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害怕死亡,怎么办? 40

小的时候总以为死亡是很遥远的事情,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后,我20岁了。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是越来越接近“那”一天的,而且它与我之间的距离是和我的年龄挂钩的,原来别人问我多大... 小的时候总以为死亡是很遥远的事情,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后,我20岁了。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是越来越接近“那”一天的,而且它与我之间的距离是和我的年龄挂钩的,原来别人问我多大时,我总是说十几岁,过生日的时候也没有一点感觉,总以为,唉,19岁和18岁差不了什么的,当我20岁时,我回答20岁时,心里感觉怪怪的。

我能清楚地感觉到我生命的流逝,它在一分一秒,一直不停地流逝。。。。。。
展开
 我来答
左丘驰鸿鲁诗
2020-04-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生老病死是每个生物都会经历的,我们应该勇敢的去面对。这是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在死亡面前,要懂得坦然。而坦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轻易做到的。只有当我们的人生没有遗憾,没有留恋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到坦然的死去。而这,也正是关键所在。当我们活着的时候,不要浪费时间去思考死亡,学会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拼搏,去爱身边的人,不让遗憾和留恋困扰我们的人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8-12-12
展开全部

很害怕 死亡  怎么办

明白道理了,什么都不怕了,不明白道理时什么都怕,就像很多人在没有学佛之前,告诉他生命短暂会死的,就会很怕死,等到相信了观世音菩萨之后,他什么都不怕,连死都不会怕,因为他知道 人是不会死的,而且会有一个信念产生,观世音菩萨不会让我死,一定会救 度我们的,这时思维会产生出一种佷强旳能量体,这就叫证量。拥有证量的人,是觉 悟者,觉 悟者又称为觉者,觉者就是你在生活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意识当中已经产生了一团光,只有开悟之后才会有这团光。

任何一个人对事物的追求和看法都有两面性,对同一事物可以把它说得很好,也可以把它说出很多不好,主要是看你的心往哪边偏了。比如,老人家好不好?好!老人家经验丰富,老人家懂得关心青年人等等,反过来讲,老人家有什么不好?走不动,浑身骨头痛,脑子老僵化,什么事情都搞不清楚等等,同样一件事情可以想出它好的方面,也可以想出它不好的,和坏的方面。佛法就是让我们把坏的思想全部转化为好的思想,学佛就是转换思维去劝导人家,去安慰人家,去帮助人家,去解决困难,这个叫正思维。能把人家全部都看成好的,因为你的思维正,把别人都看成正了,你就开悟了。你把人家看成坏的就是没开悟。

开悟的人,看见谁都是好人,没有好坏的概念,其实就是一个悟性,当这个悟性在人的思维中产生了正思维的时候,就是开悟了。开悟之后,会引来一种叫证量,也就是说一个人开悟之后,明白道理,证实了很多事情,他的能量就出来了。明白道理了,什么都不怕了,不明白道理时什么都怕,就像很多人在没有学佛之前,告诉他生命短暂会死的,就会很怕死,等到相信了观世音菩萨之后,他什么都不怕,连死都不会怕,因为他知道 人是不会死的,而且会有一个信念产生,观世音菩萨不会让我死,一定会救 度我们的,这时思维会产生出一种佷强旳能量体,这就叫证量。拥有证量的人,是觉 悟者,觉 悟者又称为觉者,觉者就是你在生活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意识当中已经产生了一团光,只有开悟之后才会有这团光。

开悟之后就是觉者,觉者就是觉 悟的人,聪明的人和有智慧的人。知道 人活着应该为人家着想,你自己的问题就容易解决,而愚笨的人,就知道想自己的利益,结果害人家,就是害自己,常言道:害人就是害己。脑子里思维杂念越少的人身上才会越干净,对事物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脑子思维杂念多的人,对什么事物都看不明白,搞不清楚,所以就没有了自身的智慧之光。只有当杂念没有了,有了这团光之后,就可以用这团光来化解和照耀你前进的方向,让你的方向越来越明确,这团光称为神光,也称为智慧之光,智慧之光又等于悟性之光。

一个人从小生出来,叫无明,无明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明白,一直到老死,最后什么都没有和不知道就走了,人生匆匆来,匆匆去,在这一生当中经过十二个层次的循环,也就是有十二道关,这十二道关不断地在你的生命中循环。这十二循环是从心理和生理循环上来讲的。 

1)无明,人要克服无明,无明是不明白,不懂,什么都不明白,一个人明白了就不会做错事情,一个人不明白才会做错事情,无明引略出另一个观点,就是这个人虽然是无明,但是自以为有名,就是自己以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了。 

2)色,色就是我们在人间所看见的有色的物体,有色的灵 体。并不完全是指男 女之  色。

3)声,即声音,声音好听的要听,不好听的不要听,喜欢听好话,等等这一切都是在听声。好听的话或声音传到你的耳朵里就会让你心动,这叫精神转化为物质。因为讲出来的话叫精神,物质的东西就是已经变成行为了,变成行为的东西才称为物质。比如好话听进去的时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听了之后在你心中引起一个共鸣,自己感觉很开心了或感觉不开心了,就会反应在你的脸上了,变成了物质。

4)香,人间的香有很多种,有多少种香味在人间回荡,你要躲过这十二个循环,必须要克制自己不受各种气味的诱 惑。比如闻到香味了,要没感觉。看见有色的东西,要没视觉。克制是找到你真正性空的根据。

5)味, 味道,从你的意识当中,可以用精神来品尝味道,常言说:人生苦味,人生的味道苦呀,正是用意识和心来体验的。 

6)触法,就是能摸 到,能感触到,要知道 人间所有的物质让你有一瞬间的感应,感受,感想,但这都是暂时的,不是长久的,这些东西都是十二因缘的循环。 7)受,就是感受 ,感觉,受苦就是受的那种感觉 。

8)想,是认识与辨别,是你心里想的种种好的、坏的念头。 9)行,是心所体化出甴身 体造作的行为。

10)识,是分别种种境界的意识,这种意识在你八识田中会种下因果的。

11)爱,人的一生就是围绕着爱,这个爱并不是专指男女之爱,包括亲情之爱,亲友之爱,师生之爱等等,是各种各样的大爱。人的一辈子离不开爱,到最后死的时候还是这个爱。人活着从爱开始,到爱的灭 亡,短暂的生命连爱都变成空的假的。

12)别离,爱的人离开你了,喜欢的钱用完了,一个好 工 作没了等等,这些都是离别。每一个离别,都是痛苦,感觉很难过。

这十二循环中有六根,也有六触,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触即色,声,香,味,触,法。人在这十二循环中不停地受苦,受难,一直到老死。

师父给你们讲的这十二层次的循环,它会给你们造成心理的负担,所以想要性空很难。只有把这些因缘全部去除,你的本性才能空。下次再和徒 弟们谈六根六触。合 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lslxyz
2013-01-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走那条路 又不是你自己去走 自古以来不管是多伟大的人 不还都是要走这一遭吗 在说了 大丈夫 死则死何足惧哉!你要知道只有不怕死的人 才配活着 一个人不管能活多久 未满三遭的幼儿意外去世 他给了家庭一次开心的贡献 所以说 不管我们寿命是多少 但是要在活着的时候做一些 有利于国家 或者 社会 家庭的事情这样 不管我们活了多久 都是有价值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734c1b2
2012-06-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在了。一个人如果正确地了解到终止生存并没有什么可怕,对于他而言,活着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关于死亡,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用这样的论述来同死亡的恐惧作斗争:“论自己习惯于这样一种思想:死亡与我们毫无关系……你要习惯于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因为一切善恶吉凶都在感觉中,而死亡不过是感觉的丧失。因为这个缘故,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无干,便使我们对于人生有死这件事愉快起来,这种认识并不是给人生增加上无尽的时间,而是把我们从对于不死的渴望中解放了出来。一个人如果正确地了解到终止生存并没有什么可怕,对于他而言,活着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所以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在了。

死亡是给活着的人留下了巨大的悲伤和痛苦。死人当然不知道,并且也不在乎了,而活着的人则因为死亡而意识到了它的可怕。也就是说,人不是对于自己,而是对于旁观者才死的

一个人如果正确地了解到终止生存并没有什么可怕,对于他而言,活着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仇甄
2012-06-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对“死亡”没有必要恐惧。
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死亡只是人生的一个终点。
死亡在我国是一个大家都讳莫如深的词,因为它代表了不吉利,它和性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被人提及。中国人总是回避和恐惧死亡,不能客观、科学地对待死亡,就如同我们对待性问题一样,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而生活中它又无法回避,常常让我们既尴尬又被动。
不知生,焉知死;不知死,焉知生。
我们要正确理解死亡,它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不知生,焉知死;不知死,焉知生。”

这句话太深奥了,可以为我解释一下吗?
追答
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
“不知生,焉知死”就是说,你对生命的感悟已经透彻了,那么就能够了解到死亡的必然。
“不知死,焉知生”就是说,你如果了解(或者体验)了死亡,那么你就会顿悟生命的可贵。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7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