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目前,国际形势的变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军事技术发展的方式,中国也有能力通过引进和联合研制来获得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现代化战斗机所需的核心技术是靠钱买不来的。中国只有投入力量发展、完善自己的航空技术,才能够真正获得符合国防安全和整体战略需要的先进战斗机,真正的核心技术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突破才能够获得。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美国在发展F一22过程中对未来战场环境的分析确实非常完善。美国领先的航空技术基础和空军部队丰富的实战经验是F一22的基础。该机在隐身、高机动、高可靠性和超音速巡航等方面的性能是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目前看来,任何国家想要发展真正能够和F一22对抗的第四代战斗机,必须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技术开发。无论中国、俄罗斯计划中的第四代战斗机采用什么样的气动布局和结构设计,很多由F一22确立的基础标准几乎无法在根本上得到改变。
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在近20年里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在气动、材料、结构、动力和航空电子设备上已经达到了与国外第三代战斗机相当的标准;长期的型号发展和技术攻关已经为中国航空工业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储备,为发展第四代战斗机所进行的预研和开发试验工作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中国航空工业依靠现有技术储备和前期论证工作的收获,已经有能力在气动、结构、材料和特设等方面的大部分项目上保证需要,其他暂时无法应用的技术也都有取得突破的前景。
通过对F一22主要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的分析,可以看出:第四代战斗机相对第三代战斗机的性能优势是明显且全面的,企图用后者对抗前者将非常困难而危险。事实证明,只有第四代战斗机才能够真正对抗第四代战斗机,因此中国航空工业必须尽快完成由三代向四代的跨越。第四代战斗机所需要的各方面性能指标是互相联系的,很难在保证基本战斗力的前提下放弃部分指标要求。四代战斗机的超音速巡航、隐身技术、机动性和敏捷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之间不能被割裂看待,虽然国内在整体航空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不可能使这几个方面都达到最优化标准,但是确实可以通过优先排序以获得最符合要求的产品。
第四代战斗机的隐身能力是构成整体战斗力的最重要指标,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在系统对抗中所具备的整体战斗力。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新型战斗机时可以忽视隐身的价值和作用,不具备隐身能力就等于是在向对手发出攻击的邀请。即使能够依靠地面长波雷达或者其他探测手段发现空中隐身目标,但是因为目前反隐身手段大都不能满足空战中对目标进行精度定位的要求,而且长波探测雷达的大规格天线也难以采用空中平台方式机动部署。所以常规战斗机在利用长波/被动探测手段对抗隐身战斗机时会受到很多限制,只能在地面探测装置的有效作用范围内进行被动防御,而且大型探测装置还可能要承受隐身战斗机的不对称打击威胁。
隐身战斗机之间的空战虽然还是要融合到各自的C3I系统之中,通过整个系统之间的对抗来形成整体上的综合战斗力。但是单纯从空战的角度来看,可以说隐身战斗机之间的空战突然性和残酷性要更强,攻击和防御之间的转换速度也要比第三代战斗机快得多。对空探测雷达装置无
论在未来怎样发展,也不可能改变以飞机反射面积作为探测指标的条件,具备低信号特征的隐身战斗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比常规战斗机占据优势。只要不打算采用地面防空武器对突防战斗机进行完全被动的防御,那么无论采用什么手段探测目标,最后交手时都需要由战斗机来对抗战斗机。所以,战斗机在对抗隐身目标时只有具备同样的隐身能力才能够获得力量均衡。
国外近20年来所开发的新型战斗机在隐身技术上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在保证气动和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雷达反射面积的准隐身设计,另外一种是利用多技术综合来获得高标准的全面隐身性能。准隐身标准的代表型号为F/A一18E/F和EF2000这类三代半战斗机,它们通过在常规设计上进行局部修形和采用吸波手段,将正面雷达反射面积降低到1平方米左右。全面隐身设计的代表型号为F一22和F一35系列战斗机,其中,F一22更是代表了战斗机全面隐身设计技术的最高标准。准隐身战斗机在设计上只达到部分方向上的局部隐身效果,这样的隐身措施有利于地面背景干扰下的突防作战,与常规第三代战斗机的空战中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战术优势,但是与具备全隐身性能的第四代战斗机进行空战仍然十分被动。
国外同时期发展的战斗机在设计上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相似之处,“阵风”、EF2000、JAS39和J一10在外形上的类似之处,就是不同国家航空技术发展在不同设计要求上日渐趋同的典型表现。中国开发第四代战斗机也会参考国外类似机型的相关技术,技术指标和作战性能方面的共同要求很容易在不同飞机上体现出类似的设计特征。F一22和F一35作为国外第四代战斗机发展的成功代表,必然是中国第四代战斗机在战场上的假想对手和设计上的参考目标。中国自己开发的第四代战斗机也许在外形、结构上与F一22/35存在较大差别,但是在具体设计标准和技术手段上应该有很多相似之处。在高技术装备发展过程中“借力而行”是迅速提高装备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美国空军对F一22隐身技术方面提出的大部分要求对于中国空军同样适用。即使国内发展的第四代战斗机无法很快实现与F一22类似的全面隐身设计,也要尽可能使其在迎头方向具备较好的低信号特征。
军事技术的发展始终是一个在对抗中螺旋上升的过程,新技术在装备上应用必然会促进对抗手段的完善。例如,隐身战斗机的出现促使军事大国都投入很大力量来发展反隐身手段,而隐身技术也同样随着对抗方式的发展进行着调整与改善。通过现有技术发展情况来比较隐身和反隐身的对抗,可以感受到隐身技术在现在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仍然占据优势地位。要对抗隐身战斗机的威胁,必须首先解决如何发现目标这个基本前提。理论上具备搜索隐身空中目标能力的探测设备有超宽带雷达、多基地雷达、被动探测雷达、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大型红外探测系统等。这些方法虽然较多利用了目前隐身设计上的弱点,但是都存在有各自不同的缺陷和不足,比如探测系统的技术复杂(超宽带雷达、多基地雷达)、受气候因素影响大(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大型红外探测系统)、使用条件受限制(被动探测雷达)和跟踪精度与低空探测能力不足(米波雷达)等等。对抗隐身目标时,单纯依靠其中一种技术都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必须利用多种探测手段构成大范围、高密度综合探测网络。而且,反隐身手段和发展隐身战斗机也是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替代的。
中国目前的战斗机装备条件正处在第三代大规模装备阶段,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现役第三代战斗机性能较为先进,J一10和苏一27系列在气动和结构设计上仍然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经过现代化改进的J—10和苏一27在整体上应该能够具备与国外三代半战斗机抗衡的能力,但是要在战场上对抗F-22则会出现较大的困难和损失。中国第四代战斗机的目标如果是与F一22这类型战斗机对抗,那么只有具备与对手同样的全面隐身设计,才能够真正站到同样的起跑线上。
中国自行发展第四代战斗机在整体上存在较多困难,其中动力装置始终是限制性能提升的关键问题。装备第四代战斗机的高性能发动机必须同时具备高推重比和高可靠性推力矢量这两个条件,其中高推重比可以保证飞机有满足需要的飞行性能和足够的发展潜力(适应改进中可能的增重),高可靠性推力矢量则是将高机动性、过失速机动和超音速巡航综合到一起的关键。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在机械一液压调整的推力矢量喷管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这些国家开发的四代和三代半战斗机上已经大规模采用(试验)该技术,并且已经开始大力投入到气动调整矢量喷管的开发工作之中。国内在技术上已经具备设计和生产机械一液压调整推力矢量技术的能力,而且在二元和轴对称推力矢量喷管的技术上都已经达到工程应用的标准。目前没有在现有战斗机上改装推力矢量喷管的主要原因是改进的效果不明显。
冷战结束后的军费缩减,使国外战斗机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渗入了成本因素。对于成本的考虑不可避免的要对飞机性指标造成限制,成本控制与战斗机战斗力之间始终存在明显的矛盾,单纯强调成本的战斗机无法真正按照作战要求来设计,无论在哪一方面因为成本问题导致的妥协最后都会对整体性造成影响。目前有很多关于第四代战斗机的文章都比较重视F一35的发展思想,认为在第四代战斗机的发展中可以将性能与成本控制综合起来求得平衡。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当然不可能完全按照F一22那种不惜代价、追求性能的思路发展,但是按照F一35的发展思路同样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美国发展F一35项目中将成本控制放到了重要位置,也确实是发展第四代战斗机中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成功之作。不过,F一35并不是真正符合第四代战斗机标准的先进战斗机。美国军队赋予该机的任务不是用来争夺空战优势,而是在F一22通过空战取得制空权和在对方防空系统中打开通道之后,再利用其隐身性能对重要目标自行精确打击。F一35最初所确定的JSF名称含义清楚说明了其并不以对空为主,而是一种能够部分执行制空作战任务的低成本多用途战斗机。
借鉴国外第四代战斗机的发展和设计思想确实有利于推进国内的发展,但是必须同时清楚理解国外类似飞机设计的具体情况。美国开发F一35的前提是已经拥有F一22这个成熟型号,前者获得低成本的很多因素都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础条件之上。如果没有F一22在设计、技术和生产方面打下的基础,F一35的研制和生产成本将会明显超过现在的实际情况。美国空军真正的新一代战斗机始终是全面发展的F一22,而F一35在高强度对抗中只能作为前者的补充力量来使用。通过美国空军千方百计企图增加F一22产量和在F一35生产上的犹豫态度可以发现,在其眼中,F一35的地位和作用上远不如F一22重要。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必须能与最强的对手抗衡,它起到的是战斗力核心作用,其战斗力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比成本更加重要。100架能够对抗F一22的战斗机,要比300甚至400架能够对抗F一35的战斗机更有意义。
中国发展第四代战斗机的最主要目标并不是单纯获得比J一10或者苏一27更好的战斗机,而是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战斗中能够与对手的第四代战斗机正面抗衡。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先进电子设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应用范围日趋扩大,人的作用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要获得先进装备的支持才能够得以发挥。一旦装备技术出现大的差距,就非常容易在战场上出现极其不平衡的单向杀伤。中国空军曾经提出的“以劣胜优”和“发挥人的作用”等观点与当初的“歼六打遍天下”一样,更多体现出装备技术落后的无奈,而不是有效的作战方式。中国目前的航空技术水平确实与美国存在明显差距,因为航空技术差距在很多方面也代表着整体工业、科研和经济方面的差距。因此,中国与美国在先进战斗机技术上的差距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难得到有效缩短。正是因为清楚认识到了差距,才能够真正成为弥补差距进行努力的动力;只有首先承认差距,才能够有真正清醒的头脑来追赶和跨越到更先进的水平。
F一22作为第四代战斗机体现出美国空军追求不对称打击的思想,中国发展自己的第四代战斗机是为了缩小装备技术上的差距。将国内外新一代战斗机的技术水平拉到同样的起跑线上、摆脱被动的单向损失,才能够增加外部威胁对中国采用军事行动的成本,迫使潜在对手因为难以承受的巨大代价来避免战争爆发。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发展需要在成本和投资方面进行考虑,但是这些因素绝对不应影响到战斗力。国防安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比经济因素更加重要,中国发展第四代战斗机首先应确立的根本观点应该是“以优胜优”!中国航空人为本国军人提供最好的装备,是对军队负责、对国家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中国空军只有首先保证基本的战斗力要求才能够谈得上装备的成本效益,中国航空工业只有先攻克高端战斗机的关口也才有条件谈成本控制。
不同设计单位之间在项目上进行的竞争,也是促进航空技术发展的有效手段。中国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制,必然会在中国一航各主机设计所之间进行竞争。但是国力和经济、技术实力决定了国内不会采用类似YF一22和YF一23那样的生死战,在竞争的大前提下仍然会存在各单位的协作和互补。应该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竞争,避免在竞争单位之间出现互相压制,破坏项目发展的恶性竞争。国内多个科研单位具备第四代战斗机研制能力是竞争的基础,主管单位需要协调好多家单位之间的竞争和协作关系,既能够通过不同单位在不同方案设计上进行的竞争提高整体设计水平,从而促使其发展完善高性能的产品;又必须通过良好的协调避免出现低水平重复劳动。避免内部消耗,一方面需要上级决策机关在公平的前提下处理竞争中出现的问题,另外也需要参研的主机厂、所和相关单位要有大局观念,在适当情况下要敢于放弃小团体利益以获得整个项目的收益。
第四代战斗机是一个牵涉到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高投入项目,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因为技术因素造成项目超支。国内现有经济条件已经能够支持大规模投入的航空型号发展,即使在第四代战斗机上投入300—400亿人民币也不会对经济造成大的影响。投入到四代机上的投资不但能够使军队获得先进装备,而且能够带动材料、结构、气动和电子等方面的进步,对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投入庞大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开发第四代战斗机确实存在难度,但是只要国内相关单位能够真正集中力量以避免内部消耗造成浪费,并且有足够的心理和资金保障来应对可能出现的超支和其他变化,那么这对于中国无疑“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航空工业是一个高投入才能够高产出的、科研与生产高度综合的高技术工业,只要投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就可以创造出远超过其本身价值的财富。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投入的资金只有在取得成果的前提下才能够获得足够大的收益,如果因为前期准备不足导致整个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半途而废,那么实际的投资收益比例也就无法令人满意。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都需要第四代战斗机,为了能够真正让这些投资在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中获得满意的收益,第四代先进战斗机的发展工作只要开始就绝对不能够中断。
现代化空中作战力量的系统化和综合化对抗手段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作战方式,第四代战斗机也不再是作为单纯的作战武器来使用,而是整个三军协同作战体系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中国开发第四代战斗机同样要考虑到与整个作战体系的配合,现代空战中已经不可能出现能够改变整个战争发展过程的“神奇武器”。中国第四代战斗机必须在作战预警、电子对抗和情报等空地C。ISR作战系统中配合使用,将航空作战力量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整体,才能够体现出其真正的战斗力。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美国在发展F一22过程中对未来战场环境的分析确实非常完善。美国领先的航空技术基础和空军部队丰富的实战经验是F一22的基础。该机在隐身、高机动、高可靠性和超音速巡航等方面的性能是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目前看来,任何国家想要发展真正能够和F一22对抗的第四代战斗机,必须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技术开发。无论中国、俄罗斯计划中的第四代战斗机采用什么样的气动布局和结构设计,很多由F一22确立的基础标准几乎无法在根本上得到改变。
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在近20年里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在气动、材料、结构、动力和航空电子设备上已经达到了与国外第三代战斗机相当的标准;长期的型号发展和技术攻关已经为中国航空工业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储备,为发展第四代战斗机所进行的预研和开发试验工作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中国航空工业依靠现有技术储备和前期论证工作的收获,已经有能力在气动、结构、材料和特设等方面的大部分项目上保证需要,其他暂时无法应用的技术也都有取得突破的前景。
通过对F一22主要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的分析,可以看出:第四代战斗机相对第三代战斗机的性能优势是明显且全面的,企图用后者对抗前者将非常困难而危险。事实证明,只有第四代战斗机才能够真正对抗第四代战斗机,因此中国航空工业必须尽快完成由三代向四代的跨越。第四代战斗机所需要的各方面性能指标是互相联系的,很难在保证基本战斗力的前提下放弃部分指标要求。四代战斗机的超音速巡航、隐身技术、机动性和敏捷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之间不能被割裂看待,虽然国内在整体航空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不可能使这几个方面都达到最优化标准,但是确实可以通过优先排序以获得最符合要求的产品。
第四代战斗机的隐身能力是构成整体战斗力的最重要指标,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在系统对抗中所具备的整体战斗力。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新型战斗机时可以忽视隐身的价值和作用,不具备隐身能力就等于是在向对手发出攻击的邀请。即使能够依靠地面长波雷达或者其他探测手段发现空中隐身目标,但是因为目前反隐身手段大都不能满足空战中对目标进行精度定位的要求,而且长波探测雷达的大规格天线也难以采用空中平台方式机动部署。所以常规战斗机在利用长波/被动探测手段对抗隐身战斗机时会受到很多限制,只能在地面探测装置的有效作用范围内进行被动防御,而且大型探测装置还可能要承受隐身战斗机的不对称打击威胁。
隐身战斗机之间的空战虽然还是要融合到各自的C3I系统之中,通过整个系统之间的对抗来形成整体上的综合战斗力。但是单纯从空战的角度来看,可以说隐身战斗机之间的空战突然性和残酷性要更强,攻击和防御之间的转换速度也要比第三代战斗机快得多。对空探测雷达装置无
论在未来怎样发展,也不可能改变以飞机反射面积作为探测指标的条件,具备低信号特征的隐身战斗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比常规战斗机占据优势。只要不打算采用地面防空武器对突防战斗机进行完全被动的防御,那么无论采用什么手段探测目标,最后交手时都需要由战斗机来对抗战斗机。所以,战斗机在对抗隐身目标时只有具备同样的隐身能力才能够获得力量均衡。
国外近20年来所开发的新型战斗机在隐身技术上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在保证气动和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雷达反射面积的准隐身设计,另外一种是利用多技术综合来获得高标准的全面隐身性能。准隐身标准的代表型号为F/A一18E/F和EF2000这类三代半战斗机,它们通过在常规设计上进行局部修形和采用吸波手段,将正面雷达反射面积降低到1平方米左右。全面隐身设计的代表型号为F一22和F一35系列战斗机,其中,F一22更是代表了战斗机全面隐身设计技术的最高标准。准隐身战斗机在设计上只达到部分方向上的局部隐身效果,这样的隐身措施有利于地面背景干扰下的突防作战,与常规第三代战斗机的空战中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战术优势,但是与具备全隐身性能的第四代战斗机进行空战仍然十分被动。
国外同时期发展的战斗机在设计上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相似之处,“阵风”、EF2000、JAS39和J一10在外形上的类似之处,就是不同国家航空技术发展在不同设计要求上日渐趋同的典型表现。中国开发第四代战斗机也会参考国外类似机型的相关技术,技术指标和作战性能方面的共同要求很容易在不同飞机上体现出类似的设计特征。F一22和F一35作为国外第四代战斗机发展的成功代表,必然是中国第四代战斗机在战场上的假想对手和设计上的参考目标。中国自己开发的第四代战斗机也许在外形、结构上与F一22/35存在较大差别,但是在具体设计标准和技术手段上应该有很多相似之处。在高技术装备发展过程中“借力而行”是迅速提高装备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美国空军对F一22隐身技术方面提出的大部分要求对于中国空军同样适用。即使国内发展的第四代战斗机无法很快实现与F一22类似的全面隐身设计,也要尽可能使其在迎头方向具备较好的低信号特征。
军事技术的发展始终是一个在对抗中螺旋上升的过程,新技术在装备上应用必然会促进对抗手段的完善。例如,隐身战斗机的出现促使军事大国都投入很大力量来发展反隐身手段,而隐身技术也同样随着对抗方式的发展进行着调整与改善。通过现有技术发展情况来比较隐身和反隐身的对抗,可以感受到隐身技术在现在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仍然占据优势地位。要对抗隐身战斗机的威胁,必须首先解决如何发现目标这个基本前提。理论上具备搜索隐身空中目标能力的探测设备有超宽带雷达、多基地雷达、被动探测雷达、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大型红外探测系统等。这些方法虽然较多利用了目前隐身设计上的弱点,但是都存在有各自不同的缺陷和不足,比如探测系统的技术复杂(超宽带雷达、多基地雷达)、受气候因素影响大(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大型红外探测系统)、使用条件受限制(被动探测雷达)和跟踪精度与低空探测能力不足(米波雷达)等等。对抗隐身目标时,单纯依靠其中一种技术都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必须利用多种探测手段构成大范围、高密度综合探测网络。而且,反隐身手段和发展隐身战斗机也是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替代的。
中国目前的战斗机装备条件正处在第三代大规模装备阶段,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现役第三代战斗机性能较为先进,J一10和苏一27系列在气动和结构设计上仍然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经过现代化改进的J—10和苏一27在整体上应该能够具备与国外三代半战斗机抗衡的能力,但是要在战场上对抗F-22则会出现较大的困难和损失。中国第四代战斗机的目标如果是与F一22这类型战斗机对抗,那么只有具备与对手同样的全面隐身设计,才能够真正站到同样的起跑线上。
中国自行发展第四代战斗机在整体上存在较多困难,其中动力装置始终是限制性能提升的关键问题。装备第四代战斗机的高性能发动机必须同时具备高推重比和高可靠性推力矢量这两个条件,其中高推重比可以保证飞机有满足需要的飞行性能和足够的发展潜力(适应改进中可能的增重),高可靠性推力矢量则是将高机动性、过失速机动和超音速巡航综合到一起的关键。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在机械一液压调整的推力矢量喷管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这些国家开发的四代和三代半战斗机上已经大规模采用(试验)该技术,并且已经开始大力投入到气动调整矢量喷管的开发工作之中。国内在技术上已经具备设计和生产机械一液压调整推力矢量技术的能力,而且在二元和轴对称推力矢量喷管的技术上都已经达到工程应用的标准。目前没有在现有战斗机上改装推力矢量喷管的主要原因是改进的效果不明显。
冷战结束后的军费缩减,使国外战斗机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渗入了成本因素。对于成本的考虑不可避免的要对飞机性指标造成限制,成本控制与战斗机战斗力之间始终存在明显的矛盾,单纯强调成本的战斗机无法真正按照作战要求来设计,无论在哪一方面因为成本问题导致的妥协最后都会对整体性造成影响。目前有很多关于第四代战斗机的文章都比较重视F一35的发展思想,认为在第四代战斗机的发展中可以将性能与成本控制综合起来求得平衡。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当然不可能完全按照F一22那种不惜代价、追求性能的思路发展,但是按照F一35的发展思路同样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美国发展F一35项目中将成本控制放到了重要位置,也确实是发展第四代战斗机中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成功之作。不过,F一35并不是真正符合第四代战斗机标准的先进战斗机。美国军队赋予该机的任务不是用来争夺空战优势,而是在F一22通过空战取得制空权和在对方防空系统中打开通道之后,再利用其隐身性能对重要目标自行精确打击。F一35最初所确定的JSF名称含义清楚说明了其并不以对空为主,而是一种能够部分执行制空作战任务的低成本多用途战斗机。
借鉴国外第四代战斗机的发展和设计思想确实有利于推进国内的发展,但是必须同时清楚理解国外类似飞机设计的具体情况。美国开发F一35的前提是已经拥有F一22这个成熟型号,前者获得低成本的很多因素都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础条件之上。如果没有F一22在设计、技术和生产方面打下的基础,F一35的研制和生产成本将会明显超过现在的实际情况。美国空军真正的新一代战斗机始终是全面发展的F一22,而F一35在高强度对抗中只能作为前者的补充力量来使用。通过美国空军千方百计企图增加F一22产量和在F一35生产上的犹豫态度可以发现,在其眼中,F一35的地位和作用上远不如F一22重要。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必须能与最强的对手抗衡,它起到的是战斗力核心作用,其战斗力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比成本更加重要。100架能够对抗F一22的战斗机,要比300甚至400架能够对抗F一35的战斗机更有意义。
中国发展第四代战斗机的最主要目标并不是单纯获得比J一10或者苏一27更好的战斗机,而是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战斗中能够与对手的第四代战斗机正面抗衡。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先进电子设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应用范围日趋扩大,人的作用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要获得先进装备的支持才能够得以发挥。一旦装备技术出现大的差距,就非常容易在战场上出现极其不平衡的单向杀伤。中国空军曾经提出的“以劣胜优”和“发挥人的作用”等观点与当初的“歼六打遍天下”一样,更多体现出装备技术落后的无奈,而不是有效的作战方式。中国目前的航空技术水平确实与美国存在明显差距,因为航空技术差距在很多方面也代表着整体工业、科研和经济方面的差距。因此,中国与美国在先进战斗机技术上的差距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难得到有效缩短。正是因为清楚认识到了差距,才能够真正成为弥补差距进行努力的动力;只有首先承认差距,才能够有真正清醒的头脑来追赶和跨越到更先进的水平。
F一22作为第四代战斗机体现出美国空军追求不对称打击的思想,中国发展自己的第四代战斗机是为了缩小装备技术上的差距。将国内外新一代战斗机的技术水平拉到同样的起跑线上、摆脱被动的单向损失,才能够增加外部威胁对中国采用军事行动的成本,迫使潜在对手因为难以承受的巨大代价来避免战争爆发。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发展需要在成本和投资方面进行考虑,但是这些因素绝对不应影响到战斗力。国防安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比经济因素更加重要,中国发展第四代战斗机首先应确立的根本观点应该是“以优胜优”!中国航空人为本国军人提供最好的装备,是对军队负责、对国家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中国空军只有首先保证基本的战斗力要求才能够谈得上装备的成本效益,中国航空工业只有先攻克高端战斗机的关口也才有条件谈成本控制。
不同设计单位之间在项目上进行的竞争,也是促进航空技术发展的有效手段。中国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制,必然会在中国一航各主机设计所之间进行竞争。但是国力和经济、技术实力决定了国内不会采用类似YF一22和YF一23那样的生死战,在竞争的大前提下仍然会存在各单位的协作和互补。应该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竞争,避免在竞争单位之间出现互相压制,破坏项目发展的恶性竞争。国内多个科研单位具备第四代战斗机研制能力是竞争的基础,主管单位需要协调好多家单位之间的竞争和协作关系,既能够通过不同单位在不同方案设计上进行的竞争提高整体设计水平,从而促使其发展完善高性能的产品;又必须通过良好的协调避免出现低水平重复劳动。避免内部消耗,一方面需要上级决策机关在公平的前提下处理竞争中出现的问题,另外也需要参研的主机厂、所和相关单位要有大局观念,在适当情况下要敢于放弃小团体利益以获得整个项目的收益。
第四代战斗机是一个牵涉到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高投入项目,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因为技术因素造成项目超支。国内现有经济条件已经能够支持大规模投入的航空型号发展,即使在第四代战斗机上投入300—400亿人民币也不会对经济造成大的影响。投入到四代机上的投资不但能够使军队获得先进装备,而且能够带动材料、结构、气动和电子等方面的进步,对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投入庞大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开发第四代战斗机确实存在难度,但是只要国内相关单位能够真正集中力量以避免内部消耗造成浪费,并且有足够的心理和资金保障来应对可能出现的超支和其他变化,那么这对于中国无疑“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航空工业是一个高投入才能够高产出的、科研与生产高度综合的高技术工业,只要投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就可以创造出远超过其本身价值的财富。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投入的资金只有在取得成果的前提下才能够获得足够大的收益,如果因为前期准备不足导致整个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半途而废,那么实际的投资收益比例也就无法令人满意。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都需要第四代战斗机,为了能够真正让这些投资在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中获得满意的收益,第四代先进战斗机的发展工作只要开始就绝对不能够中断。
现代化空中作战力量的系统化和综合化对抗手段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作战方式,第四代战斗机也不再是作为单纯的作战武器来使用,而是整个三军协同作战体系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中国开发第四代战斗机同样要考虑到与整个作战体系的配合,现代空战中已经不可能出现能够改变整个战争发展过程的“神奇武器”。中国第四代战斗机必须在作战预警、电子对抗和情报等空地C。ISR作战系统中配合使用,将航空作战力量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整体,才能够体现出其真正的战斗力。
展开全部
中国目前有战斗机:
1.歼10A 约六十架
2.歼8II 约百余架
3.歼8I 约几十架
4.歼7SF 约几十架
5.歼7M 约百余架
6.歼7I 上两百架
7.歼6I 上一千架
8.歼5I 约几十架,逐渐退役
9.飞豹 FBC-1 约一百架
10.枭龙 JF-17/FC-1 约几十架
11.苏27SK 约两百架
12.苏30MKI 约几十架
最好的是歼10,其次是苏30MK。
J-10
“歼十飞机工程“是几代中国航天人几十年甘于寂寞,勇于创新的结果,是中国在没有模拟外国型号的情况下,由中国工程师和设计师独立研制的首架高新技术飞机。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多功能歼击机,歼-10战斗机已达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术技术要求,突破了与先进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代表的一系列航空关键技术。2007年,两架歼-10战斗机在与4架俄制苏-27战斗机的对抗演习中以10:1的大比分完胜,精确对地攻击能力不容小觑。歼-10机动性高于大多美机和俄制苏-27,综合性能已达美军主力战机水平。可以说,歼-10的出现是“历史性的跃进”歼-10是一种可以和美国的F-16、俄罗斯的米格-29在市场上一较高下的战斗机,一架歼-10约要2500万到4000万美金,比其他两种都便宜,因此在价格上具有很大的竞争力,巴基斯坦和伊朗都对歼-10产生浓厚的兴趣,它将成为中国的军售王牌。但是,歼-10的进气道强度明显不足,同时武器系统依然过时,装配俄罗斯制发动机。它的数据如下:
机长:14.57米。
宽:8.78米。
速度:2马赫。
活动半径:2500公里。
作战半径1100公里。
升限18000米。
外挂点:约11个。
载弹量:7000公斤。
1.歼10A 约六十架
2.歼8II 约百余架
3.歼8I 约几十架
4.歼7SF 约几十架
5.歼7M 约百余架
6.歼7I 上两百架
7.歼6I 上一千架
8.歼5I 约几十架,逐渐退役
9.飞豹 FBC-1 约一百架
10.枭龙 JF-17/FC-1 约几十架
11.苏27SK 约两百架
12.苏30MKI 约几十架
最好的是歼10,其次是苏30MK。
J-10
“歼十飞机工程“是几代中国航天人几十年甘于寂寞,勇于创新的结果,是中国在没有模拟外国型号的情况下,由中国工程师和设计师独立研制的首架高新技术飞机。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多功能歼击机,歼-10战斗机已达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术技术要求,突破了与先进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代表的一系列航空关键技术。2007年,两架歼-10战斗机在与4架俄制苏-27战斗机的对抗演习中以10:1的大比分完胜,精确对地攻击能力不容小觑。歼-10机动性高于大多美机和俄制苏-27,综合性能已达美军主力战机水平。可以说,歼-10的出现是“历史性的跃进”歼-10是一种可以和美国的F-16、俄罗斯的米格-29在市场上一较高下的战斗机,一架歼-10约要2500万到4000万美金,比其他两种都便宜,因此在价格上具有很大的竞争力,巴基斯坦和伊朗都对歼-10产生浓厚的兴趣,它将成为中国的军售王牌。但是,歼-10的进气道强度明显不足,同时武器系统依然过时,装配俄罗斯制发动机。它的数据如下:
机长:14.57米。
宽:8.78米。
速度:2马赫。
活动半径:2500公里。
作战半径1100公里。
升限18000米。
外挂点:约11个。
载弹量:7000公斤。
参考资料: 战斗机大全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歼5、6、8、10,枭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J7 J8 J82 J10 J11 J11B Su30 FBC-1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