完成作品。

  砖雕
  砖雕出现于中国战国时代,当时就已有花砖出现。汉代画像砖已发展相当成熟,以墓室砖雕最为著名,但制作大都是模印而成的,唐代花砖采用模印后再经过雕刻加工,创造出富有立体感的装饰浮雕作品。砖雕上的人物动物形象突出而且都以卷云纹相衬托,结构充实,形态生动,呈现一种繁复富丽的艺术风格。宋、金时期,墓室砖雕流行,多以世俗生活为题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宋代砖雕中的形象比例匀称,姿态生动,轮廓整齐清晰,刻画衣纹,刀法俐落,是一种清新朴实的艺术风格。到了金代,砖雕人物形体健壮,敦厚质朴,浮雕线条一般粗犷简练,有趣味性。明清时代,砖雕主要用于装饰住宅及寺观庙宇,表现内容丰富,构图复杂,制作除单层浮雕外,还有多层浮雕、堆砖等表现技法。花纹图案具有完整的装饰效果,作品画面具有独立的构图形式。
  明清时代开始,砖雕艺术逐渐从建筑物的附属装饰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砖雕艺术品,砖雕制作的队伍发展壮大,全国几乎都有各自的砖雕产地,其中以徽州、天津、北京、山东潍县、苏州、广东、甘肃、台湾等地最为著名。
  明清时代的南北方砖雕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民间砖雕制作的工艺还是大致相同的,一般来说分为六个步骤。(1)修砖(2)上样(3)刻样(4)打坯(5)出细(或叫刊光)(6)磨光。一般来说北方砖雕艺术风格比较浑厚,南方砖雕艺术偏于秀细,但都洋溢着中国各地民间的乡土气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加斯加的小兰花
2015-10-01 · TA获得超过2.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27
采纳率:78%
帮助的人:493万
展开全部
  • 中国的民间艺术包括:

  • 1.中国民间工艺品 :

    舞狮子,皮影戏,陶瓷,泥塑,剪纸,布艺,灯彩,吊饰,竹马,丽江木刻,桦皮工艺,兽皮工艺,竹编工艺,漆器工艺,砚石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麦杆画,年画,风筝,纸编画,苏绣,唐卡,鱼皮衣,银饰,铅笔屑画,木头、土家族黄杨木雕、唐卡、拓真画……

  • 2.中国民间戏曲艺术: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

  • 3.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跑帷子》《跑阵舞》《打独角兽》《扛箱舞》《龙舞》、《狮舞》、《麒麟舞》、《赶犟驴》、《竹马舞》《猫蝶舞》。《打春牛》《打铁舞》《八美图》、《荷花灯》、《菊花灯》、《旱船舞》、《高跷舞》《秧歌舞》《腰鼓舞》《鼓舞》《大铜器舞》……

  • 4.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 5.中国民间民俗

    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

  • 6.中国民间T台

  • 7.中国民间服饰

  • 8.中国民间饰品

  • 9.中国民间家俱

  • 10.中国民间建筑园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