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9
展开全部
爱国无罪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入国内,犹如晴空霹雳。五月四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爆发了。强烈的反差撞击了青年人的心灵,顿然迸发起他们的爱国激情,这种爱国激情在青年闻一多身上也有反映。
一九一七年,胶州湾收复,青岛德国守军被缴械,其中部分军官关押在后来成为燕京大学的清华园正西一带。这情景使闻一多所在的清华学校学生们兴奋异常,有人甚至产生了参战报国的念头。据吴泽霖回忆:他们曾秘密地参加了译员招考,其中第一批刘沛漳、张邦永两人顺利出国,第二批吴泽霖、钱宗堡、方来、葛鼎祥四人也抵达威海卫候船赴欧,而闻一多则是第三批译员的组织者。
但是,事情这时泄露了,管理学生的斋务处开除刘沛漳、张邦永学籍的同时,还要给吴泽霖等以记大过。按理说,同属筹划者的闻一多要想避免处分,唯有闭口不语。可是,他非旦没有沉默,反而理直气壮地为吴泽霖等辩护道:“爱国无罪!”,“爱国的权利,不容剥夺!”。他们一起去斋务处抗争,并威胁说要向清华董事会申诉,经过努力,终于争取到从轻发落。
闻一多在五四运动前的这些思想活动,虽然属于个体行为,但在当时的青年人中却不乏典型性。换句话说,人们正是因为企图通过参战来改变国家虚弱地位的幻想过于浓厚,方对巴黎和会产生了过高的期望;也正是因为这种期望值过高,所以当它崩溃时而导致的社会震荡才尤为强烈。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入国内,犹如晴空霹雳。五月四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爆发了。强烈的反差撞击了青年人的心灵,顿然迸发起他们的爱国激情,这种爱国激情在青年闻一多身上也有反映。
一九一七年,胶州湾收复,青岛德国守军被缴械,其中部分军官关押在后来成为燕京大学的清华园正西一带。这情景使闻一多所在的清华学校学生们兴奋异常,有人甚至产生了参战报国的念头。据吴泽霖回忆:他们曾秘密地参加了译员招考,其中第一批刘沛漳、张邦永两人顺利出国,第二批吴泽霖、钱宗堡、方来、葛鼎祥四人也抵达威海卫候船赴欧,而闻一多则是第三批译员的组织者。
但是,事情这时泄露了,管理学生的斋务处开除刘沛漳、张邦永学籍的同时,还要给吴泽霖等以记大过。按理说,同属筹划者的闻一多要想避免处分,唯有闭口不语。可是,他非旦没有沉默,反而理直气壮地为吴泽霖等辩护道:“爱国无罪!”,“爱国的权利,不容剥夺!”。他们一起去斋务处抗争,并威胁说要向清华董事会申诉,经过努力,终于争取到从轻发落。
闻一多在五四运动前的这些思想活动,虽然属于个体行为,但在当时的青年人中却不乏典型性。换句话说,人们正是因为企图通过参战来改变国家虚弱地位的幻想过于浓厚,方对巴黎和会产生了过高的期望;也正是因为这种期望值过高,所以当它崩溃时而导致的社会震荡才尤为强烈。
展开全部
一九一七年,胶州湾收复,青岛德国守军被缴械,其中部分军官关押在后来成为燕京大学的清华园正西一带。这情景使闻一多所在的清华学校学生们兴奋异常,有人甚至产生了参战报国的念头。据吴泽霖回忆:他们曾秘密地参加了译员招考,其中第一批刘沛漳、张邦永两人顺利出国,第二批吴泽霖、钱宗堡、方来、葛鼎祥四人也抵达威海卫候船赴欧,而闻一多则是第三批译员的组织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
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
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
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
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