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原因是什么?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一场左右整个天下局势的关键战役,此战爆发在秦国与赵国之间,最终以秦国大获全胜而告终。赵军损失惨重全军覆没,赵国的精锐部队几乎一战而没,此战之后战国再没有国家可以单独面对秦国。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会损失如此之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长平之战造成赵国损失惨重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上有三点:准备不足,重视不够,贪心不止;
长平之战赵国投入军队数十万,几乎是赵国全国的精锐部队,这么重要的一战,赵国其实是准备不足的。长平之战的起因在于上党郡的归属,而上党原本属于韩国,是韩国没有能力阻挡秦国的进攻,才祸水东引,把赵国拉入了局。可见赵国最终并没有做好动用数十万军队与秦国进行大战的准备,仓促入局无疑是准备不足,而最终结果赵国显然也为此付出了代价。长平之战赵国最终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赵国缺粮,无法与秦国进行持久的消耗战,缺粮情况的形成,与赵国准备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赵国长平之战损失如此惨重的第二个原因在于重视不够。有人不禁会反对,为了此战赵国出动数十万军队,几乎抽空了全国的精锐,这还叫重视不够。这个重视程度实际上是要看和谁进行比较的,相比于秦国对于此战的重视程度,赵国明显差了很多。可能是因为白白得了韩国上党的关系,在赵国看来,能赢自然是得了上党,如果输了赵国也没有太大的损失,于是对于此战的定位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初战失利形成相持之后,赵国没有选择向各国求援,而是意图与秦国议和,可见赵国根本没有认为此战可能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还认为与秦国是可能有回旋的余地的。
秦国在赵国入局之后,很早就认识到了,这将是两国之间关键的一战,于是秦国一方面子在外交上麻痹赵国,一方面暗中换上了白起。秦国之所以这么做的关键就是秦国此时已经把目标从上党变成了吃掉赵国的精锐军队,秘密换将就是怕引起赵国的警觉。而后来当赵军被围,秦王亲自到河西直接发15岁以上男子,阻断赵国的救援,可见秦国是早有准备。而赵国面对主力被围困明显准备不足,没有事先的预案,赵国在此战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秦国。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遇惨败的第三个原因其实是贪心不止。长平之战赵国可以说是意外卷入的,当长平之战遭遇不利形成相持之后,此时的赵国又因为缺粮无法维持长期对峙。这个时候,赵国完全可以选择主动撤军,在廉颇这样的老将,有计划有准备的撤出,上党本就不是赵国的,此时放弃,赵国并不会遭遇太大的损失。然而当时的赵王却选择了另一方法,那就是孤注一掷,在粮草快用完的时候,换下了廉颇,启用了主张速攻的赵括,寄希望于一战而大败秦国,从而得道上党。正是这个选择,导致了赵军落入了秦国的包围之中,赵国遭遇惨败。
长平之战赵国的惨败在于战前准备不足,战事之中重视不够,而最终又贪心不止选择错误,才导致了赵国的最终遭遇全军覆没的如此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