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投降也是个技术活?
编者按:之前冷兵器研究所发表了《长平之战秦军坑杀几十万人怎么做到的?难道赵军不反抗吗?》一文,有不少读者感慨长平的赵军与其被坑杀,还不如死拼到底呢。其实,倒也不逼苛责赵军,战败投降,是人类战争史上司空见惯的一个现象。“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布吕歇尔如果不在莱特考投降,而选择死战到底,那么可能就没机会在滑铁卢之战中跟威灵顿一起击败拿破仑了。但投降,真的是一个技术活!
“我投降,因为我既没有面包,也没有弹药。”1807年11月6日,弹尽粮绝的普鲁士将军布吕歇尔在小城莱特考向包围自己的法军递交降书。
首先,向谁投降,这很重要,因为事关生死。
1660年的巴社亚河之战,波兰人击败了俄罗斯军队,一个俄国波耶骑兵本准备向波兰翼骑兵帕赛克投降,不想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件趣事:“我(帕赛克)看起来不值得信任,因为我穿着一件灰色外套(一般为仆人所穿);他不信任我,认为我是一个营地仆人,是个毫无价值的恶棍——这正是他们最害怕的,因为据说这些人一点宽容大度都没有。这时,他看到了另一个翼骑兵,此人身穿一件深红色外套(上层阶级的标志)。这个波耶骑兵认为这人是个有身份的人,于是径直跑去向对方投降。”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当时波兰的营地仆人是出了名的残忍,他们往往直接杀死敌人,不接受任何投降;而如果被有身份的人俘虏,不但性命无忧,还能受到很好的优待,好吃好喝一样不落。甚至在当时欧洲贵族心目中,不向贵族投降是件耻辱,比如1429年的奥尔良围城战,法军攻破一处英军据点,俘虏了英军主帅萨福克伯爵。但是这个伯爵觉得,向一个普通的法国侍从投降,实在有失身份。于是在正式投降之前,伯爵先授予那个侍从骑士的身份!
而1495年的福尔诺沃之战就是个反例。当时有不少意大利重骑兵被击落马下,他们就按照当时意大利的战斗习俗,坐在地上等待被俘。不想来的不是法军的敕令骑士,而是普通的步兵。他们直接掀开重骑兵的护面罩,用斧子、匕首结果对方。几百个意大利重骑兵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干掉了。
而在选择投降对象这方面,法国人还是挺有经验的。百年战争期间的卢萨卡桥之战,一开始法军击败英军,并俘虏了大部分英国人。就在此时,另一支英军赶来增援。法军见状,认为自己抵挡不了对方的攻击,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他们释放了刚被自己俘虏的英军,然后向他们投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法军认出了英军援军的旗帜,该部的将领向来不怎么善待俘虏。为此,法军宁愿向自己的俘虏投降。
其次,投降人的身份也很重要。
比如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瓦剌大败明军。明英宗朱祁镇眼看突围无望,“上乃下马盘膝面南坐”。此时,一个瓦剌士兵冲上来要剥取明英宗的盔甲,但看此人气质、衣着极其与众不同,知其不是一般人物,于是就把他送到也先之弟赛罕王那里。赛罕王询问明英宗,不想朱祁镇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罕王?”赛罕王得知这是明朝皇帝,于是立即向也先报告。也先立即赶来,磕头行君臣之礼,并且献上各种美食。
当然,这段记载不排除明英宗的自我吹嘘。但被俘者的身份越高也确实越容易受到优待。比如1356年的普瓦捷之战,英军大败法军。法王约翰二世面对蜂拥而来的英军士兵,平静地说道:“先生们,不要伤害我,我会让你们一夜暴富。”众人欢呼,自然没有难为他。
但是,自持身份玩脱的投降者也不少。比如1415年的阿金库尔之战,英军击败法军,俘虏了大批法国贵族。按照当时通行的规则,这些人都将保全自己的性命。可是,就在这时,英军发现远处有大量法军在攻击自己的辎重队。由于担心被俘虏的几千法军会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与援军内外夹攻,英王亨利五世下令屠杀大部分战俘。结果最后发现,这些所谓的援军,不过是当地农民趁乱浑水摸鱼。为此英军后悔不已,因为这意味着大量赎金的损失。但那些法国贵族已经凉凉了。
另外,投降的时机选择也很重要。时机选不好,往往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追悔莫及。比如公元62年,在经过漫长的围攻之后,驻守在郎代亚的罗马军队最终向包围他们的帕提亚人投降。罗马人被迫签订屈辱条约,放弃在当地的要塞,并撤离该地区。这一条约的签订,直接导致罗马丧失在亚美尼亚地区的战略优势,可谓损失惨重。可事实上,就在罗马人投降之时,从叙利亚来的援军离郎代亚最多只有三天的路程!如果守军再坚持几天,围城的帕提亚人就会被两面夹攻,形势就会彻底逆转。
而要说选时机,宋人还真有经验。《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十四日庚寅,宫仪及金人战於密州,军败。李逵、吴顺以密州降於金人。宫仪经夏与金人相持,屡经战,未有大胜败……金人於密州之北三十里,时时遣人在城下招密州降。李逵、吴顺曰:今南有宫仪,北有大金,安敢投拜。若能破宫仪,即日投拜;如不然,或宫仪破大金军,亦降宫仪。今孤城无援,唯强是从。金人主将特木也然其言,遂不为攻击,专谋破宫仪矣。”简单说,密州投降的要求很简单,你们金人先跟宋军打一仗,打赢了,我们就安心投降。结果金人如约的击败了宋军,而密州也如约的投降了。另外,这个李逵,据说就是《水浒传》中黑旋风的原型。果真如此,则形象实在是天差地别……
最后,要说一下投降的条件。
有的是在开打之前,主动投降和交保护费。这个好处是可以避免兵火的袭扰,坏处是会使得敌人认为自己好欺负,会索要更多的财物。十四世纪晚期,意大利城市锡耶纳的衰落,直接原因就是在几年之内多次被敌人敲诈勒索,导致大量财富流失。
有的是蹲在城堡或要塞里,以放弃城堡或要塞为条件,换取己方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比如在百年战争时期的14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军一度占据上风。他们收复了大量的失地,但其中很多不是靠武力夺取,而是靠谈判。于是,英军往往可以大摇大摆地带着自己的战利品(包括之前俘虏的法军)安全地离开,剩下法军在一旁无可奈何的旁观。当然,要是围攻方不守信用也没办法,比如七年战争中的威廉·亨利堡大屠杀。本来英军已经向法军投降了。结果在英军在撤出过程中,却遭到了法军盟友印第安人的袭击与屠杀。
还有的,就是在激战之后的投降了。这时候基本上是无条件投降了。但接受不接受就看对方的心情了。比如著名的罗克鲁瓦战役(《佣兵传奇》电影里最后的那场激战),杀红眼的法军不接受西班牙军队的投降,想把他们全杀光。多亏孔代亲王看到扑倒在他膝下、寻求庇护的西班牙士兵,发了善心,才制止了部下的杀戮。
但不管怎么说,你投降得再有技巧,那也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虽然中国古代说“杀降不祥”,比如飞将军李广就认为自己没能封侯,是因为曾经把投降的八百羌人尽数屠杀,但历史上的杀降却从来都不是个例,对此长平之战的赵军、巨鹿之战后的秦军,已经官渡之战后的袁绍军,都表示有话要说……
就算投降暂时保住了性命,下场往往也不乐观。被当成炮灰是最常见的行为,比如《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受招安之后,被朝廷指使着到处剿灭其他农民起义军。特别是在征剿方腊时,梁山好汉折损的七零八落。而历史上,蒙古人就特别喜欢让降兵打头阵去攻城。
再比如,明清易代之际,大量原属明朝的将领投降清朝,为清军入关打生打死。但即使这样,他们也逃不了被写入《贰臣传》的命运,从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对此,乾隆皇帝表示“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典型的如洪承畴,在明是蓟辽总督,在清是太保兼太子太师、五省经略,最后封爵是什么?三等轻车都尉而已。
说到最后,投降就算再有技巧,那也是投降。虽然没必要苛求那些在弹尽粮绝之下投降的军人,但也没听说过哪个胜利者是一开始就想好如何投降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超重装轻骑兵,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