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料的特点是什么呢?
1.文学性高。
《明史》是我比较喜欢读的一套史书,家里也买过不同版本的《明史》。整体而言,明史叙事简洁,材料翔实,文笔不错,个人认为,就文笔而言,仅次于前四史。
2.成书艰难。
《明史》之所以备受质疑,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成书过程的艰难曲折,并充满杀戮。
《明史》从顺治二年就开始修了,到清乾隆4年,才最终定稿。 毫不夸张的说,《明史》是中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方修订的史书。前后历时94年之久,是明朝编写《元史》时长的90多倍,当然,这又是另外一种极端了,也不可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对明史的编撰非常重视,进行了很多次大规模严格的增删、政审、篡改。
另外,清朝同时不但严禁民间修《明史》,否则一律杀头,同时还焚毁了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此外,对有关蒙古、满清及其先祖的各种明朝原始资料做了系统性的销毁和篡改,对诸如"皇明""甲申"等字眼的书籍,更是全部进行销禁、焚毁。
据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现存的明朝原始资料分析,明朝宫廷档案原本有3000多万份明朝史料,中国档案馆内现仅存3620余件明朝原始档案,其他都被销毁了。而且这些档案基本都是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资料。明朝早中期的原始资料几乎都没了,这也让如今的学者对明史的可靠性失去了强有力的第一手反驳证据。
有朋友经常问我清朝修了《明史》,为啥又要系统销毁明朝原始史料,个人以为,这个只能说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害怕被人看到自己篡改的部分
对此,著名明清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就曾专门指出《明史》有5个缺失的地方:
一是缺失对清廷不利的史实,都删光了。
二是对明初历史记载不够详实,特别是对明朝驱逐蒙古于漠北、东北女真臣服明朝的历史,语焉不详。
三是出于清廷的需要,《明史》对建文帝的事情非常忌讳。
四是对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大肆抹黑嫁祸。
五是对东林党人多加以美化。
3.明朝历史黑料本身就多。
明朝大臣对明朝皇帝本身黑得也够多,这也导致清朝修史的时候直接予以了借鉴。
大家都知道,明朝中后期,言官以骂皇帝为荣,以骂皇帝为时尚,以此可以博取虚名,赢得声望,有的甚至不惜公然抹黑,典型就有海瑞骂嘉靖皇帝的万言书,直接把嘉靖皇帝气的吐血,不久就不治身亡。最后海瑞自己也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听到嘉靖死了,自己也吐血不止,痛哭流涕。
有鉴于此,清朝格外注重对言论的控制,甚至不惜大兴文字狱,历代莫不能比,当然,这只是大兴的文字狱之一了。
4.如何看待《明史》真实性问题?
个人以为,《明史》大部分内容还是可信的,有一些不合逻辑的抹黑的存在,当然那些所谓抹黑材料大部分应该是存在的。大家都知道,古代史书有为尊者讳之说,但如果要毁掉一个人的形象,也不定要编虚假材料,就把这个人好的方面说一点,再把他一辈子的黑点如实记录下来,并略加以放大,就足够遗臭万年了。
很多网友很关心《明史》记载的明朝皇帝是不是真的,个人以为大部分内容还是可信的,但小篇幅的编造容易造成很大的误导。 比如,《明史》称郑成功将鲁王朱以海沉入海中杀死,根据最新考古资料及相关墓志铭记载,事实上郑成功去世是先于鲁王朱以海的。鲁王朱以海死后,其世子朱弘桓渡台湾,得到郑经的庇护,直至明郑覆亡。
其次,清朝以前修史都为尊者讳,到清朝修史大部分不为尊者讳,跟前代皇帝相比,皇帝个人形象差距自然也就出来了。
另外,在记录明朝皇帝历史事实的同时,如实记录下明朝皇帝一辈子做过的臭事,也够让他们遗臭万年了。哪个人敢保证自己一辈子没做过几件臭事呢?在写一个人的墓志铭的时候,在记录他一辈子做过哪几件事的同时,再如实记录你这个人一辈子犯过几次浑,后人在千百字的文章里,就知道这个人生前是如何荒唐了。
5.明朝皇帝到底如何?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很多人对明朝皇帝在《明史》中的形象不免要打一个❓,大家需要辩证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万斯同修的《明史》,史实性相对是最可靠的
首先,明朝皇帝肯定不是个个昏庸暴虐,否则明朝也不可能延续200多年了。需要指出的是《明史》对于明朝的皇帝也并非全部贬低抹黑,对于某些皇帝的描写还是比较客观的,不过正是这种真真假假,以及曲笔写法,使得后世读者很难分辨其中的真伪。
那么《明史》到底哪些是可信,哪些又是不可信的呢?个人以为总体趋势是“两头黑的多,中间挑着黑”,也就是说明朝前期的皇帝洪武、建文、永乐和后期的万历、天启、崇祯黑料相对会比较多,中间则有正德、英宗、嘉靖几个皇帝黑得比较惨,其他的倒还好。
最后,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会写文章的都知道,抹黑也是需要技巧的,那种明面文字抹黑属于低级黑,历代编修史书的可都不是一般人,几乎个个都是文章高手,他们往往通过一点点的文字稍微改动,甚至标点符号的变动,就能让你对这位皇帝的印象大为改观。 何况是经过四代人94年层层严格把关,反复打磨的《明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