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对科举制的贡献 5
唐玄宗对科举制的贡献: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唐玄宗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与科举考试重视考诗赋有密切关系。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后,为考取功名的无数学子潜心研究吟诗作赋,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的特征:
1、从文化渊源上来看,科举制度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统”政策和精英治国的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从选才方式和原则来看,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设科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公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3、就其发展轨迹和功能变迁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历史进程,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为国家选取良才的通途蜕变为人才成长的桎梏。
4、从经历时间来看,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到清末废除,期间将近1300年的历史,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也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
科举制度的意义:
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着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一)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科举制产生于隋炀帝时期,但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唐玄宗则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之一。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以往的科举制度的考试方法,主要是在文章的创作方面进行考核,唐玄宗即位后,逐渐把诗歌创作能力的考核加入到科举制度的考核中。把诗赋列为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不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二)唐玄宗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唐玄宗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开元年间,唐玄宗考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为历朝历代沿用。以往的科举出仕者,以功勋贵旧的世家子弟为主,科举选拔出的真正人才并不多,而任用中央高级官吏主持科举考试,打压了世家子弟和功勋贵旧垄断国家官职的现象,使一批有真才实学而出身低微的人脱颖而出,使得朝政充满朝气。正是由于开元初期君臣一体,上下同心,全国经济迅速繁荣,迎来了开元盛世。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代极盛时期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大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