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难以沟通?其实是你不会说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前晚去接先生,他刚拿到驾驶证,让我下班后陪他练车。
导航到产业园北门,我给他打电话:“下来吧,我就在上次放你下来的路口。”
我想当然地以为他会知道是哪个门,因为上个周末才送过他来公司,就是停在北门的。
谁知等了很久他还没到。
一会,电话来了:“你到底在哪里?”一股怨气。
我才意识到他走错门了,赶紧解释了半天。
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因为沟通不畅,他常常生我的气。每次他一生气时,我也毫不示弱,责怪他为什么跟我没有一点默契。
2
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篇文章——《剑桥告诉我,语言和写作的力量》,是剑桥大学留学博士濮实写的,他提到在剑桥最大的收获就是接触到一些治学严谨的人,他最敬重其中一位作家,跟他接触过程中作者学到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语言的准确性。
于是我开始反省自己。
就我和先生的这一次沟通来看,无疑是失败的。即使他的态度不好,但是源头还是因为我的语言表达欠缺准确。如果我当时能够准确地告诉他,我就在产业园的北门口路边等你,也许就不会造成误会。
从这件事中我又联想到以前跟先生发生过的多次矛盾,其实大多是因为我们的语言表达不准确引起的。
我发现,在生活中,与亲人、朋友沟通时,其实我常常会在心里有一个预期,认为他们应该能理解我,于是说话时往往就不注意语气和表达的准确性,误会甚至争吵就此产生。
先生在这一方面也好不了哪去。
后来我想,先生本来是爱干净爱整洁的人,也许那天晚上他本来想表达的是:“我工作很累了,我想回来看到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如果他当时能客观地描述他所看到的一切,不做任何评价,那我肯定会很乐意地开始收拾房子。可是他的语言表达却让我感觉受到了攻击,于是我本能地跟他进行了对抗。
3
正确地表达自己是与别人沟通的开始。我们常常觉得别人难以沟通,却很少反省是不是自己不会说话。
不仅在亲密关系中如此,在亲子关系中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
在这件事中,我和先生对孩子一开始的表达完全是抱怨、发脾气,孩子不听也是出于人的本能。试想,大人在面对别人的抱怨时不是选择反击就是选择屏蔽,孩子不也如此吗?
很多妈妈在抱怨孩子不听话,可是我们又反省过自己对孩子有好好说话吗?
4
写到这里,我想起《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和《非暴力沟通》两本书里提到的沟通理念其实是相通的,适合我们与所有的人沟通,不管是爱人、孩子,还是朋友、同事。
归纳起来,书里提到的有效的沟通主要有四个步骤:
首先是将事实准确客观地描述出来。
以亲子沟通为例:
向孩子描述事实和问题,同时也是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知道他应该做些什么。
第二是以“我”为中心,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的话,再进一步表达自己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
比如之前我先生在看到地板脏兮兮的时候,如果能够以“我”作为主语表达,比如“看到地板脏兮兮的,我心情很不好”,然而进一步明确原因“因为我个人是很注重环境的干净整洁的”,那我肯定马上会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而且会很乐意地去做。
第三是不要抱怨或评价,而是提出具体的请求或解决办法。
比如看到孩子抠鼻子时,像我先生那样直接说他是脏孩子,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还强化了孩子的行为,结果,孩子抠鼻子的频率更高了。后来我们想了一些办法,首先我们告诉他抠鼻子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破坏鼻粘膜,导致鼻子更容易过敏发痒,孩子当时表示明白,但是鼻子一痒起来再跟他讲道理根本是没用的,于是我再次看到他抠鼻子后也不再说话,直接就拿开他的手,递给他一张纸巾,教他捏着纸巾去通鼻子。后来,我还带他去看了耳鼻喉科医生,医生开了一瓶生理盐水,我就每天坚持给他喷两三次。渐渐地,他的鼻子没那么痒了,抠鼻子的频率也小了。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身上很多问题,其实是我们没有发现背后的原因,也没有给提供孩子实质性的解决办法引起的。
第四是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手势动作等身体语言。
据研究,人与人沟通时,就影响力来看:沟通的内容只占7%,沟通的方式占38%,沟通的动作占55%。
对此我深有感触。我是“脸盲症”患者,认人特别差,特别是在看美剧时,我通常看了半天还会把男一号和男二号搞混,在我看来,西方人都长得一个样。如果一个陌生人隔半个小时再次走过我身边,我可能还是会认不出他来。就算要我描述一位身边熟悉的朋友的外貌,比如眼睛大还是小,鼻子高还是塌,脸是圆还是方,我也描述不出来。而我有一个朋友,认人特别强,即使只是看过一次别人的大头照,她也能在人群中找出他来。我一开始也很疑惑,后来渐渐了解到人的大脑结构是有差异的。那我是靠什么来记住一个人的呢?我留意之后发现,只要我跟一个人说过话,那我下次再遇到他时我多半就会认出来。原来我是凭一个人说话时声音、语气、手势甚至走路的姿态来识别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经常发现,与人沟通时的具体内容我都不记得了,但是对方在说话时的语气和动作却还留在我的脑海里,这些才是构成此人在我心目中印象的最重要因素。
前面三点我们谈的都是占比38%的方式、技巧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这个可以通过训练习得,但在沟通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占比一半以上的动作部分,这一点需要我们投入感情并不断地反思改正。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如是否重视孩子的感受,是否理解、尊重孩子等……比沟通技巧更重要。
前晚去接先生,他刚拿到驾驶证,让我下班后陪他练车。
导航到产业园北门,我给他打电话:“下来吧,我就在上次放你下来的路口。”
我想当然地以为他会知道是哪个门,因为上个周末才送过他来公司,就是停在北门的。
谁知等了很久他还没到。
一会,电话来了:“你到底在哪里?”一股怨气。
我才意识到他走错门了,赶紧解释了半天。
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因为沟通不畅,他常常生我的气。每次他一生气时,我也毫不示弱,责怪他为什么跟我没有一点默契。
2
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篇文章——《剑桥告诉我,语言和写作的力量》,是剑桥大学留学博士濮实写的,他提到在剑桥最大的收获就是接触到一些治学严谨的人,他最敬重其中一位作家,跟他接触过程中作者学到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语言的准确性。
于是我开始反省自己。
就我和先生的这一次沟通来看,无疑是失败的。即使他的态度不好,但是源头还是因为我的语言表达欠缺准确。如果我当时能够准确地告诉他,我就在产业园的北门口路边等你,也许就不会造成误会。
从这件事中我又联想到以前跟先生发生过的多次矛盾,其实大多是因为我们的语言表达不准确引起的。
我发现,在生活中,与亲人、朋友沟通时,其实我常常会在心里有一个预期,认为他们应该能理解我,于是说话时往往就不注意语气和表达的准确性,误会甚至争吵就此产生。
先生在这一方面也好不了哪去。
后来我想,先生本来是爱干净爱整洁的人,也许那天晚上他本来想表达的是:“我工作很累了,我想回来看到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如果他当时能客观地描述他所看到的一切,不做任何评价,那我肯定会很乐意地开始收拾房子。可是他的语言表达却让我感觉受到了攻击,于是我本能地跟他进行了对抗。
3
正确地表达自己是与别人沟通的开始。我们常常觉得别人难以沟通,却很少反省是不是自己不会说话。
不仅在亲密关系中如此,在亲子关系中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
在这件事中,我和先生对孩子一开始的表达完全是抱怨、发脾气,孩子不听也是出于人的本能。试想,大人在面对别人的抱怨时不是选择反击就是选择屏蔽,孩子不也如此吗?
很多妈妈在抱怨孩子不听话,可是我们又反省过自己对孩子有好好说话吗?
4
写到这里,我想起《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和《非暴力沟通》两本书里提到的沟通理念其实是相通的,适合我们与所有的人沟通,不管是爱人、孩子,还是朋友、同事。
归纳起来,书里提到的有效的沟通主要有四个步骤:
首先是将事实准确客观地描述出来。
以亲子沟通为例:
向孩子描述事实和问题,同时也是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知道他应该做些什么。
第二是以“我”为中心,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的话,再进一步表达自己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
比如之前我先生在看到地板脏兮兮的时候,如果能够以“我”作为主语表达,比如“看到地板脏兮兮的,我心情很不好”,然而进一步明确原因“因为我个人是很注重环境的干净整洁的”,那我肯定马上会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而且会很乐意地去做。
第三是不要抱怨或评价,而是提出具体的请求或解决办法。
比如看到孩子抠鼻子时,像我先生那样直接说他是脏孩子,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还强化了孩子的行为,结果,孩子抠鼻子的频率更高了。后来我们想了一些办法,首先我们告诉他抠鼻子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破坏鼻粘膜,导致鼻子更容易过敏发痒,孩子当时表示明白,但是鼻子一痒起来再跟他讲道理根本是没用的,于是我再次看到他抠鼻子后也不再说话,直接就拿开他的手,递给他一张纸巾,教他捏着纸巾去通鼻子。后来,我还带他去看了耳鼻喉科医生,医生开了一瓶生理盐水,我就每天坚持给他喷两三次。渐渐地,他的鼻子没那么痒了,抠鼻子的频率也小了。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身上很多问题,其实是我们没有发现背后的原因,也没有给提供孩子实质性的解决办法引起的。
第四是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手势动作等身体语言。
据研究,人与人沟通时,就影响力来看:沟通的内容只占7%,沟通的方式占38%,沟通的动作占55%。
对此我深有感触。我是“脸盲症”患者,认人特别差,特别是在看美剧时,我通常看了半天还会把男一号和男二号搞混,在我看来,西方人都长得一个样。如果一个陌生人隔半个小时再次走过我身边,我可能还是会认不出他来。就算要我描述一位身边熟悉的朋友的外貌,比如眼睛大还是小,鼻子高还是塌,脸是圆还是方,我也描述不出来。而我有一个朋友,认人特别强,即使只是看过一次别人的大头照,她也能在人群中找出他来。我一开始也很疑惑,后来渐渐了解到人的大脑结构是有差异的。那我是靠什么来记住一个人的呢?我留意之后发现,只要我跟一个人说过话,那我下次再遇到他时我多半就会认出来。原来我是凭一个人说话时声音、语气、手势甚至走路的姿态来识别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经常发现,与人沟通时的具体内容我都不记得了,但是对方在说话时的语气和动作却还留在我的脑海里,这些才是构成此人在我心目中印象的最重要因素。
前面三点我们谈的都是占比38%的方式、技巧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这个可以通过训练习得,但在沟通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占比一半以上的动作部分,这一点需要我们投入感情并不断地反思改正。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如是否重视孩子的感受,是否理解、尊重孩子等……比沟通技巧更重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