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当怎么衔接?
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和结构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动力,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顾,夫妻双双进城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
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按照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岁及以下的儿童。本文中的“留守儿童”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需要父母的精心照顾和细心呵护。
农民工进城务工和经商是经济发展过程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全国流动人口1.3亿,其中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人的速度增长。全国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有2000万左右,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等人口众多的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和东北民族(主要指朝鲜族)聚居的吉林、辽宁等地区。以我地区吉林市朝鲜族实验小学为例,该校学生总数为713人,其中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为314人,占学生总数的44%,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199人,占学生总数的28%,由于外出务工和经商造成父母方或双方都不在身边的学生513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2%。
我们说儿童应该和父母在一起,这种共同生活能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提供较理想的环境。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至少一方恰恰不能与这些儿童共同生活,这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知识学习、性格培养、思想品质养成、人格形成等方面带来了种种不利的影响。
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带有与“单亲子女”以及“孤儿”相似的特征。并引发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留守儿童数量多,牵扯面广,对所有孩子的家教问题都有借鉴和指导作用,所以我在这里着重分析一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从问题入手更有解决问题的意义。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表现
家长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在我市及周边外出打工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通过孩子的升学,改变家庭地位,所以部分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教子无效: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不了解孩子,对莫名其妙的孩子感到无可奈何。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和生计,自身学习的机会比较少,掌握的家教知识就十分匮乏,在教育子女方面由于知识的欠缺,就显得力不从心,感到无从下手。
用溺爱、放任,甚至简单粗暴对待孩子:家庭成员的相对欠缺,造成家庭教育的欠缺,从而形成孩子社会化过程的加快。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社会化是使个人了解规范、价值标准、语言、技能、信仰,以及其他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模式。社会化过程中包含着多种不同的影响,他们在一生中始终在起作用。
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成员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沟通减少,家庭不再是大量信息的主要来源,而社会成为儿童汲取知识和信息的平台。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就造成儿童对各种信息不予判断,良莠不分,一律接受。好的信息和知识能促进孩子的成长,但坏的信息将影响孩子的成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