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过中秋节呢?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作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寄托了所有中国人对阖家团圆的美好憧憬。那么如此重要的节日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确立的呢?有着怎样的起源呢?又是怎么发展成为现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呢?
中秋节的确立、发展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先秦时期的《周礼》一书当中,根据《周礼·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历法计算与今天的历法有很大的差别,古代一年分四季,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而中秋节所处的时间正好是农历八月,是秋天的第二个月,所以称之为“仲秋”或“中秋”。但是此时即便有了“中秋”一词,仅仅代表的是秋天里面中间的那一个月,离“中秋节”的出现还相差很久的时间。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国家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以往的任何时代。我们都知道宋朝有着高度发达的民间经济,老百姓的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确立于唐朝的中秋节,成为了宋朝时期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
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跟元旦这天齐名,成为了仅此于春节存在的第二重要的节日。直至今天,在日益繁多的中外节日面前,中秋节依旧是中国人极为重视的传统节日。
说法不一的中秋节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诸如古代帝王祭祀、古代庆祝农业的丰收还有著名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关于第一种说法“祭祀说”,主要是认为中秋节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根据《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所谓的“夕月”就是祭月亮。根据《礼记》上的记载不难得出早在先秦时期,古代的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久而久之便有了中秋节。
第二种说法“丰收说”认为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第三种说法“嫦娥奔月说”,这个说法从现在的科学角度来看肯定是站不住脚。但是美丽的神话故事,充分表现出了古人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即便是“嫦娥奔月说”也有着两种不同的故事版本。
我们常听说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主要是讲,后羿前往西王母的瑶池求得两粒不死药。拿到不死药的后羿没有立刻服用,而是带回家里交由妻子嫦娥保管,等待日后一同服用。不料后羿获得不老药的消息被其弟子逢蒙所知,一日逢蒙趁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自知敌不过逢蒙的嫦娥,无可奈何之下吞下了两粒不死药。
当嫦娥吞下不死药之后,发现自己的身子变轻了,飘出窗外、飞向了天空,羽化而登仙。不得已离开了人间,无比丈夫,便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了。等到后羿回家后,听到了妻子被逢蒙逼迫吃下了不死药后,成仙飞到了天界。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于是后羿便去追月,可是无论如何后羿都追不上月亮,没有办法的后羿只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