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课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读图1. 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演示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地幔
2. 在岩石圈物质 循环过程中,该山体演示在地球表层可转换成
A .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本组题难度中等,1题对大纲版而言,有超纲的嫌疑,因为大纲版未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课标版而言,则属于容易题。
1题、据图可知演示的是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岩浆、碎屑物质和气体,这些物质均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2题、抓住“表层”和“转化”,岩浆岩可转化为沉积岩(地表)和变质岩(地下),这道题学生容易忽略“地球表层”而错选变质岩或者直接看成火山喷发物应该形成喷出岩。
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2。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界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界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3~5题。
3.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A.濒临五大湖 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4.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D.美国本土
5.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解析】本组题材料来自鲁教版教材,难度中等,主要考察学生提取、解读图文材料所显示信息的能力,答案基本都隐含在图文材料中。
3题、从材料中“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得出早期以水运为主,结合图中显示的芝加哥的位置可推知芝加哥位于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4题,从文字材料中“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得出,此时芝加哥功能单一 、规模较小、辐射能力有限,应该主要辐射周边农村地区。
5题,从图上看,煤铁都离芝加哥较远,从文字材料来看,强调芝加哥的交通,故选择便捷的交通运输(美国中部水陆交通枢纽)
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图3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6~8题。
6.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 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
7.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
8.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A武汉-----广州 B杭州----上海 C成都----上海 D兰州-----北京
【解析】本组题目难度不大,属于容易题,但是8题有点模糊,另外对于山区孩子而言,难度自然较大,而对于东部平原平原的孩子而言,很简单。本组题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标理念。
6题、解题关键在于影响速度的因素,地形首当其冲,此题区分度非常小。
7题、模拟题中类似题目很多,平原地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较少,联系我国土地政策(切实保护耕地,应该都能选出答案,区分度小。
8题、高铁在中长途有优势,航空在长途优势明显,公路运输在短途有优势,还应该注意两地之间客流量,杭州----上海距离太短,冲击较小,成都----上海、兰州-----北京客运量较小距离较远,其中成都----上海是最难判断的。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均20千米/时。据此完成9-11题
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10.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11.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 东南丘陵
【解析】本组题较难,主要考察区域定位、等温线判读、热力环流、天气系统移动等知识。
9题、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垂直方向(下-上)温差越大,对流运动越强,温差差越小,气流越稳定。 由图可知甲垂直方向等温线最密集,肯定不稳定;乙地地面与高空温差不是最大,对流不是最旺盛;乙、丙比较当然是丙地等温线最平稳。
10题、正午前后应该指当地12点前后,图示甲地西侧高考的冷空气移至乙地附近,垂直温差大,而且空气中水汽丰富(湖泊、材料中“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均提示乙地水汽丰富),容易导致乙地产生强对流天气。
11题、图中地势起伏和缓、海拔多在250—500米之间,应为丘陵。东南丘陵大部分在低纬,小部分在中纬(北到长江、南至珠江、西到雪峰山、东临大海)解题关键是海拔。
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8分)
【答案】: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全年降水量大(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5—10月(或者6—9月)降水较丰沛(为雨季);11月—次年4月(10月—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旱季)。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气候特征描述思路的掌握,属于容易题,区分度不大,估计大部分考生能拿满分。某种气候的特征描述思路一般包括:年均温高低、年较差大小、日较差大小、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大小等方面描述。据图可知各月均温在20度以上,年均温高,年较差小,降水总量丰富且有明显季节变化(一般情况下,月降水量大于100毫米可以称之该月降水丰富)可得出5—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4月为旱季,结合所有季风气候共同特征,还可以得出降水年际变化大的特征。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6分)
【答案】(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倾斜(或者自内陆向沿海渐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区域图、等高线图判读以及地形特征描述一般思路的掌握程度,属于容易题,区分度不高。地形特征描述一般思路:地势特征(某方向高、相反方向低)、起伏大小、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可能的地质灾害等。由图中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应该为平原,再根据图中河流(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向(自西北流向东南)可得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起伏小,主要地形为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8分)
【答案】水网密、水量丰、利于运输;利于干季时或干旱时对黄麻灌溉;便于浸沤黄麻。
【解析】本题整体难度不大,主要考察水文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是体现学生生活中有用地理的课标理念,只要学生注意阅读材料以及联系水文即可得出答案。从图中可看出黄麻产地主要集中在恒河三角洲(也可说恒河三角洲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可得出河网密布,根据气候图可得出水量丰和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可提供航运和灌溉之利,材料中的“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可得出水丰利于浸沤黄麻得到原料。注:(沤麻(retting for bast fibers) 获得麻纤维的初加工技术。分水浸和雨露沤麻两种。水浸沤麻,是将收割的麻株或剥下的麻皮,浸泡于水中,进行发酵,以获其中之纤维。雨露沤麻是将收获的麻株平铺于田间,通过雨露浸润发酵制纤)
(4)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14分)
【答案】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原料地);稠密水系利于原料运输,连河通海利于产品外运;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麻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基础好,麻纺织历史长,工艺精、有(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区位分析能力,题目难度不大、区分度小,劳动密集型工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思路为:丰富廉价劳动力、便利的交通、市场广阔、丰富的生产经验、接近原料地、政策支持、充足水源等,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祖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材料一
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且国势强盛,并非只因为关中农业经济繁盛、四周险塞,关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同样重要。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赶出了关中平原。秦国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积聚起雄视“山东”的力量;视死如归的战士与关中繁荣的农业经济,同是支撑秦统一全国不可忽视的因素。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组建的军队,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势便一蹶不振。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8分)
材料二
图10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
(2)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的自然条件。(12分)
【答案】地域较广且较平坦;(西、北)气流受地形抬升在此多云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气候较湿润;祁连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较丰,适合牧草生长。
【解析】本小题考查考生农业区位分析能力和材料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农业自然区位一般包括:气候(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地形(广阔平坦、复杂多样等)、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等)、水源等,从文字材料中的:”平均海拔2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推出地形广阔平坦而且海拔较高(平均海拔2300) 、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气候较湿润;另外根据图中甲区域位置可知甲区域位于河西走廊,有祁连山冰雪融水和河流提供灌溉和山地抬升作用使山地降水较多。
(3)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除外)(8分)
【答案】甲区域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地理位置适中)河西走廊一直是农耕民族与西部、北部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军马需求量大;河西走廊及往西、往北的大片区域气候干旱;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以及以东地区则主要应农耕之需,皆不适宜大规模集中畜牧战马。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察学生区域位置分析、农业区位分析、位置对农业的影响以及推理能力,相对前一小题而言,要难一些。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区域位于河西走廊,结合历史、影视、古代文学作品等可知该区域一直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结合部和争夺之地,也是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结合部,以西以北为干旱地区,不适合牧草生长,以东则为半湿润地区或者有水源灌溉的半干旱地区(如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等)适合农耕,只有甲区域适合牧草生长。
读图1. 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演示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地幔
2. 在岩石圈物质 循环过程中,该山体演示在地球表层可转换成
A .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本组题难度中等,1题对大纲版而言,有超纲的嫌疑,因为大纲版未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课标版而言,则属于容易题。
1题、据图可知演示的是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岩浆、碎屑物质和气体,这些物质均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2题、抓住“表层”和“转化”,岩浆岩可转化为沉积岩(地表)和变质岩(地下),这道题学生容易忽略“地球表层”而错选变质岩或者直接看成火山喷发物应该形成喷出岩。
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2。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界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界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3~5题。
3.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A.濒临五大湖 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4.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D.美国本土
5.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解析】本组题材料来自鲁教版教材,难度中等,主要考察学生提取、解读图文材料所显示信息的能力,答案基本都隐含在图文材料中。
3题、从材料中“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得出早期以水运为主,结合图中显示的芝加哥的位置可推知芝加哥位于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4题,从文字材料中“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得出,此时芝加哥功能单一 、规模较小、辐射能力有限,应该主要辐射周边农村地区。
5题,从图上看,煤铁都离芝加哥较远,从文字材料来看,强调芝加哥的交通,故选择便捷的交通运输(美国中部水陆交通枢纽)
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图3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6~8题。
6.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 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
7.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
8.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A武汉-----广州 B杭州----上海 C成都----上海 D兰州-----北京
【解析】本组题目难度不大,属于容易题,但是8题有点模糊,另外对于山区孩子而言,难度自然较大,而对于东部平原平原的孩子而言,很简单。本组题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标理念。
6题、解题关键在于影响速度的因素,地形首当其冲,此题区分度非常小。
7题、模拟题中类似题目很多,平原地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较少,联系我国土地政策(切实保护耕地,应该都能选出答案,区分度小。
8题、高铁在中长途有优势,航空在长途优势明显,公路运输在短途有优势,还应该注意两地之间客流量,杭州----上海距离太短,冲击较小,成都----上海、兰州-----北京客运量较小距离较远,其中成都----上海是最难判断的。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均20千米/时。据此完成9-11题
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10.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11.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 东南丘陵
【解析】本组题较难,主要考察区域定位、等温线判读、热力环流、天气系统移动等知识。
9题、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垂直方向(下-上)温差越大,对流运动越强,温差差越小,气流越稳定。 由图可知甲垂直方向等温线最密集,肯定不稳定;乙地地面与高空温差不是最大,对流不是最旺盛;乙、丙比较当然是丙地等温线最平稳。
10题、正午前后应该指当地12点前后,图示甲地西侧高考的冷空气移至乙地附近,垂直温差大,而且空气中水汽丰富(湖泊、材料中“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均提示乙地水汽丰富),容易导致乙地产生强对流天气。
11题、图中地势起伏和缓、海拔多在250—500米之间,应为丘陵。东南丘陵大部分在低纬,小部分在中纬(北到长江、南至珠江、西到雪峰山、东临大海)解题关键是海拔。
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8分)
【答案】: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全年降水量大(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5—10月(或者6—9月)降水较丰沛(为雨季);11月—次年4月(10月—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旱季)。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气候特征描述思路的掌握,属于容易题,区分度不大,估计大部分考生能拿满分。某种气候的特征描述思路一般包括:年均温高低、年较差大小、日较差大小、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大小等方面描述。据图可知各月均温在20度以上,年均温高,年较差小,降水总量丰富且有明显季节变化(一般情况下,月降水量大于100毫米可以称之该月降水丰富)可得出5—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4月为旱季,结合所有季风气候共同特征,还可以得出降水年际变化大的特征。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6分)
【答案】(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倾斜(或者自内陆向沿海渐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区域图、等高线图判读以及地形特征描述一般思路的掌握程度,属于容易题,区分度不高。地形特征描述一般思路:地势特征(某方向高、相反方向低)、起伏大小、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可能的地质灾害等。由图中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应该为平原,再根据图中河流(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向(自西北流向东南)可得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起伏小,主要地形为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8分)
【答案】水网密、水量丰、利于运输;利于干季时或干旱时对黄麻灌溉;便于浸沤黄麻。
【解析】本题整体难度不大,主要考察水文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是体现学生生活中有用地理的课标理念,只要学生注意阅读材料以及联系水文即可得出答案。从图中可看出黄麻产地主要集中在恒河三角洲(也可说恒河三角洲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可得出河网密布,根据气候图可得出水量丰和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可提供航运和灌溉之利,材料中的“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可得出水丰利于浸沤黄麻得到原料。注:(沤麻(retting for bast fibers) 获得麻纤维的初加工技术。分水浸和雨露沤麻两种。水浸沤麻,是将收割的麻株或剥下的麻皮,浸泡于水中,进行发酵,以获其中之纤维。雨露沤麻是将收获的麻株平铺于田间,通过雨露浸润发酵制纤)
(4)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14分)
【答案】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原料地);稠密水系利于原料运输,连河通海利于产品外运;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麻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基础好,麻纺织历史长,工艺精、有(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区位分析能力,题目难度不大、区分度小,劳动密集型工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思路为:丰富廉价劳动力、便利的交通、市场广阔、丰富的生产经验、接近原料地、政策支持、充足水源等,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祖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材料一
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且国势强盛,并非只因为关中农业经济繁盛、四周险塞,关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同样重要。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赶出了关中平原。秦国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积聚起雄视“山东”的力量;视死如归的战士与关中繁荣的农业经济,同是支撑秦统一全国不可忽视的因素。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组建的军队,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势便一蹶不振。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8分)
材料二
图10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
(2)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的自然条件。(12分)
【答案】地域较广且较平坦;(西、北)气流受地形抬升在此多云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气候较湿润;祁连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较丰,适合牧草生长。
【解析】本小题考查考生农业区位分析能力和材料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农业自然区位一般包括:气候(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地形(广阔平坦、复杂多样等)、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等)、水源等,从文字材料中的:”平均海拔2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推出地形广阔平坦而且海拔较高(平均海拔2300) 、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气候较湿润;另外根据图中甲区域位置可知甲区域位于河西走廊,有祁连山冰雪融水和河流提供灌溉和山地抬升作用使山地降水较多。
(3)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除外)(8分)
【答案】甲区域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地理位置适中)河西走廊一直是农耕民族与西部、北部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军马需求量大;河西走廊及往西、往北的大片区域气候干旱;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以及以东地区则主要应农耕之需,皆不适宜大规模集中畜牧战马。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察学生区域位置分析、农业区位分析、位置对农业的影响以及推理能力,相对前一小题而言,要难一些。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区域位于河西走廊,结合历史、影视、古代文学作品等可知该区域一直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结合部和争夺之地,也是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结合部,以西以北为干旱地区,不适合牧草生长,以东则为半湿润地区或者有水源灌溉的半干旱地区(如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等)适合农耕,只有甲区域适合牧草生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