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我在继续教育网学习初中美术课程标准谈到这个问题。谁能深入谈谈。 15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过去的美术创作教学模式常常是以“师”为中心。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一步一步地教给学生。并且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其实这无所谓叫“创作”,而只是模仿,因为它不含自主性,创造性。就像“画匠”与“画家”的区别。画匠只是按部就班地模仿画别人的东西,而画家则是在创造一种艺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进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美术创作教学不仅是技能教育,更是一种人文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一、创设情境,激发美术创作的热情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声像、游戏、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以便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创作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我发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利用一切机会,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主体形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课堂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境和学习的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欣赏美
美术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尽量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引出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拓展其思维的主动性,增强其求知欲望。例如我在上《春天的色彩》这课时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先带他们漫步在校园中,让学生感知春天的气息,观察嫩绿的小草、金色的迎春花、快乐的小鸟、忙着采蜜的小蜜蜂和在花丛中飞舞的小蝴蝶……学生们边走边看,感受着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我们围坐在草坪上大家畅谈春天的色彩:黄的、嫩绿的、粉红的、大红的……学生大胆的描述着,就在草坪上学生用油画棒画出了自己看到的春天,每个人心中的春天都不同,每幅作品都不同。
二、创设童话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
童话故事是学生最爱听的,也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动人的童话故事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如我在上二年级《漂亮的瓶子》一课时,设计了“阿里巴巴”这样一个童话形象,让“阿里巴巴”带领学生参观“瓶子王国”,了解“瓶子王国”中成员的造型、色彩、功能。由于童话的形式既生动形象又接近学生的心理,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能够很好的参与进来,感受着童话王国中各个瓶子成员的美。
三、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美
有人说:“游戏是儿童的天使”,它适用于每一个孩子,适用于每个孩子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游戏在儿童学习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性和持久性。巧妙的运用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寓教于乐。如在上《好吃的水果》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瓜果大卖场”的游戏。游戏形式是这样的:请10个学生分别扮演水蜜桃、苹果、南瓜等瓜果的摊主,其余学生扮演买瓜果的顾客。摊主要根据自己瓜果的色、形、味等方面向顾客介绍推销自己的产品。顾客则根据摊主的介绍进行选购。最后比一比谁最先把自己的瓜果推销出去。通过“瓜果大卖场”使学生在游戏中观察了解了瓜果的形状、颜色等,变枯燥乏味的观察过程为生动又形象的游戏过程。
四、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创造美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琴棋书画”四艺,反映了艺术的相融相通。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通过音乐,创设具体的环境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音乐之声,能调动人的情绪,促使学生的感官、直觉发展到比较敏锐的程度。对音乐的直观感受,诱发了他们创造性的想象。在画国画时我经常播放一些民族音乐如《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好一朵茉莉花》等,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画国画,如痴如醉的乐曲能让学生很快地静下心来,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得他们感情上产生共鸣,继而使学生发挥想象,无形中牵引学生的思绪进入意境,把音乐地旋律转化成一张色彩丰富的画作。实践证明经常在学生作画的时候放一些节奏舒缓的乐曲,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急燥的心情,产生一些绘画创作的灵感。
综上所述,通过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情感的主动参与,搭起了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促进了学生情感体验和表达。学生在各种情境刺激下,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趋主动、活跃,思维追求个性化,美的创造力日益增强。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美术的快乐。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花的世界》一课时,创设了童话情境。
案例:《花的世界》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花园里玩玩。
(运用电教媒体,将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物的环境中,增强了主题感受。孩子们静静地倾听着优美的乐曲,悠扬婉转,激越空灵。看着花儿摇曳生姿。把孩子们领进了一个美丽神往的花的世界。)
师:你看到了什么了?
生:我看到了很多漂亮的花儿。
生:我看到了绿绿的叶子,上面还有露珠。
生:我看到花儿好像在笑。
……
师:你认识哪些花儿,说出它的名称?
生:水仙花、茉莉花、荷花。
生:梅花、菊花、牡丹花
……
师:告诉你,在花园里要走得很轻很轻,不要踩到它们了,更不要随意采摘。
(画面继续展开,将物体拉近,便于学生观察。)
生:水仙的瓣儿真漂壳!
生:花儿的颜色真好看!
……
从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无须用更多的语言便将学生引领进了对新知自觉感悟的幻境中。让孩子身临其境,获得直观体验,为创作《花的世界》奠定了基础。
我在教学四年级《各式各样的帽子》时创设的是生活情境。
师:我带大家去逛逛帽子商店吧.你想买哪顶帽子呢?
(图片展示各式各样的帽子,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生:我要买那顶白色的,白色挺配我。
生:我要买帽檐卷卷的那顶.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它的式样挺漂亮的。
生:我要买军帽.
师:为什么要买军帽呢?
生:因为我长大想当警察。
……
创设的生活情境“买帽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买”的过程不知不觉领悟到帽子的式样特征和功用,并且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
二、在探究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熟悉教材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同学的相互作用和教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显入纵深,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迪,提高其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美术创作”教学指在美术领域内“运用材料、技法、过程、要素和分析来制作视觉艺术作品”的行为,是与复制、临摹相对的,它不同于诸如美术技能、理论和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更不用于其他学科。
美术绘画课要明确教学目标,安排富有情趣的教学内容,通过看看、想想、讲讲、画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全面提高并且主动发展,使课堂教学素质化得到真正体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样写道:“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固然包括学习现成的书本知识,但更主要的是自己进行研究发现。因此,我认为儿童美术创作教学迫切需要引进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艺术效果。美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不可能由老师教出来,而只能由学生自主探究来进行。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点。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情境。教师巧妙地“引”,学生主动地“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和谐的教育气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发展。此时此刻,学生处于—种放松状态,思维极其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分参与了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合适的答案。
《树叶拼贴动物》教学设计
(我根据欣赏-实践探究-总结经验的教学模式,结合语文课《树叶画》的教学安排了三次教学活动。)
活动之一:欣赏
l、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的树林.
2、让我们一起在秋天的树林里散散步吧,你能捡到哪些树叶呢?
3、展示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树叶。
4、树叶还能做成画呢。展示多幅树叶画,学生欣赏。
5、你能给每一幅画取一个漂亮的名字吗?比如“金鱼戏水”
6、树叶画真漂亮!小朋友想自己动手做—做吗?请大家回去试一试吧。
活动之二:实践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试做树叶画。
1、做树叶拼贴画需要怎么样的树叶?
2、树叶拼贴画是怎么做的?
3、如何根据树叶的形状特点拼贴动物
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请家长帮忙,可与同学交流,也可以问老师。
活动之三:总结经验
1、分小组自由交流。
2、让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树叶画
①树叶画的名称是什么?
②是用哪几种树叶拼贴起来的?
③树叶画的每一部分是用什么树叶做成的? (可以说名称、形状或颜色)
3、师归纳总结。
4、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办树叶画展。
在这一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没有手把手地教孩子怎么做,而只是用欣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探究的环境。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探究,自觉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学习的热情很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到的知识更深刻,技能更巩固。
运用探究式学习来进行美术创作,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之悦、攀登之趣、体验知识之乐、创作之美,催其奋进,增其信心,真正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三、在合作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结果发现,合作学习不但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而且对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美术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体验、观察、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可以满足学生的社会需要,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能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最简便易行但效果显著的模式,对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非常切合。
1、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增强了主体参与性。
2).小学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的相似,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独立学习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有互查作用,能使学生从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思路中学到更多知识。
5).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汇报有利于开展有竞争的合作,还可以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提高了教学实效。
6).小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过程,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
2、合作小组的组成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对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智力因素进行调配是不够的,要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我们还要注意男女生的比例搭配。否则,男生组或女生组思维方式及活动能力都会损失一些多样性,对开拓思路、发展创新思维也有一定局限性。
在组成小组时,人数的设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我所在的学校实施的是大班额教学,学生人数在50---60入之间,应该说大班制不利于合作学习的组织。我在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在教学中,我开始以6人为一组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出现了这些情况:6人中总有一两人容易脱离讨论,或被忽视;美术课堂上教学时间很短不能给很充分的时间讨论研究,小组讨论中6人轮流发言所占用的时间就显得很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存在合作和与竞争,必须团结协作才能与其他小组竞争,要统一小组意见6人组难度也较大。因此,我将学生就近按四人为一组从新分组,小组合作中个人的发言时间、受关注程度、统一意见的合作效率与意识立刻得到提升。
由此,我得出结论,针对像美术课这样教学时间短、实践时间长的学科,采用四人小组学习法更恰当,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很适合人数少的组合,甚至采用两人一组的互助学习也对培养合作学习能力非常有益。
3、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1).从肢体动作的指导开始培养小组合作习惯。
有人可能认为只要小组成员在一起就可以进行讨论,不用注重学习的肢体动态。其实不然,学习的效果好坏是很受肢体动态的影响的,明确地说就是小组学习气氛往往要靠肢体的动作来营造。
一节美术课上,我指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说一说自己对美术书上的作品有何感受。我的问题是:你喜欢哪一幅作品,喜欢它的什么特点?为什么喜欢?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组的同学,由组长负责组织发言,每个人都要发言。当我布置完学习要求后到各组去巡视,发现他们各看各的书,偶尔和同桌的同学交流意见,小组内并没有活动起来。我巡视到哪个组,哪个组就有学生举着书,想告诉我他们的看法,并不理会同组的学生。这怎么行呢?这和我来问,学生举手回答有什么区别呀?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都没有什么帮助,这一教学环节也成了摆设,没有起到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作用。我连忙指导组长安排本组同学或按座位顺序,或按举手先后顺序发言,但是讨论的气氛依然冷清。我扫视全组,发现他们都低着头看自己的书,即使有人发言,也没有注意倾听,只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我们都知道:交流是说与听双方的事。眼神、表情是语言的说明,和生动的语言具有同样的感染力,面对面交流是传递信息最好的方法。我灵机一动,让同组的学生都放下手中的书,聚集过来围在一本书周围,把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发言同学所说的画面上。讨论的气氛立刻就不同了,学生开始很自然地就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就这样我对每个组提出了形体上的要求,使课堂讨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由此可见,由于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又多是独生子女,交流能力弱,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通过肢体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2).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发现,没有进行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根本不知要如何进行合作,尤以一年级学生为最。他们的知识经验少,对合作交流的认识几乎为零。我们首先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例如在欣赏作品时,我先请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发表见解,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他的意见,如果不同意就补充不同的意见。然后再请学生针对不同的作品模仿老师与同学的交流方法进行两人讨论,使其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一个导向,再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讨论。这样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3).培养小组长,提高合作学习时效。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奉无合作可言。况且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
以上几点是我在课改初始阶段的浅显体会。要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深入有效,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小组结构,精选合作内容,丰富合作形式,使之真正成为有效可行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合作学习需要改变传统的整齐、标准化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美术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表现风格多样的教学景观。座位排放是合作学习的教室物理环境,教师可根据各种美术创作活动的需要来合理设置座位。积极的相互依赖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差异,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合作群体,在生生互动中进行“帮扶”学习、互帮互学。合理的合作环境的营造,能使合作学习运作更加流畅、和谐、默契,合作的成果也会因此而水涨船高。
总之,创作中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敢于创新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健康心理得以发展;学生增强了交往,掌握了初步的社交能力;有效地激活了师生的创作激情,形成了愉快教学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生活经验进行美术教学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对美术创作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靠课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生活中。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课程的美术创作教学,应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课程内容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整合构建,才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深刻、牢固,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
案例:《有趣的拓印》教学片段
在“有趣的拓印”教学中。课前我让学生们欣赏课文彩页,研究需要带哪些工具和材料,并且去实践一下哪些东西可以拓印.教学时我巡视了一下教室,发现孩子们带的拓印材料五花八门,尽有尽有。
师:小朋友一定知道有许多东西可以拓印吧!
生:老师,我拓印了树皮和树叶.(他很自豪地举起他的作品)
生:我知道硬币可以拓印。
生:我知道鞋底可以拓印。
生:我知道粗糙的墙可以拓印
生:我知道汽车轮胎可以拓印
……
在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将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进行经验交流,说说拓印的方法、过程和新发现,并且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帮助修改不足,使自己的作品更美。在这一片断教学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经过探究合作交流,使生活经验得到了升华,知识技能更加深刻。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一是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能力的发展;二是解决了教学内容中难点问题;三是便于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更牢固;四是美术新课程创作资源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中得到创生新与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以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是丰富多彩的,为学生生活世界服务的美术课堂教学是鲜活生动的,学生的生活世界将会成为美术教学的源泉。
五、给予积极的鼓励性评价促成可持续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作为美术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极其兴奋地把作品拿到你的面前,眉飞色舞地向你讲解他的创意。他们的意图并不是让你指正缺点,而是希望听到你的表扬和肯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儿童美术创作表达的是儿童自我的思想情绪,属于最原始的思维,这种思维惟儿童独有。因此,教师对儿童创作进行评价的,要顺应儿童的思维,尊重儿童的想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你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评价时否定学生的作品,最容易使学生失去这种力量。评价作品时要以表扬为主,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以肯定和鼓励:“你真棒!”“颜色真漂亮!”“你这个想法真有创意。”“你观察得很仔细。”“你画的人很夸张传神。”……使学生获得喜悦和满足。这种喜悦和满足会进一步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会随之产生。
美国艺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提出美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将愈来愈富有创造力,愈来愈思维敏捷。”
一、创设情境,激发美术创作的热情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声像、游戏、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以便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创作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我发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利用一切机会,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主体形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课堂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境和学习的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欣赏美
美术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尽量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引出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拓展其思维的主动性,增强其求知欲望。例如我在上《春天的色彩》这课时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先带他们漫步在校园中,让学生感知春天的气息,观察嫩绿的小草、金色的迎春花、快乐的小鸟、忙着采蜜的小蜜蜂和在花丛中飞舞的小蝴蝶……学生们边走边看,感受着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我们围坐在草坪上大家畅谈春天的色彩:黄的、嫩绿的、粉红的、大红的……学生大胆的描述着,就在草坪上学生用油画棒画出了自己看到的春天,每个人心中的春天都不同,每幅作品都不同。
二、创设童话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
童话故事是学生最爱听的,也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动人的童话故事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如我在上二年级《漂亮的瓶子》一课时,设计了“阿里巴巴”这样一个童话形象,让“阿里巴巴”带领学生参观“瓶子王国”,了解“瓶子王国”中成员的造型、色彩、功能。由于童话的形式既生动形象又接近学生的心理,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能够很好的参与进来,感受着童话王国中各个瓶子成员的美。
三、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美
有人说:“游戏是儿童的天使”,它适用于每一个孩子,适用于每个孩子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游戏在儿童学习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性和持久性。巧妙的运用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寓教于乐。如在上《好吃的水果》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瓜果大卖场”的游戏。游戏形式是这样的:请10个学生分别扮演水蜜桃、苹果、南瓜等瓜果的摊主,其余学生扮演买瓜果的顾客。摊主要根据自己瓜果的色、形、味等方面向顾客介绍推销自己的产品。顾客则根据摊主的介绍进行选购。最后比一比谁最先把自己的瓜果推销出去。通过“瓜果大卖场”使学生在游戏中观察了解了瓜果的形状、颜色等,变枯燥乏味的观察过程为生动又形象的游戏过程。
四、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创造美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琴棋书画”四艺,反映了艺术的相融相通。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通过音乐,创设具体的环境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音乐之声,能调动人的情绪,促使学生的感官、直觉发展到比较敏锐的程度。对音乐的直观感受,诱发了他们创造性的想象。在画国画时我经常播放一些民族音乐如《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好一朵茉莉花》等,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画国画,如痴如醉的乐曲能让学生很快地静下心来,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得他们感情上产生共鸣,继而使学生发挥想象,无形中牵引学生的思绪进入意境,把音乐地旋律转化成一张色彩丰富的画作。实践证明经常在学生作画的时候放一些节奏舒缓的乐曲,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急燥的心情,产生一些绘画创作的灵感。
综上所述,通过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情感的主动参与,搭起了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促进了学生情感体验和表达。学生在各种情境刺激下,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趋主动、活跃,思维追求个性化,美的创造力日益增强。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美术的快乐。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花的世界》一课时,创设了童话情境。
案例:《花的世界》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花园里玩玩。
(运用电教媒体,将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物的环境中,增强了主题感受。孩子们静静地倾听着优美的乐曲,悠扬婉转,激越空灵。看着花儿摇曳生姿。把孩子们领进了一个美丽神往的花的世界。)
师:你看到了什么了?
生:我看到了很多漂亮的花儿。
生:我看到了绿绿的叶子,上面还有露珠。
生:我看到花儿好像在笑。
……
师:你认识哪些花儿,说出它的名称?
生:水仙花、茉莉花、荷花。
生:梅花、菊花、牡丹花
……
师:告诉你,在花园里要走得很轻很轻,不要踩到它们了,更不要随意采摘。
(画面继续展开,将物体拉近,便于学生观察。)
生:水仙的瓣儿真漂壳!
生:花儿的颜色真好看!
……
从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无须用更多的语言便将学生引领进了对新知自觉感悟的幻境中。让孩子身临其境,获得直观体验,为创作《花的世界》奠定了基础。
我在教学四年级《各式各样的帽子》时创设的是生活情境。
师:我带大家去逛逛帽子商店吧.你想买哪顶帽子呢?
(图片展示各式各样的帽子,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生:我要买那顶白色的,白色挺配我。
生:我要买帽檐卷卷的那顶.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它的式样挺漂亮的。
生:我要买军帽.
师:为什么要买军帽呢?
生:因为我长大想当警察。
……
创设的生活情境“买帽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买”的过程不知不觉领悟到帽子的式样特征和功用,并且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
二、在探究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熟悉教材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同学的相互作用和教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显入纵深,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迪,提高其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美术创作”教学指在美术领域内“运用材料、技法、过程、要素和分析来制作视觉艺术作品”的行为,是与复制、临摹相对的,它不同于诸如美术技能、理论和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更不用于其他学科。
美术绘画课要明确教学目标,安排富有情趣的教学内容,通过看看、想想、讲讲、画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全面提高并且主动发展,使课堂教学素质化得到真正体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样写道:“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固然包括学习现成的书本知识,但更主要的是自己进行研究发现。因此,我认为儿童美术创作教学迫切需要引进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艺术效果。美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不可能由老师教出来,而只能由学生自主探究来进行。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点。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情境。教师巧妙地“引”,学生主动地“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和谐的教育气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发展。此时此刻,学生处于—种放松状态,思维极其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分参与了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合适的答案。
《树叶拼贴动物》教学设计
(我根据欣赏-实践探究-总结经验的教学模式,结合语文课《树叶画》的教学安排了三次教学活动。)
活动之一:欣赏
l、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的树林.
2、让我们一起在秋天的树林里散散步吧,你能捡到哪些树叶呢?
3、展示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树叶。
4、树叶还能做成画呢。展示多幅树叶画,学生欣赏。
5、你能给每一幅画取一个漂亮的名字吗?比如“金鱼戏水”
6、树叶画真漂亮!小朋友想自己动手做—做吗?请大家回去试一试吧。
活动之二:实践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试做树叶画。
1、做树叶拼贴画需要怎么样的树叶?
2、树叶拼贴画是怎么做的?
3、如何根据树叶的形状特点拼贴动物
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请家长帮忙,可与同学交流,也可以问老师。
活动之三:总结经验
1、分小组自由交流。
2、让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树叶画
①树叶画的名称是什么?
②是用哪几种树叶拼贴起来的?
③树叶画的每一部分是用什么树叶做成的? (可以说名称、形状或颜色)
3、师归纳总结。
4、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办树叶画展。
在这一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没有手把手地教孩子怎么做,而只是用欣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探究的环境。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探究,自觉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学习的热情很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到的知识更深刻,技能更巩固。
运用探究式学习来进行美术创作,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之悦、攀登之趣、体验知识之乐、创作之美,催其奋进,增其信心,真正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三、在合作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结果发现,合作学习不但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而且对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美术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体验、观察、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可以满足学生的社会需要,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能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最简便易行但效果显著的模式,对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非常切合。
1、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增强了主体参与性。
2).小学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的相似,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独立学习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有互查作用,能使学生从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思路中学到更多知识。
5).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汇报有利于开展有竞争的合作,还可以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提高了教学实效。
6).小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过程,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
2、合作小组的组成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对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智力因素进行调配是不够的,要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我们还要注意男女生的比例搭配。否则,男生组或女生组思维方式及活动能力都会损失一些多样性,对开拓思路、发展创新思维也有一定局限性。
在组成小组时,人数的设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我所在的学校实施的是大班额教学,学生人数在50---60入之间,应该说大班制不利于合作学习的组织。我在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在教学中,我开始以6人为一组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出现了这些情况:6人中总有一两人容易脱离讨论,或被忽视;美术课堂上教学时间很短不能给很充分的时间讨论研究,小组讨论中6人轮流发言所占用的时间就显得很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存在合作和与竞争,必须团结协作才能与其他小组竞争,要统一小组意见6人组难度也较大。因此,我将学生就近按四人为一组从新分组,小组合作中个人的发言时间、受关注程度、统一意见的合作效率与意识立刻得到提升。
由此,我得出结论,针对像美术课这样教学时间短、实践时间长的学科,采用四人小组学习法更恰当,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很适合人数少的组合,甚至采用两人一组的互助学习也对培养合作学习能力非常有益。
3、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1).从肢体动作的指导开始培养小组合作习惯。
有人可能认为只要小组成员在一起就可以进行讨论,不用注重学习的肢体动态。其实不然,学习的效果好坏是很受肢体动态的影响的,明确地说就是小组学习气氛往往要靠肢体的动作来营造。
一节美术课上,我指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说一说自己对美术书上的作品有何感受。我的问题是:你喜欢哪一幅作品,喜欢它的什么特点?为什么喜欢?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组的同学,由组长负责组织发言,每个人都要发言。当我布置完学习要求后到各组去巡视,发现他们各看各的书,偶尔和同桌的同学交流意见,小组内并没有活动起来。我巡视到哪个组,哪个组就有学生举着书,想告诉我他们的看法,并不理会同组的学生。这怎么行呢?这和我来问,学生举手回答有什么区别呀?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都没有什么帮助,这一教学环节也成了摆设,没有起到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作用。我连忙指导组长安排本组同学或按座位顺序,或按举手先后顺序发言,但是讨论的气氛依然冷清。我扫视全组,发现他们都低着头看自己的书,即使有人发言,也没有注意倾听,只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我们都知道:交流是说与听双方的事。眼神、表情是语言的说明,和生动的语言具有同样的感染力,面对面交流是传递信息最好的方法。我灵机一动,让同组的学生都放下手中的书,聚集过来围在一本书周围,把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发言同学所说的画面上。讨论的气氛立刻就不同了,学生开始很自然地就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就这样我对每个组提出了形体上的要求,使课堂讨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由此可见,由于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又多是独生子女,交流能力弱,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通过肢体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2).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发现,没有进行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根本不知要如何进行合作,尤以一年级学生为最。他们的知识经验少,对合作交流的认识几乎为零。我们首先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例如在欣赏作品时,我先请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发表见解,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他的意见,如果不同意就补充不同的意见。然后再请学生针对不同的作品模仿老师与同学的交流方法进行两人讨论,使其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一个导向,再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讨论。这样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3).培养小组长,提高合作学习时效。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奉无合作可言。况且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
以上几点是我在课改初始阶段的浅显体会。要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深入有效,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小组结构,精选合作内容,丰富合作形式,使之真正成为有效可行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合作学习需要改变传统的整齐、标准化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美术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表现风格多样的教学景观。座位排放是合作学习的教室物理环境,教师可根据各种美术创作活动的需要来合理设置座位。积极的相互依赖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差异,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合作群体,在生生互动中进行“帮扶”学习、互帮互学。合理的合作环境的营造,能使合作学习运作更加流畅、和谐、默契,合作的成果也会因此而水涨船高。
总之,创作中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敢于创新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健康心理得以发展;学生增强了交往,掌握了初步的社交能力;有效地激活了师生的创作激情,形成了愉快教学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生活经验进行美术教学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对美术创作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靠课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生活中。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课程的美术创作教学,应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课程内容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整合构建,才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深刻、牢固,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
案例:《有趣的拓印》教学片段
在“有趣的拓印”教学中。课前我让学生们欣赏课文彩页,研究需要带哪些工具和材料,并且去实践一下哪些东西可以拓印.教学时我巡视了一下教室,发现孩子们带的拓印材料五花八门,尽有尽有。
师:小朋友一定知道有许多东西可以拓印吧!
生:老师,我拓印了树皮和树叶.(他很自豪地举起他的作品)
生:我知道硬币可以拓印。
生:我知道鞋底可以拓印。
生:我知道粗糙的墙可以拓印
生:我知道汽车轮胎可以拓印
……
在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将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进行经验交流,说说拓印的方法、过程和新发现,并且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帮助修改不足,使自己的作品更美。在这一片断教学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经过探究合作交流,使生活经验得到了升华,知识技能更加深刻。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一是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能力的发展;二是解决了教学内容中难点问题;三是便于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更牢固;四是美术新课程创作资源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中得到创生新与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以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是丰富多彩的,为学生生活世界服务的美术课堂教学是鲜活生动的,学生的生活世界将会成为美术教学的源泉。
五、给予积极的鼓励性评价促成可持续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作为美术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极其兴奋地把作品拿到你的面前,眉飞色舞地向你讲解他的创意。他们的意图并不是让你指正缺点,而是希望听到你的表扬和肯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儿童美术创作表达的是儿童自我的思想情绪,属于最原始的思维,这种思维惟儿童独有。因此,教师对儿童创作进行评价的,要顺应儿童的思维,尊重儿童的想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你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评价时否定学生的作品,最容易使学生失去这种力量。评价作品时要以表扬为主,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以肯定和鼓励:“你真棒!”“颜色真漂亮!”“你这个想法真有创意。”“你观察得很仔细。”“你画的人很夸张传神。”……使学生获得喜悦和满足。这种喜悦和满足会进一步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会随之产生。
美国艺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提出美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将愈来愈富有创造力,愈来愈思维敏捷。”
展开全部
教育学为各科教学提出了许多原则,如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教师主导作用和科学性积极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这些原则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当前中小学教学在运用这些原则时,严重忽视美术学科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范画当作直观教具,作为学生摹仿抄袭的“样板”,这实际上是某些老师为了能在一些比赛中获奖,而采取的“直观方法”,其实上起不到直观性的教育作用。因为美术是视觉艺术,要求教学重视视觉直观性训练,正确理解和运用好直观性教学原则,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教学效果。
第二、把临摹或写生的模仿性教学与记忆和想象的创造性教学机械地割开,把模仿性教学作为创造性教学的基础。在现实的中、小学启蒙美术教学中,进行单一的“循序渐进”的模仿教学,忽视了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的特点,这就偏离了美术教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标。
第三、青少年作画多是受兴趣和情绪的支配,这经常与老师的主观要求相违背。如果教师硬性强制学生按照成年人的规范模式,画出成年人深思熟虑的形象和主题,忽视艺术是感情的结晶的特点,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地表现,“因材施教”就难以兑现。
我认为,美术是视觉艺术,具有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和情感的特点,所以美术教学,必须在下列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用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导美术教学的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
美术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通过学生视觉感官对客
观事物的观察,把自己感知到的,包括记忆和想象的现象,表达在画面或空间造型的作业上进行的。美术作业是学生把视觉感官得到的感觉印象,用造型手段再现到画纸上和空间造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生动的直观到创造表现出来的造型语言,表达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内容。这经过观察、获得第一手的感觉资料和不断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是两个阶段。所以美术作业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观察比较、思考,然后再到理性认识的写生教学,理性认识有感性认识的基础,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而间接认知,单纯注入理性认识和技巧的临摹教学,缺乏感性认识直接观察的教学训练,这样的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违背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
临摹作为传授技巧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学习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而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况且,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并不像西方的写实艺术那样依靠模仿。艺术表现要从自然出发,又应该与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保持某些联系,即只能是一方面舍弃传统中保守的因素,一方面吸取传统中有益于新的创造的成分。因此临摹教学可在启蒙教学进入基础教学之后,尤其应在专业教学中进行。同时要改革临摹教学方法,不能“死摹”,要带研究性地临摹,摆脱它的束缚作用。
二、模仿性教学与创造性教学要辨证统一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过:“孩子们是伟大的模仿者。”模仿是人的本能、天性,人类祖先的历史文化、知识经验,正是通过子孙后代模仿传习,沿袭至今。不能模仿就无法传习。但是,如果只能模仿不会创造,人类社会也就不会发展进步。
写生模仿是写实主义表现的教学手段,写实是艺术表现的基本方法。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以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的写实体系,对培养观察、思考、记忆和想象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但是,写实主义也有行而上学的一面。受行而上学的支配,写生教学就会步入自然主义表现的迷途。因此,单纯的写生模仿,同样会对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发展起到严重的束缚作用。美术教学规律告诉我们,记忆与想象教学是通向创造性表现的桥梁。
强调模仿性与创造性的辨证统一,以创造性表现为目标的美术教学,不仅限于艺术创造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写实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会激发学生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历史上很多著名画家可能同时又是文学家、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和学者。这说明了美术与科学、文化的创造性能力之间互相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认识过程与感情性格形成过程要辨证统一
艺术创作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学生的作业过程也有这个特点。学生在作业时,他们在表现客观世界的同时,也顽强地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所以只有认知,没有感情欲望是画不好画的。美术教学的心理过程,一方面是,感受——思考——知识、智慧、能力、技巧发挥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感情——欲望——意志、性格、审美行为、品质、道德、世界观体现的过程。总之,情与知是美术教学过程的一对孪生姐妹。美术教学强调情与知的辨证统一,还在于美育本身动之以情,寓之以理,从认识动的情节到表现宁静的世界,在鼓舞情绪、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等方面,给予教育和影响。
第一、把范画当作直观教具,作为学生摹仿抄袭的“样板”,这实际上是某些老师为了能在一些比赛中获奖,而采取的“直观方法”,其实上起不到直观性的教育作用。因为美术是视觉艺术,要求教学重视视觉直观性训练,正确理解和运用好直观性教学原则,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教学效果。
第二、把临摹或写生的模仿性教学与记忆和想象的创造性教学机械地割开,把模仿性教学作为创造性教学的基础。在现实的中、小学启蒙美术教学中,进行单一的“循序渐进”的模仿教学,忽视了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的特点,这就偏离了美术教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标。
第三、青少年作画多是受兴趣和情绪的支配,这经常与老师的主观要求相违背。如果教师硬性强制学生按照成年人的规范模式,画出成年人深思熟虑的形象和主题,忽视艺术是感情的结晶的特点,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地表现,“因材施教”就难以兑现。
我认为,美术是视觉艺术,具有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和情感的特点,所以美术教学,必须在下列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用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导美术教学的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
美术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通过学生视觉感官对客
观事物的观察,把自己感知到的,包括记忆和想象的现象,表达在画面或空间造型的作业上进行的。美术作业是学生把视觉感官得到的感觉印象,用造型手段再现到画纸上和空间造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生动的直观到创造表现出来的造型语言,表达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内容。这经过观察、获得第一手的感觉资料和不断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是两个阶段。所以美术作业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观察比较、思考,然后再到理性认识的写生教学,理性认识有感性认识的基础,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而间接认知,单纯注入理性认识和技巧的临摹教学,缺乏感性认识直接观察的教学训练,这样的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违背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
临摹作为传授技巧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学习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而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况且,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并不像西方的写实艺术那样依靠模仿。艺术表现要从自然出发,又应该与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保持某些联系,即只能是一方面舍弃传统中保守的因素,一方面吸取传统中有益于新的创造的成分。因此临摹教学可在启蒙教学进入基础教学之后,尤其应在专业教学中进行。同时要改革临摹教学方法,不能“死摹”,要带研究性地临摹,摆脱它的束缚作用。
二、模仿性教学与创造性教学要辨证统一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过:“孩子们是伟大的模仿者。”模仿是人的本能、天性,人类祖先的历史文化、知识经验,正是通过子孙后代模仿传习,沿袭至今。不能模仿就无法传习。但是,如果只能模仿不会创造,人类社会也就不会发展进步。
写生模仿是写实主义表现的教学手段,写实是艺术表现的基本方法。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以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的写实体系,对培养观察、思考、记忆和想象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但是,写实主义也有行而上学的一面。受行而上学的支配,写生教学就会步入自然主义表现的迷途。因此,单纯的写生模仿,同样会对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发展起到严重的束缚作用。美术教学规律告诉我们,记忆与想象教学是通向创造性表现的桥梁。
强调模仿性与创造性的辨证统一,以创造性表现为目标的美术教学,不仅限于艺术创造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写实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会激发学生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历史上很多著名画家可能同时又是文学家、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和学者。这说明了美术与科学、文化的创造性能力之间互相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认识过程与感情性格形成过程要辨证统一
艺术创作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学生的作业过程也有这个特点。学生在作业时,他们在表现客观世界的同时,也顽强地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所以只有认知,没有感情欲望是画不好画的。美术教学的心理过程,一方面是,感受——思考——知识、智慧、能力、技巧发挥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感情——欲望——意志、性格、审美行为、品质、道德、世界观体现的过程。总之,情与知是美术教学过程的一对孪生姐妹。美术教学强调情与知的辨证统一,还在于美育本身动之以情,寓之以理,从认识动的情节到表现宁静的世界,在鼓舞情绪、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等方面,给予教育和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