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是谁的名言?
这句话是荀子的名言,最早被记载到《荀子·王制》一书当中,后来也被唐太宗使用。这句话并不能浅显的被理解成水能够运载船的运行,推动船向前行驶,也能够将船推翻。在这句话中,水和船都是意向,水指的是老百姓,而船指的是君主。“水则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就是说君王能够立足,是因为有了子民的拥护,子民的拥护既可以让君王立足,同时也可以把君王推翻。
1.水则载舟,亦能覆舟的出处这句话最早被记载在《荀子·王制》一书中,书中的原话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顾名思义,这句话讲的就是君与民之间的关系。君王的确是古代社会最尊贵的存在,他们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有着绝对的任免权。但是君王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是所谓的世代承袭,而是得到了子民的拥护。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2.唐太宗与魏征高频率使用这句话这句话原本在荀子的书中记载的是“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而后来到了唐太宗口中,就变成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只是个别字的改变意思没有任何的差别。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难得的仁爱君主,他能够爱民如子,查纳雅言,他能够忍受陈子过于激烈的言论。
唐太宗曾与魏征就治国方面的理论进行了一番商谈。彼时太宗李世民曾促膝长谈,征询面前的魏征问题:前朝覆灭的原因是何?魏征十分通透的回答说是失了民心。之后两人的谈论就想到了这句话,将君王比作船,将天下的子民比作汪洋的河水,水是船能够起航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同样水能够载的动船也能够覆得动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