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文本解读

 我来答
温屿17
2022-06-19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6.4万
展开全部
案例背景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方面,1、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写作方面, 1、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2、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3、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七年级学过的《爱莲说》和《短文两篇》也让他们对托物言志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只是没有形成深刻的理解,尚不能做到灵活运用。本课则是对象征这一写作手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和学习。八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抽象思维还需要进一步锻炼。从本课来看,学生对于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气质较容易掌握理解,可深入到白杨树背后的象征意义,理解起来确实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应层层深入,以相关背景为基础,从白杨的外在形象出发继而引出其象征意义,帮助学生展开联想,继而悟出白杨的精神内核,从而更好理解作者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八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应借助其对白杨外在形象的想象,锻炼和发挥其写作能力。同时,在充分理解其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到当今形势,灾情不断。可以用本课的所学,写出国人是如何应对灾难,又是如何发扬坚忍质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

二、 文本解读

《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写于 1941 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抒发了对白杨树由衷的赞美之情。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运用到了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文章开篇写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接着第二段引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即黄土高原,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貌似很单调,让人恹恹欲睡,实则为赞美白杨树蓄势,此处用到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第三段承上启下,引出白杨树的隆重出场。第五段着重描写白杨树的外貌,突出其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其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以“高声赞美白杨树”收束全文。全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作者对白杨树的强烈赞美之情。

 “预习”中提到:本文有很多抒情语言,非常适合朗读,可以先默读一遍,了解大意,边读边做标记,然后再大声朗读,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同时也要注重写,“以读悟感情,以写抒真情”。新课学习结束,安排学生有关写作的拓展延伸。结合当前紧张的疫情形势,运用象征手法写出对全民抗击疫情的感想。以此来加深学习印象,升华学习内容,得出自我的感悟。

2021年七月,一场持续的暴雨淹没了好几座城市,“大雨无情人间有情”,灾害期间涌现出一批舍己为人,誓死守护人民的英雄,人民解放军更是冲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们就如风雨中的一把伞,用血肉撑起了民众的一片晴天。灾后重建工作中,社会各单位和群众自发捐献抗震救灾物资,给家园遭破坏的人们送去支持与帮助,他们就像一束束火把,给人以温暖。这正是作者赞扬的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不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学生需将所学与时代背景,与生活相结合,这样学习将不再只是研读文本,而是用心体悟,与作者共情,增强了爱国意识。最终成为一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好青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