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收集和筛选就业信息
大学生如何收集和筛选就业信息方法为:看看劝退的人退没退、剔除情感宣泄部分、重数据轻个人故事。
1、看看劝退的人退没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人的话可不可信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一个人在某个专业领域工作的好好的,丝毫没有要离开的迹象,然后言之凿凿得告诉你这个专业不能碰,非常坑。要是真那么坑,他为什么自己不退呢?
2、剔除情感宣泄部分。
情绪认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就会逐渐忽略这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正面感受,甚至会夸张化负面感受,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在看大学专业介绍的时候,就要注意剔除掉那些充满了情感宣泄的回答部分。
因为这些回答受回答者情绪的影响,对于专业的介绍是充满了主观因素的,把专业的优缺点都放大了。明明这个专业只是在四五线城市不好找工作,到了对这个专业负面情绪很重的人嘴里,可能就变成毕业即失业了。
3、重数据轻个人故事。
受谦虚的传统美德的影响,大家普遍比较喜欢吐槽自己的困难和不幸,而不愿意去分享自己的成绩和幸福。
这就造成了知乎的大学专业介绍中,吐槽自己专业的回答占据了多数,而赞美自己专业的回答很少,甚至没有,从而产生了“幸存者偏差”,让我们获得的资讯仅来自于幸存者,也就是吐槽专业不好的人,从而与实际情况产生了偏差。
因此我们在看大学专业介绍的时候,尽量还是选择那些以现实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的回答,少看那些个人故事。而且要注意各方数据之间的相互印证,以便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信息筛选原则:
1、明确需求,确定目标。
2、选择寻找路径。多途径查找所需资源,并确保所选途径的有效性。
3、合理运用专业平台搜索,从优劣多方面对信息尽享筛选。
毕业生求职择业,不仅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自身的能力素养,还取决于是否拥有大量的就业信息。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及时、准确地了解获取就业信息,并认真全面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理,才是就业成功的基础。
(一)获取信息利用各渠道掌握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是获得理想工作的前提。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
校园招聘会每年校园内都会召开上百场的招聘会。由于来这里的用人单位都是针对本校某几个专业来的,招聘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求职信息的有效性也最高。
2.学校和院系就业网站上的招聘信息一些单位或由于招收人数少,或因为与学校常年的合作关系,会委托学校或相关院系发布就业信息,以吸引广大毕业生应聘。从学校得到的需求信息可信度高,其针对性、准确性、可靠性都较强。这是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
3.社会关系包括老师、家长、师兄、亲朋好友等,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他们了解到的需求信息比较准确。一般来讲,用人单位向社会发布招聘信息后,将会收到大量内容所差无几的应聘函。面对如此众多的陌生人,很难分辨出哪一个更合适。这时,熟人的推荐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般都会有面试的机会。
4.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开阔视野,学以致用,还可以获取单位的用人需求信息,这种信息具有全面、准确性的特点,参加这些活动是大学生推销自我,赢得用人单位好感与信任的最佳时机。因此,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寒暑假、业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或实习活动,适当做一些兼职、到各单位锻炼,体现自己的才华、能力、忠诚度与敬业精神,同时要了解就业形势、行业情况、职业发展机会、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以及内部管理等,为日后的择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5.各类就业信息网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上求职、网上招聘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求职方式。一般可通过政府管理部门网站、专业求职网站和目标行业或目标企业网站等多个途径进行求职。(二)筛选信息毕业生对于收集到的需求信息,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筛选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排列、整理和分析。
筛选需求信息应注意以下几点:
善于对比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需求信息可能会显得杂乱无序,这就需要进行科学地排序。在这里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识辨真伪,剔除过时的、虚假的信息;其次是将与自己的专业及兴趣有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2.分清主次把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按重要程度排队,标明并注意留存,一般的信息则仅供参考。信息具有明显的时效性,谁赢得时间,谁就可能抢占主动。
3.深入了解对于重要信息,毕业生要注意寻根究底,争取对该单位和职位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一方面要核实用人单位的性质、隶属关系、工作条件、发展前景、管理状况、地理环境等基本情况及有无进人权、主管部门的进人规定、户口要求等;另一方面要查实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详细掌握这些材料,就能在随后进行的面试中处于主动,让主考官在面试时拿你当“自己人”,在情感上首先予以接纳,这点对求职很重要。
4.人职匹配在信息选择中,要把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的原则,这一点应是筛选信息的核心。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条件,决定自己能够适应和胜任的职业,不要好高骛远、人云亦云、迷失自我。不顾自己的专长,以待遇、地点作为首选原则的毕业生,即使侥幸在求职中取得“成功”,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逐渐暴露出自己的弱势,发展后劲也不足。
201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