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东北松嫩平原、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边界对比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华北平原、东北松嫩平原、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的主控因子不同,地下水系统的主要边界类型有较大差别。
华北平原是我国的大型冲洪积平原,地下水系统形成与地表水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边界基本都为不同级别流域的分水岭。由于华北平原东部和滨海地区水系冲湖积、海积交错,地势平坦,各水系的分水岭很难直接在地貌上反映出来,地下水系统边界在山前主要为不同级别地表流域的分水岭;在中部平原滨海平原主要为不同级别地表流域所形成的冲洪积扇(扇群)之间的洼地和古河道间带黏性土弱透水带,局部地段由于冲洪积扇的叠置和古河道的穿插,地下水系统的边界以相对透水带为边界。
西北内陆盆地。构造盆地和山前地表水系—尾闾湖的汇流范围控制着地下水系统,构造盆地周边山地分水岭和山前地表水系—尾闾湖流域之间的分水岭为地下水系统的主要边界类型。
东北松嫩平原。地下水系统受地貌和地表水系控制非常明显,地下水系统边界基本都为不同级别流域的分水岭。
可以看出,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的主控因子是不同级别地表水流域;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的主控因子是不同级别的构造盆地;东北松嫩盆地同时兼有大型冲洪积-湖积平原特征和大型盆地特征,其地下水系统的主控因子为地貌和地表水系的复合。从地下水系统的主要边界类型看,华北平原、东北松嫩平原地下水系统主要边界是周边山区分水岭和不同级别流域的分水岭,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主要边界是构造盆地周边山地分水岭和山前地表水系—尾闾湖流域之间的分水岭。
2)地下水系统边界与地下水系统的分级依据有直接关系,三大地区不同级别地下水系统分级依据有所不同,其边界也各具特征。
华北平原。以区域水流系统划分的边界(一、二级、三级系统)分别主要为山区分水岭、一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二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以中间水流系统划分的边界(四级边界)主要为分水岭和岩相界线,在河流上游(山区)为分水岭;在山前平原为冲洪积扇前缘洼地带,在冲积平原为河间洼地集中分布区与第四系海侵主要影响区之间的黏性土弱透水带,这两类边界都近乎垂直区域地下水径流方向,属于流量边界。以局部水流系统划分的边界(五级)主要为三级水系的冲洪积扇扇间洼地(区分不同冲洪积扇),古河道间带黏性土弱透水带(区分不同古河道)。
西北内陆盆地。以区域水流系统和局部水流系统为主,中间水流系统很少,以区域水流系统划分的边界(一级、二级)主要为盆地周边山地分水岭和山前地表水系—尾闾湖流域之间的分水岭。三级地下水系统主要考虑区域水流系统在平面上的分区特征,主要依据河流发源地(山区)到汇流中心(尾闾湖)的次一级地表水流域范围来划分,其边界常常为次一级地表水流域之间的分水岭。以局部水流系统划分的边界(四级)主要为山区与冲洪积平原、湖积平原的岩相界线,基本属于输入、输出边界,具有明显水量交换。
表3-8-1 华北、东北、西北地下水系统边界对比表
东北松嫩平原。受地貌和水系控制的地下水流系统是松嫩平原地下水系统划分的主要依据,以区域水流系统划分的边界(一级、二级)主要为平原周边山区分水岭和嫩江、松花江、第二松花江等流域之间的地表、地下分水岭。以中间性流动系统划分的边界(三级)主要为二级系统内嫩江、松花江、第二松花江等水系支流(次一级地表流域)分水岭。以局部流动系统划分的边界(四级)主要是三级系统内次一级地表水系流域山区与平原区的分界。
华北、东北松嫩平原和西北内陆盆地不同级别地下水系统边界之间的异同详见表3-8-1。
2024-11-0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