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扫墓的传统,这种传统是怎么来的呢?除了祭祖之外还有些什么呢?
清明节扫墓传统的由来:
扫墓起源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礼,墓祭的贵族活动,在古代平民百姓是没有墓的。到了秦汉时期封建等级没有那么森严后。老百姓才有坟地后来渐渐开始效仿贵族举行祭奠以缅怀祖先,称之为家祭。到汉代以后,墓祭才开始逐渐形成风俗。
按照一些传说和民俗的说法,清明时节一般在我国农历三月初,这个时节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不过于炎热也不过于寒凉,这个时节正合适对逝去的亲人进行缅怀,让逝去的亲人祖先感受恰到好处的人世温暖,让活在世间的人以寄托自身的思念。这也就是为何大家选在清明节进行扫墓祭拜的原因。
到现在,扫墓的传统在现代已经包含了许多意义,除了对祖辈、已逝亲人的缅怀,还有培养当代青年学会感恩、学会尊敬的意义。
除祭祖外,清明节还有以下传统:
折柳:清明节正值开春之际,杨柳是春天的标志给人以朝气蓬勃之感。自汉代以来,人们逐渐形成折柳赠别的习惯用以互祝平安。同时也希望离别的亲友好像折枝的柳条可以很快的生根发芽,扎根生长不受漂泊之苦。寄托对亲友的美好祝福。
拔河:该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蹴鞠:蹴鞠起源于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
踏青: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为盛行,一直相传至今。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清明节,古人多到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主要是祈求人类的繁衍。
吃青团:该习俗主要流传在江南一带的清明节。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 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 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 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 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