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吗?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四十五万青壮年,几乎全部葬身于此。曾经实力冠绝山东六国,一度可以与秦国掰手腕的赵国,至此失去了与秦国争霸的机会,逐渐沦为二流。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有多惨?邯郸城内家家挂上白布,百姓们屋中再无余粮,而那城门楼上守城的士兵,不是两鬓斑白的老头就是乳臭未干的少年,有的人,甚至连手中的长戟都抡不圆,握不稳。而国势衰微的背后,更多的是敌人贪婪的目光,当时就连燕国这种常年吊车尾的战国末流国家,都敢兴兵犯边。可想而知,当时的赵国,虚弱到了何种地步。
而这些都源于长平之战的失败,作为长平之战赵军的主将,赵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罪魁祸首。似乎长平之战就是因为他,赵国才败的。
然而事实上,长平之战的失败与否,不单单是赵括一个人的能决定的。
当时和秦军对垒,赵国处于一个被动防守的局面。之前廉颇率军和秦军打过几次,结果都被秦军所击败,是故,廉颇才想出了筑垒防守这样一个计策。
这样一来,双方的对战就变成了一个消耗战。别的不说,双方数十万大军每天吃饭所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在这种局面下,谁最后撑不下去,自然就会退兵。
不过,谁退兵,就意味认输。这不仅仅是丢面子那么简单,丢掉的还有称霸七国,一统天下的机会。
因为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之争,谁退兵,就意味着谁放弃了上党郡。而上党郡对于当时两国来说,都是不可获缺的存在。
上党郡地处于太行山脉,而太行山被称为“天下之脊”,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三家分晋之前,这里就是晋国的咽喉之地。
“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
而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分得上党郡,其正好夹在韩国和赵国之间,将两个国家分割开来。
而在当时,秦国东进最主要的对手是赵国,所以上党便成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如果秦国拿下上党,赵国两大中心,晋阳与邯郸的联系将会被切断。秦国则掌握战略主动权,可以随时可以沿汾水取晋阳,或者从太行山直扑太原盆地。而赵国如果想要救援,就只有北太行山井陉一条小路,不仅绕路,而且道路崎岖,补给困难。
当然,秦国拿下上党,主要目标并不是晋阳。其最多只是占据太行山脊,居高临下,对赵国形成一个战略主动优势。
秦国更大的目标是韩国,拿下上党之后,韩国已经基本上处于秦国的包围之中。届时秦国便可以毫无顾忌的远交近攻,慢慢消化掉韩国,从而获得出函谷关的绝对主动权,打通东进道路。
所以,拿下上党对于秦国来说,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进一步兼并韩国,第二个是获取攻打赵国的主动权。
这两个好处,对于秦国东进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而对于赵国来说,拿到上党,一来可以保证太原盆地这个大粮仓不受威胁,而来则可以进一步封锁秦国,从而使自己掌控战略主动权。
所以,双方对于这个原本并不属于自己,都很感兴趣。
于是乎,大家都在硬撑。而到最后,双方都有些撑不住了,但谁也不想先认输,怎么也得打一场吧。毕竟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双方都有自信一战。当时秦国还有白起这样的杀手锏,而赵国也还有二十万的生力军。
于是乎,秦国派人贿赂赵王近臣郭开,让他换下廉颇,换上赵括。其实这里秦国人之所以选择赵括,不是因为他们未卜先知,知道赵括纸上谈兵,能力不行。而是单纯的想换下廉颇,换上一个敢出来一战的人。因为廉颇这个人太能忍了,三年都不出战,强攻又攻不下。
之所以散布秦军害怕赵括的言论,也更多地是因为赵括父亲马服君赵奢战胜过秦军,所以这样的言论更加令人信服。
而赵王这边,也是有感国力不支,急需打破僵局。而廉颇之前屡战屡败,加上其不姓赵,秦军又谣言满天飞,所以赵王对其能力渐渐有些怀疑。
至于最后选择赵括。不否认有着郭开耳边风的功劳,但赵王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昏君,他也有自己的考虑。首先赵括精通兵法,在年轻一辈中可谓是佼佼者,他可能力赵王是比较认可的。其次,赵括是马服君赵奢之子,是曾经击败过秦军的英雄之子,可以振奋军心。最后一点,他姓赵,是自家人,忠诚度可以保证。
当然,除了赵括,赵王当时手里还有二十万的生力军,这是其最大的依仗。
而他对于赵括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是要主动出击打一场,不求全胜,只求打个两败俱伤。因为没有那个必要,毕竟除了秦赵两国,还有五个国家呢。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秦赵两国因为长久的对峙,消耗严重,更多的是属于强弩之末。如果双方血战至死,那么很可能被其他国家乘虚而入。
所以,正常来看,当时赵军主动出击的结果,就算是输也不会输得很难看。其更多的是双方战平,谈判瓜分上党。这是对于两国来说,最好的局面。
但是赵王没想到,秦国换上了白起,一个只打歼灭战的怪胎。赵括第一次上阵,就遇到了这种级别的对手,那别说多倒霉了。
当然,不仅仅是白起,更厉害的是秦昭襄王。他远比赵王有魄力。原本白起率领的秦军想要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围歼也不是那么容易,毕竟围歼可不比击败,其需要更多的兵马,以及更为持久的粮草支持。只要有一个地方出现了口子,那计划就宣告失败了。
但秦昭襄王硬是冒着被其他国家釜底抽薪的危险,举全国之力支援白起,让白起完成了他这一场封神之战。从这里也看得出来,这本就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战争,赵国国力虽强,但比起秦国还是差了一些。赵括被围之后,秦国尚有余力征发兵员粮草,而赵国只能寄希望于赵括突围。
当然,这个代价是惨重的。虽然赵国大军全军覆没,而秦国也付出了半数的伤亡,要知道秦国可是有着六十万大军。
如果赵括是一个纸上谈兵,毫无能力的平庸之辈,他打不出这样的战绩。因为当时赵军是被包围,没有粮草后勤支援。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赵括依然带领赵军坚持了一个多月,还带给秦军带来了三十万人的损失。
最后是赵括在突围的战斗中战死,赵军群龙无首,再加上却是饿得打不动了,这才投降的。由此可见,赵括的指挥能力并不差,是一员猛将。而且还有这较强的领导能力,否则赵军根本不能坚持那么久,早就溃败了。
所以,你可以说赵括不如白起,孤军冒进中了圈套。而且赵国战败,他作为主帅,绝对要负责的。但你不能因此就说他是纸上谈兵,是一个平庸之辈。试问当时世上有多少人能赢白起?
要知道,这是赵括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大战啊,尚能打出如此战绩。若是再给他一些时日历练成长,未尝不会是又一个马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