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秦昭襄王他并不是一个窝囊废,当宣太后独揽政权的时候,他就明白当时的时机还没有到,自己的实力不够强大,所以一直在隐忍着。等到后来遇到了范睢,而且在他的严密策划下,他才成功地夺得了秦国的大权。
秦昭襄王他可是一个聪明人,他的确也很想获得政权,但问题是他在18岁的时候,他的地位还不是很高的,他说的话在大臣那里也得不到什么共鸣。而且当时的宣太后独揽了朝政,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心里很明白,时机还并未达到,自己现在的力量还没有足够的强大,所以说他一直在隐忍。
后来范睢成功的归顺了他,于是在他的谋划下他成功得到了自己的权利,但是秦昭襄王因为太过信任他了,其实也被他耽误了一回。我们都知道白起坑杀40多万赵军之后主动地向秦昭襄王请战,想要一举攻下邯郸灭亡赵国。但是当时的范睢却害怕白起功劳太大会取代自己,竟然以国力不足为由向秦昭襄王献谗言,最后使得白起被迫撤军回国,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举也害死了白起。
所以说秦昭襄王虽然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明君,但其实他也有昏庸的时候,如果他在当时就听从白起的话的话,那么他的统一大业有可能会来得早一点。而且除了这个原因以外,秦昭襄王本身也是一个孝顺的人,他也不怎么想去招惹自己的母亲宣太后,而且宣太后本身也懂得一些治国的政治理论,也将秦国治理得很好。而且宣太后的势力集团力量比较强大,如果贸然夺权,很有可能自己的命运将会断送其中,所以秦昭襄王一直在隐忍,等待最佳时机。
一、秦昭襄王
在一些史料的记载中大家都知道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秦国的大臣一直在宣太后的手里,对于41年的秦王来说他是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利的,因为宣太后对于治理国家方面它都是有特别好的方法,而且秦昭襄王这个人的性格是能够隐忍的,性格他的也是特别倔强的,本人可以确认他的这种性格决定了41年做秦王也不去夺取自己的权利的原因之一。
二、燕国人质
秦昭襄王在小时候就根据一些情况去了燕国做人质,在燕国他受到了很大的屈辱,一他就练成了隐忍的性格,对于他的这种性格为以后能够掌管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一个领导者秦昭襄王在这方面做的是特别的好,不管燕国人对他是如何的,屈辱他都能够做到,不反抗这也显示出一个领导者的胸怀。
三、王位争夺
在我们看的一些影视剧当中,宣太后心中秦昭襄王不是王位的第一人选,后来经过多次的争斗,最后让秦昭襄王做了领导者其实也是宣太后不得已做出的这种选择,所以宣太后在弟弟为人的帮助下打败了竞争对手然后顺利的登上王位,当时的秦昭襄王已经有18岁了。
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昭襄王也是比较孝顺的,所以不愿意去让母亲宣太后自己操心,本身宣太后也是懂得治国的,所以再加上秦昭襄王的性格,所以他能够把秦国治理的特别的好其中也有宣太后的功劳。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原因外,还因为秦昭襄王本身就比较孝顺,也不愿意去招惹母亲宣太后,而且宣太后本身也颇懂治国理政,将秦国治理的也很好。再加上宣太后的势力集团力量比较强大,如果贸然夺权,很有可能会偷鸡不成蚀把米,毕竟兵权可是在宣太后手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宣太后可是有好几个儿子,完全可以废掉秦昭襄王,正因为如此,秦昭襄王才被迫隐忍近41年,最终一举定乾坤,重夺秦国大权,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