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不止是一道墙或一条线,它是个庞大、复杂的巨系统,是一条集军事防御和民族交融于一体的秩序带。
长城从辽东到甘肃分布的九个军镇——“九边重镇”防御体系。每个军镇都自成一体,涵盖镇、路、卫、所、堡等诸多层次体系,在长城地带形成幅员辽阔、纵横如织的恢弘巨制。除了军事聚落的屯兵系统,还有烽传信息系统、驿传交通系统、军需屯田系统、互市贸易系统等诸多子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巨系统和秩序带。秩序带的概念涉及方方面面,军事、政治、经济、贸易、民族和文化都包含在其中。
长城无疑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但除了军事、政治的因素,由于长城内外农、牧生业不同,生产生活所需各异,自古以来就在长城沿线开设大量的关隘、市口,以及辅助交通的“暗门”,通过朝贡、边贸互通有无,各得其所。历史上,汉唐之际,丝路商旅穿梭往来,明代以来,长城内外互市贸易不绝,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也未因长城阻隔而中止。长城内外的互市贸易在文献中多有记述,明永乐至万历年间,辽东镇开设8处马市和木市;隆庆和万历年间,宣大山西三镇开设了12处马市或市场。通过现场调研,我们还找到了一些市口的遗迹。这些市口定期开放,让长城内外民族互通有无。
至少从秦汉开始,在长城地带耕戍结合的屯田实边移民既已出现,一直延续到明清。朝廷征发戍卒、田卒至长城地带屯耕,且耕且戍,以耕养战。明代长城地带从洪武初年开始在漠南屯田牧马,随后九边各镇相继设置军屯屯耕戍守,终明一代沿袭不断。
从春秋战国到明朝两千余年,长城历尽战火,向往和平,像一部战争与和平、对抗与交融的史诗,传诵着长城调控内外纷争、规范边塞秩序、祈望民族和谐的丰功伟绩。历朝历代,汉长城、金界壕、明长城,莫不如是。可以归纳为“拒止冲突、互通有无、各得其所、纲维秩序”:一条集军事防御和民族交融于一体的“秩序带”;一个反映我国历朝历代政治、军事、经贸、民族、文化、环境的多层次、立体化、系统性的“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