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之后,你明白了什么?
大学
今年大二的我,不得不说,现实的大学生活与我所想差别很大,大学的晨读没有读书声,为了应付老师而完成作业,考试以及格为目标,晚上睡得晚,早上起床困难。这一切似乎都糟透了,事实上,没有多少人试图做出改变,大多数身处其中,自得自乐。
我发现大学里有常见的两类人。第一类是身兼数职,为班级,社团或部门的事务所繁忙,第二类是没担任任何职务也很少参加各类活动的清闲人士。
前者,将自己置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大多数的他们其实并不明白究竟去为什么而忙,他们只有很少的个人时间,总是被各种截止日期所牵绊。当部长,社长,班委等等,应是怀着一颗为同学服务的心,对其工作有一份热爱与坚持;而不是为了学分,为了攀关系,甚至是为了奖学金。
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你会发现,真心为同学服务,有担当的同学少之又少,剩下了太多爱推卸,爱邀功,浮躁而偏私的人。在管理者的圈子里,他们矛盾重重,难以上下齐心。
第二类人,一心不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他们有大量的时间,与此同时,也尽情地挥霍着时光。借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描述他们的内心独白:我们疲于奔命,做出好似大有可为的假象,每天早上都有绝佳的想法,整天却都在无所事事。他们可能昏昏欲睡,可能打着游戏,追着剧,看着电影,谈论着明星轶事,吃着打包的外卖,熬着夜,搓着麻将.......当人就像一个机械,不再思考,不再发问,不再清醒,只是不断地重复循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光阴不再,无可后悔。
他们两类人有一个共同点,也是如今普遍存在的问题:爱的缺失。我们可怜又可恨。而还有一类人,异于常人,少之又少,执着着,坚守着,偏爱着,学习着。
不浮于世,不乱于心。他们懂得自己,在人云亦云的时代里,无所动摇;在他人盲目追捧的时候,心如止水;在外界的蒙蔽与干扰下,脚步坚定。
《相约星期二》中,在余秋雨先生总结莫里老人的人生智慧时,提及:人类的文化和教育造成了一种错误的惯性,一代一代地错误传导下去,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被鼓励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买房,买车.....层层包裹,在生活的夹缝中坚持着。为何不后退一步,为何要一直遵循?我们活在世人美好的规划里,却不曾感受过真正的美好。莫里老人说,这是一种文化和教育灌输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