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的人造卫星有可能进行回收吗?
在设计时,出于成本和技术考虑,一般的卫星都是不具备返回功能的。即使有返回功能,也只是卫星的一部分(通常叫返回舱),考虑到回收时与大气摩擦而产生高温带来的损失,一般无保护的卫星或是卫星的一部分都是不能直接返回地面回收的。所以卫星的宿命基本上就是因为摩擦而慢慢降低轨道高度,最终坠入大气烧毁(如果没有与其他空间物体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在空间中运动的残骸就是太空垃圾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在轨卫星的设计运行寿命约为15年。当燃料耗尽后,它们就变成了太空垃圾,停留在太空。
最初进行设计时,出于成本和技术考虑,一般卫星都不会有返回功能的。即使有返回功能,也只有卫星的一部分,这部分叫做返回舱,何况回收时与大气摩擦而产生高温带来的损失,这些都是很大的开支,一般无保护的卫星或是卫星的一部分都是不能直接返回地面回收的。
所以卫星的宿命基本上就是因为摩擦而慢慢降低轨道高度,最终坠入大气烧毁,前提是没被其它物体撞击,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在空间中运动的残骸就成了太空垃圾的组成部分。 我国是目前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其速度可达每秒近8000米。要将一颗卫星顺利从太空返回并安全回收,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难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卫星的调姿、制动、防热、软着陆、标位及寻找等。首先,卫星返回之前先要调整飞行状态,即脱离原来的运行轨道。卫星脱离原有轨道的速度叫做“再入速度”。再入速度与地平线所形成的俯角称为“再入角”。卫星重返大地对再入角的要求十分严格,一般须在3—5度。航天飞机技术已经可以支持在空间中直接回收卫星,但是考虑成本一般都是航天飞机抓取卫星,在轨道上进行维修,之后再放回卫星原轨道。 我国从1970至1999年间,共发射61颗,其中17颗返回式卫星准确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