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求影评?

 我来答
缡小昳
2012-06-22 · TA获得超过116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1.2万
展开全部
  一位身材略微发福的男人,头戴厨师帽,围着白色围裙在现场一边炒菜一边讲解做菜的步骤。而在其身边总会有一两个身材曼妙的女主持进行现场观摩解说,并且还时不时的被油锅里溅出的油吓得惊声尖叫。最后等厨师做好菜后,那一两位女主持就拿起筷子,将菜夹起来慢慢放入唇间,然后紧闭双目,一副被美味所陶醉的样子,嘴里发出啧啧的赞美之词“真的好好吃喔!”上述的这段描述大致是多数电视台美食类节目的惯用套路。厨师、美女主持、现场烹饪这种固定空间所营造的味觉记忆很难将观众留住,而前段时间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却为美食类节目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更打开了中国观众长期受食品安全所害的味觉记忆。

  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前,央视就曾制作过许多优秀的纪录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话说长江》,九十年代的《望长城》,新世纪以来的《故宫》、《新丝绸之路》等等。这些纪录片大都是以历史人文为题材,宏观的展现中国的文化、历史。而《舌尖上的中国》却从美食这一角度切入,通过美食融会贯通展现中国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微观的表现中国普通老百姓美味背后的人生。从这方面来讲,《舌尖上的中国》显得更接地气。

  《舌尖上的中国》不是一部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从本身题材的特殊性延展出了多角度、多元化的观赏效果,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传统价值观、中国的民族文化、民俗风土人情等各种元素,都通过美食背后的故事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舌尖上的中国》共有7集,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的主线都采取了碎片式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与嫁接。而不管怎样的剪辑,片子都将视角投射到了天南地北的普通老百姓,并且他们大都是以家庭的群像出现在片子中的。云南大理的老黄父子一起腌制火腿;湖北嘉鱼县作为职业挖藕人的兄弟二人;作为职业摄影师的白波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与家人吃饺子;已定居北京的金顺姬回到家乡跟妈妈学做泡菜……几乎每一个美食背后都牵连着一个家庭,承载着家庭的幸福与温暖,折射出浓浓的人情味。《舌尖上的中国》所探讨的问题并非仅“吃”这么简单,它以饮食作为媒介,通过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而这一切,都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对于长期生活于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舌尖上的中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不用走出家门便可以窥视外部世界的窗口。那些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风土人情、民族仪式都为观众曾现了一个陌生而又新奇的世界,这对于深处世俗的都市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奇观展示。在第一集《自然地馈赠》中,位于香格里拉的卓玛母女二人在凌晨三点步行到30公里外的原始森林采摘松茸。当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枝将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的遵守着山林的规矩。一方面,我们不禁对于大自然赐予人类美食而产生崇敬之情,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另一方面,我们更加感叹长久以来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共生。

  《舌尖上的中国》自2011年3月开拍以来,拍摄周期长达半年之久,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剧组跨越国内60多个地区,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区。在中国,如此耗费人力、物力资源的大规模拍摄除了央视之外,恐怕别无二家了。然而,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主流电视媒体,央视已然成为宣扬国家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其发出的声音必然带有某种国家机器或是意识形态的意味。而作为这部央视拍摄的纪录片也必然会带有一种主旋律的声音。

  这部片子将视角对准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老百姓,以一种平视角度折射出平凡人日常生活的感动,这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每一位观众都可以从这些最民生,最贴近自身的美食中体会到美食刺激味蕾所带来的快感,从而读到一种来源于草根的权力。片子中那些普通劳动者的笑,那些朴实老百姓的安居乐业,那些小商小贩的快乐自足等等,显然与当下中国的现实格格不入,但片子却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在这个理想乌托邦中,观众暂时忘却了现实中的苦闷与不满,试图在这种美好的乌托邦中寻找一丝精神上的缝合与心灵上的慰藉。

  在当今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严重隐患的时候,当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苏丹红、皮鞋胶囊等一次一次的挑战着公众的心理防线的时候,《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假借美食之名,实则内在的宣扬主流国家意识形态真善美的纪录片适时而出,让人们沉醉于影像中的美食而流连忘返,暂时忘却了现实中的种种不堪。这种影像的造梦力量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人民的控制如出一辙。

  如果要按照某种主流观点的解读,这部纪录片的全部内容可以用一句歌词来表达:“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看看片中那些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那些恭谦卑良的普通老百姓,那些生活在农业文明里安稳于简单生活的人们,还有那些沿用了前辈祖先遗留下来的智慧和工艺的手工艺者们。我们会不由得发出“这个民族真伟大”的赞叹,继而,会产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舌尖上的中国》已经呈现出了一种十分可贵的平视的角度去展现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然而,这种类似主旋律式的温情表达却故意遮掩了现实中的真实面目。或许,关于现实中的更多问题,我们也不该指望央视的纪录片去完成。
百度网友3e068a3
2012-09-12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8万
展开全部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火爆背后的成功因素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屏幕中的人在现实中享受盛宴,我们在屏幕上享受视觉盛宴,不仅美食,更是对我们伟大祖国人文地理风光的一场饕餮盛宴。其内容的丰富与真实、各地的饮食文化都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深认同感和浓郁的家乡情感。不过我觉得,在《舌尖上的中国》爆火的背后,音乐的运用是推动其爆火的原因之一。
下面我简要分析一下音乐在这部纪录片中的大致运用。
音乐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在影视中的地位不容小嘘。《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具有一般电视的特点,因此它的音乐上也不例外。电视音乐可以分为很多类,其中就有很重要的一种叫标志音乐。所谓标志音乐包括各个电视台的台标音乐或是各个栏目的片头音乐和片尾音乐,是一种特定符号,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标志音乐具有稳定性。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其实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知道7集节目中开头的画面和音乐都是一样的。其实每集内容都不一样,但主题是一样的。通过这样的标志音乐,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该音乐就是该节目的代表的潜意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群众,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还有在《舌尖上的中国》中运用了较多的交叉时空蒙太奇。就拿第四期、第五期来说,它是分地点讲述的,从一个场景过渡到另外一个场景,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这样的例子在该片中是很常见的。在第四期中的讲述山西的到陕西绥德的黄馍馍,在同一时间可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交叉音乐蒙太奇清晰明了。
《舌尖上的中国》在对音乐的选择上想必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音乐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缺点,它无法精确表达思想观念(或信息)。尽管如此,我们应该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相信很多事情是可以慢慢变好、做好的。
不过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再怎么突出,也比不过影片所要表达的主旋律突出。《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与众不同的小故事构成了平民老百姓生活的全景。他们勤劳,淳朴,善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世界上最美好的食物,用心即是美好。 《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真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舌尖上的中国》,真正的体现出了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文艺作品的“三贴近”原则。这部纪录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它将主旋律的主题、细致的画面,与音乐恰当地结合起来。向我们充分地展示了中国灿烂丰富的饮食文化,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厚,也能引起人们对文化回归以及在外游子思乡情感的强烈共鸣。作为一个饮食类纪录片节目,算的上是成功之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