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崤山变质核杂岩的组成及结构、变形特征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崤山变质核杂岩为具双层及三层结构的变质核杂岩,即太古宙片麻岩构成核部,崤山北缘环绕核部常时断时续地出现厚0~5m的古元古代铁铜沟组,显示在伸展拆离的过程中,曾经存在一个位于核部以上的古元古代拆离岩片,该岩片在很多地方已被消减(或者按Davis&Lister的说法是“切出”)掉了。而崤山核杂岩外缘最上覆地层大范围分布中元古代熊耳群火山岩,局部为K2—E(?)的红层,三者之间均以伸展拆离剪切带相接触,当古元古界岩片缺失时,则出现双层结构,即太古宙片麻岩与侵入其中的前寒武纪及中生代花岗岩构成核部,在边缘拆离断层上盘由熊耳群及K2—E(?)红层构成外缘。崤山核杂岩在双层结构的情况下(出现于核杂岩南缘),边缘出现完整的伸展拆离剪切带,即出现微角砾岩、绿泥石化碎裂岩及糜棱岩带;在三层结构(或者铁铜沟组过渡层时断时续的情况下),边缘拆离断层带中见不到微角砾岩带,有时甚至糜棱岩带也缺失,仅由片理化及叶理化带构成较厚的韧脆性边缘伸展拆离剪切带。
图5-29 崤山变质核杂岩东北缘涧里沟铁铜沟组剖面
1—片麻状斜长花岗岩;2—绿泥石片岩;3—含砾石英岩;4—碳酸盐质糜棱岩;5—绢云片岩;6—辉绿岩;7—第四系坡积物;8—石英岩;9—安山岩;10—糜棱岩
崤山变质核杂岩核部的地层相当于小秦岭核杂岩核部上基底的地层,其中侵入了时代较老的斜长花岗岩及中生代花岗岩,个别花岗岩体中见到近东西向展布的伸展期前韧性推覆剪切带,其中出现近南北向拉伸线理、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糜棱岩带。如前所述,崤山北部时断时续地沿杂岩边缘出现古元古界铁铜沟组,在崤山东北部放牛山—唐山一带出现厚达700m的铁铜沟组,由石英岩、砾岩、大理岩构成(图5-29),剖面显示其与上覆熊耳群及下伏太古宙片麻岩之间均为断层接触。长期以来,接触关系问题是争论的焦点,20世纪末完成的1:5万崤山地质图中,将铁铜沟组与下伏片麻岩之间定为不整合接触。图5-30为放牛山接触带照片,下部的古老斜长花岗岩在接触带出现厚约30m的绢英质糜棱岩(图5-31),其面理向北倾斜,拉伸线理为NWW向,与上覆铁铜沟组之间叠加了一晚期倾角约30°的脆性正断层,其中充填断层角砾及断层泥,金矿脉断断续续地充填于其中。断层上盘的铁铜沟组石英岩在紧靠断层处出现厚约10m的糜棱岩化带,后者的面理向北倾斜,拉伸线理亦为NWW向,定向切片显示其中出现的s-C面理指示上盘向 NWW剪切运动(图5-32)。铁铜沟组岩片顶部与熊耳群接触处的大理岩已变为碳酸盐质糜棱岩带,其中的拉伸线理(NW350°∠65°)与下部剪切带中的拉伸线理((NW295°~3050)∠65°)有较大的交角;而下接触带晚期正断层面上有两组擦痕,早期为 NW285°∠20°、晚期为NE25°∠30°,表明碳酸盐质糜棱岩中的线理是
图5-30
崤山变质核杂岩边缘过渡层(古元古界铁铜沟组石英岩)与核部太古宙片麻岩之间的接触界面。陕县放牛山
崤山核杂岩拆离断层带最顶部的岩片由熊耳群构成,以脆性变形为特征,其中火山岩的气孔及杏仁体未出现拉长现象。熊耳群在靠近边缘正断层处常较为破碎,特别是张村以南的张家河至卧龙沟一带上盘熊耳群极为破碎,发育密集的正断层,根据擦痕所作的滑移场图(图5-34),显示上述正断层是核杂岩隆升过程中上盘向北垮塌的产物。同样我们在核杂岩东北角测制涧里沟剖面时,对上盘熊耳群及铁铜沟组中的正断层亦作了滑移场图(图5-35),虽然测量数据较少,但却表明上盘从隆起的核部向 NE方向滑落。由此推断,如果环核杂岩边缘系统地对核杂岩外缘上盘的断层进行测量,将作出类似于小秦岭核杂岩内部
图5-31
崤山变质核杂岩边缘糜棱岩带中的绢英质糜棱岩,由石英构成残斑,环绕石英残斑出现的σ型拖尾及S-C组构均指示 上盘有向 NW方向(左旋)的剪切指向(XZ切面,正交偏光,×36)。陕县放牛山崤山拆离断层上盘铁铜沟组石英砂岩中的糜棱岩化现象,一些石英颗粒的外缘出现动态重结晶的现象(XZ切面,正交偏光,×28)。陕县放牛山
图5-32
图5-33 北望崤山变质核杂岩东北缘放牛山—唐山地貌素描图
(关保德素描)
古元占界铁铜沟组石英岩构成峭壁、山峰,下部宽缓的山丘为糜棱片麻岩及片麻岩,二者之间为最底部层次的伸展拆离剪切带,此图从东到西宽约3km
图5-34 崤山变质核杂岩北缘卧龙沟上盘岩石中脆性断裂上盘滑移场图
(图例同图5-22)
图5-35 崤山变质核杂岩北东缘涧河口上盘熊耳群、铁铜沟组地层中脆性断层上盘滑移场图
2024-10-2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