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术欣赏教学不只是看一些美术作品,更是培养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欣赏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通过几节美术作品欣赏课就能进行美术欣赏的。因此,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灌输知识),
而且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通过引发出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提高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二、美术欣赏教学不只是认识艺术语言,更是培养审美态度
作者的一切思想和情感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达出来的。不同的美术门类,由于它们的基本特征都表现为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和空间性,因而在审美要素中,它们表现出的情感要素与意蕴美方面都具有共同特点。
然而,不同美术门类作品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及制作方法各不相同,就造成了它们在审美形式要素上有很大区别。如:绘画中表现出色彩、明暗、笔触、线条等;雕塑则表现出材质的体积、量感质感、肌理等。不同时期的作品又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形态。
三、美术欣赏教学不只是学习美术知识,更是加强学科之间联系和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桥梁
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
作用
(一)客观上必须认识到审美是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
美术欣赏课也就是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品过程中去感受认识美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欣赏课是为什么而进行的。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对于美术作品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欣赏不是简单的看,而是通过看来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对自身审美的需求和追求已不断提高。如衣着打扮、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等。对于美的要求也是学生随年龄的成长而自觉认识美,需求美的过程,利用欣赏课去把握学生欣赏美、审美的方向,了解欣赏目的,也是客观上学生发展成长的需求和要求。
(二)主观上教师必须认识到审美要帖近学生生活
审美教育帖近学生生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现,是重视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兴趣、动机、经验是展开有效教育的根基,是学生获取新知的出发点,理解其他知识的基础。缺少应有的生活经验是阻碍学生学习艺术的重要因素。
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运用生活来教育学生是最好的教育,最能出成效的教育,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艺术回归生活是学生们的呼声,也是由于教育的本质来决定的。
用语言陈述被欣赏作品画面上可以直接看到的东西,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判断。对具象作品,应指明作品表现了哪些东西,而对抽象作品,则应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和方向等。
2
这一点不需要运用美术基础,只是如实地表述眼睛所看见的内容。要求学生观察“有什么”,它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叙述,引起学生对面面的注意,提起兴趣和好奇心。
形式分析
3
指探讨一件作品的造型关系,包括各种形状的相互依存及作用方式、色调处理、空间营造、构成原理的应用等,例如作品展示了什么视觉元素和组织原理、作品是用什么材料构成的等等。
4
要求学生观察那件物体是“什么样子”。对于形式的观察,少数学生能较快、较敏锐地发现物体形式上的差异,而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自发地观察到。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运用对比的方法,同题材作品进行比较等。
解释
5
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想表达的观念。
6
这也就是指让学生猜测艺术家为什么要画成这样?他通过这样的形式想表达什么观念。例如,莫奈为什么把睡莲画成色彩缤纷的小碎点?八大山人的荷花为什么画得那么简单,这样的形式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7
在解释过程中,学生有阅历、审美趣味不同,解释会带由个人主观性,这是很自然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忠实的发表情绪感受。
评价
8
将上面各步骤的资料归纳,综合地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劣。作品造型语言的效果是否适当地传达主题内容?作者技巧是否成熟?能否发挥材料的特性?
9
当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形式,并对作者的意图都有了
定的了解,就不难去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协调与统一了。这也就理所当然地比单纯用“好”与“坏”去套作品要全面、有依据得多,也比单纯用“喜欢”与“不喜欢”去评价作品要合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