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秦始皇修的灵渠是在哪个省?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秦并6国(韩、赵、魏、楚、燕、齐)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万分5军南征百粤,每军要占领五岭一个主要的隘道,而占领湘桂两省边境山岭隘道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军。
最初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3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灵渠
灵渠在广西省。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相连。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灵渠
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俗称为陡河,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盘山渠道,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它开凿于秦代,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古以来是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1988年,灵渠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工程特点
灵渠全长36.4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南渠、北渠、秦堤和陡门等子工程组成。铧嘴是灵渠最主要的分水设施,位于兴安县城东南2.5公里的湘江之中。
建造时以长石叠砌四周,中间用砂卵石回填而成,高约6米,宽23米,长90米,前锐后钝,状似犁铧。铧嘴将湘江水分为两股,其中七分水顺大天平回流到湘江,三分水经小天平和南渠注入漓江,即所谓的“湘七漓三”。
铧嘴末端紧接着大小天平,因其作用是自动调节水量,故称“天平”。北侧的大天平略高,长380米,南侧的小天平略低,长120米。两天平夹角成95度,与铧嘴合呈“人”字形,并向南北两侧分别延伸,隔断湘江。
天平本身为内高外低的斜坡堤坝,最高4米,底宽25米,顶宽2米,以松木为桩,用长条石直插叠砌,层层相扣,状似鱼鳞,故又称鱼鳞石。其顶部用巨石平铺,凿穴灌铁锭卡牢。天平的主要作用是拦江堵水,在汛期时还可使洪水通过天平顶漫入湘江故道,兼具分水与调水的功能,保证渠内安全。
灵渠南渠是一条利用原有天然小河道修整相连而成的人工运河,长33.25公里,绕山蜿蜒,为湘江入漓的主航道。其与湘江故道间有秦堤,长3.7公里,用青石砌筑,可防南渠水回流到湘江,也可拦阻湘江洪水冲击南渠。北渠是为解决通航问题而建造的。
大小天平隔断湘江,船只无法通行,于是开凿了与湘江故道平行的北渠。因为渠道只有4公里,而且水位落差大、流速快,所以建造成三个“S”形大弯,让渠水迂回地流入湘江。此外,在南渠和北渠内还有4处泄水天平,为专门的溢洪控制设施。
由于兴建灵渠需在湘江上游的海洋河上筑坝壅水并开通分水岭引湘江上游水入漓江,故开挖了南渠,且另开一新渠使水分流仍入湘江,称北渠。南、北渠的水位落差分别为29米和10米,使渠内水流湍急,比降很大,无法行船。
因此,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渠道中设置了陡门(斗门),用以调节门前后水位。陡门宽5.5-5.9米,用长方形石块叠砌而成,两岸陡堤呈相向的弧形,中留航道,设置闸门。它们是船闸的前身,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设备。
斗门由船上的船工自行开启过船,船过后再关上此门。船行至下一斗门时再重复开关。相邻两斗门及其间的渠段与现代船闸相当。据载,唐代时始设陡门十八,明代增益为三十六,清代为三十二,大都分布在南渠。灵渠斗门的使用直至1956年,随现代运输发展而停止使用。
灵渠内现可泛舟,两岸桃红柳绿,风景秀美。铧嘴上有分水亭,内竖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查淳所题“湘漓分派”碑和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梁梦雷所题“伏波遗迹”碑。
岸边有四贤祠,所祭祀的秦代史禄、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均是历代主持兴修灵渠的官员。渠上有多座古桥,其中最古老的是万里桥,始建于唐代,因此地至京师长安有万里之遥而得名。此外还有飞来石、三将军墓等许多古迹和题词碑刻。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灵渠
秦始皇修的灵渠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也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陡河,全长36.5公里。秦朝为统一岭南,于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令御史监史禄主持疏浚河道,转运军粮。
史禄在湘江支流的双女井溪和漓江支流的始安水,两者相距最近处(现广西兴安境内)筑坝拦水,开凿了沟通湘漓两水、连接长江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开凿三年后建成,秦军迅速征服越人,统一岭南,因而被誉为“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扩展资料:
灵渠经历代的不断维修和完善,形成由秦堤、南北二渠、铧嘴、大小天平、36个陡门、泄水天平、回龙堤等部分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它的渠首工程主体铧堤,是一座拦河大坝,呈人字形布置:斜向南渠一侧的叫小天平,斜向北渠一侧的叫大天平。
坝顶全部可溢流,可以控制南北两渠水位,因此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与现代溢流坝比较,形态上有差异,但作用完全一样。南、北两渠的一系列建筑物安排得也非常巧妙与成功,这些建筑物并不复杂,但非常实用,有相当的安全度,具有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是中国古代水工建筑物中的代表作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广西市政府——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编辑于 2016-05-17
查看全部4个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秦朝兴修灵渠,有谁知道灵渠的具体兴修过程吗?
灵渠 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境内。 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又称湘桂运河或兴安陡河。开凿于公元前214年(秦)。横亘湘、桂边境的南岭山势散乱,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兴安城附近分水岭为一列土岭,宽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