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白 鹭 是一首精巧的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比 喻。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分则嫌白,黛之一分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象不是很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澈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末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白鹭是一种常见的鸟,常见到其美被人忽略。然而白鹭在作家的眼里,是一首精巧的诗。这是作家独到的比喻,是作家独特的感受和美的发现。“精巧的诗”是作家对白鹭特点的集中概括,也是此文的文眼。
“精巧的诗”固然很美,但这种点示是抽象的。究竟美在何处,韵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于是,作家对白鹭形象的描绘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就像作者心中的白鹭,一下子飞落到了读者的眼前,并激起无穷的想象。
作家对白鹭的描绘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从而使白鹭的形象是由外到内的丰满且意蕴深长。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表现了白鹭的外形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究竟适宜到何种程度呢?那是恰到好处,用作家的话说就是“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排比式的短语,整齐匀称加之与白鹤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白鹭外形的精巧。这种精巧的独特性在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是一种自然的适宜,这种自然的适宜像是经过了科学的精算,达到了一种绝对的和谐之美,这是作家发自心灵的惊叹。
作家对白鹭的揭示慢慢由肌肤向骨子里渗透。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作家将白鹭与清水田结合,富有色彩,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白鹭点亮了清水田,并与水田互为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图。作家用一比喻句,淡淡一笔而意蕴无穷,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作家捕捉到白鹭“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的嗜好”揭示它的悠然;作家还精妙地发现低飞的白鹭,让乡居的生活多了一份具体形象且富有生命的澄清。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这样一波三折的表述实在精妙,让人突然一惊,更让人一喜,原来白鹭是那样的含蓄秀美。
写着写着,作家发现白鹭的美是韵在骨子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白鹭的美是无法一一具体的,更是无法一一穷尽的。不由感慨“白鹭实在是一首精巧的诗。”并以此结尾,呼应开头,增添了白鹭的无穷意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与开头同样抽象的结尾,使文章有了张力。
全文语言精练、有种清新淡雅之美,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作家对白鹭的喜爱与惊叹之情,隐潜在字里行间,这样的感情流露才是自然的、真挚的。
文与白鹭一样,实在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白鹭美在精巧、美在诗意的特点。以诗作喻,首尾呼应,充分体现白鹭美的本质。作者以诗人独特的感受,从白鹭身上捕捉到一种形象美、意境美,乃至理趣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