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
展开全部
对于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经济学家都进行了精辟的剖析,总括来说可以归为两种。部分学者认为引起此轮通货膨胀的根源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一)输入型通货膨胀
国内知名投资分析师曾若愚(2010)通过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变动与国内一些商品价格波动之间的潜在联系,得出结论:中国正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他认为这一轮通胀是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从美国以两种途径传递入境的。第一种是通过原材料价格上涨输入的,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必将推高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第二种是通过资本流动输入的,目前由于美联储滥发货币使得美国国内拥有充分的流动性,而流动性需要升值机会,中国便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的目标。这些投机资本进入中国国内并不会从事周期过长的投资,因而他们总是涌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当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在他们的带动下炒高后,热钱便带着巨大的收益退出。
樊纲(2010)分析了国内的一些传导机制和一些特殊因素(包括囤积、饲料价格上涨等),倾向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粮价大幅上涨,而现在的传导机制也很快,市场的供求就会发生变化;二是国内的流动性,人们现在有了一个世界的预期,美国人增加货币发行量,世界流动性增加的预期就形成了,然后对中国外汇资本流入的预期也加强了,这时候人们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就增大了,最后反映在我们的价格水平上,这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输入型的。
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2010)认为此次通胀是内外夹击多因综合症,他认同曾若愚所说的两个途径的输入型通胀,首先,他指出由于我国对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使得我国面临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通过进口的途径传导至国内,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其次,美国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加剧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曹远征(2010)更倾向于把这轮物价上涨归为受成本推动的影响。其中有三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食品,尤其是小宗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二是输入性通货膨胀推动成本上升,美元贬值引起石油、矿产等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是由环保、价格改革和尤为重要的工资上涨推动的成本上涨。这三个因素叠加推动了物价上涨的趋势。
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CPI指标的持续走高,我国通货膨胀现象已经凸显,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一)货币政策由宽松回归中性、常态
鉴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经渐入正轨,通货膨胀不断恶化,非常时期执行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应当逐步退出。这一阶段货币当局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发展需要,理性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正视其负效应,经济刺激计划要适时退出,政策目标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增长经济的内生性。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应该回归中性,回归 “稳健的货币政策”。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含义包括: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管理通胀预期;管理价格体系;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是短期的,是可调整的,可以根据目标和侧重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方向,侧重点就是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要防止资金过度流向资产市场,避免投资畸形带来非理性的资产价格。此外,要管理好通胀预期,防止食品价格上涨扩大到经济全局,密切关注过剩的流动性。
(二)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尤其是存款利率
通货日趋严峻已经是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之一,各界要求央行再加息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但有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加息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负利率会酝酿出泡沫经济,就像兴奋剂,给消费者带来一时的资产增值快感,但以将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所以央行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者退一步讲,央行也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后,市场也容易形成贷款利率即将上调的预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机需求。
另外,在经济出现放缓风险的情况下,单边上调存款利率也可以为更严格的政策工具使用留出一定政策空间。对于中国央行来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持物价稳定,实现经济的平衡。这意味着,要增加消费所占GDP的份额而减少出口和投资的份额。若不及早让存款利率转正,这个目标则显得遥不可及。更重要的是,若将来资产泡沫破灭,会引发新一轮银行呆、坏账率的上升。
(三)完善汇率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按照自由主义诸经济学派共有的一个基本观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是导致经济偏离平衡的根源。现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
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将会使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相应地,得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任务。倘使汇率可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实质性调整。另外也可以避免我国有限的资源秉赋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四)建立健全价格波动的预警体系
经济中的大起大落不仅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决策多层次、多元化格局往往会使经济运行产生不确定性,更容易出现失控现象。经济波动的客观存在要求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中的循环波动现象,把握其规律,加强对经济预警的研究,以提高对经济警情出现的预见性,及早采取措施,避免经济异常波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主要民生商品价格,都有历年数据可查,据此可以也应该有相应预测机制和应急方案。即便有新情况发生,也应当有及时有效的监控和预警,做到早发现问题和化解矛盾。
(五)合理界定政府干预的边界
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或者政府都是不可行的,政府干预越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政府干预的出发点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那么政府投资干预的范围就应该严格限制在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领域,比如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等。政府更应当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而不是严格地监管企业。政府行为要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优化政府支出结构,而不是盲目的上项目,挤占私人投资。严格限定在通过市场机制存在较高交易成本的场合,这样的政府干预才是有效率的、可行的。
(六)治理通胀要与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确保了2009年国民经济超预期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多年来,经济扩张都是以破坏社会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失衡等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遏制当前通货膨胀当与我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配置资金,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要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过多投机行为所导致的经济泡沫。
(一)输入型通货膨胀
国内知名投资分析师曾若愚(2010)通过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变动与国内一些商品价格波动之间的潜在联系,得出结论:中国正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他认为这一轮通胀是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从美国以两种途径传递入境的。第一种是通过原材料价格上涨输入的,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必将推高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第二种是通过资本流动输入的,目前由于美联储滥发货币使得美国国内拥有充分的流动性,而流动性需要升值机会,中国便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的目标。这些投机资本进入中国国内并不会从事周期过长的投资,因而他们总是涌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当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在他们的带动下炒高后,热钱便带着巨大的收益退出。
樊纲(2010)分析了国内的一些传导机制和一些特殊因素(包括囤积、饲料价格上涨等),倾向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粮价大幅上涨,而现在的传导机制也很快,市场的供求就会发生变化;二是国内的流动性,人们现在有了一个世界的预期,美国人增加货币发行量,世界流动性增加的预期就形成了,然后对中国外汇资本流入的预期也加强了,这时候人们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就增大了,最后反映在我们的价格水平上,这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输入型的。
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2010)认为此次通胀是内外夹击多因综合症,他认同曾若愚所说的两个途径的输入型通胀,首先,他指出由于我国对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使得我国面临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通过进口的途径传导至国内,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其次,美国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加剧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曹远征(2010)更倾向于把这轮物价上涨归为受成本推动的影响。其中有三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食品,尤其是小宗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二是输入性通货膨胀推动成本上升,美元贬值引起石油、矿产等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是由环保、价格改革和尤为重要的工资上涨推动的成本上涨。这三个因素叠加推动了物价上涨的趋势。
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CPI指标的持续走高,我国通货膨胀现象已经凸显,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一)货币政策由宽松回归中性、常态
鉴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经渐入正轨,通货膨胀不断恶化,非常时期执行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应当逐步退出。这一阶段货币当局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发展需要,理性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正视其负效应,经济刺激计划要适时退出,政策目标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增长经济的内生性。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应该回归中性,回归 “稳健的货币政策”。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含义包括: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管理通胀预期;管理价格体系;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是短期的,是可调整的,可以根据目标和侧重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方向,侧重点就是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要防止资金过度流向资产市场,避免投资畸形带来非理性的资产价格。此外,要管理好通胀预期,防止食品价格上涨扩大到经济全局,密切关注过剩的流动性。
(二)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尤其是存款利率
通货日趋严峻已经是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之一,各界要求央行再加息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但有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加息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负利率会酝酿出泡沫经济,就像兴奋剂,给消费者带来一时的资产增值快感,但以将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所以央行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者退一步讲,央行也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后,市场也容易形成贷款利率即将上调的预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机需求。
另外,在经济出现放缓风险的情况下,单边上调存款利率也可以为更严格的政策工具使用留出一定政策空间。对于中国央行来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持物价稳定,实现经济的平衡。这意味着,要增加消费所占GDP的份额而减少出口和投资的份额。若不及早让存款利率转正,这个目标则显得遥不可及。更重要的是,若将来资产泡沫破灭,会引发新一轮银行呆、坏账率的上升。
(三)完善汇率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按照自由主义诸经济学派共有的一个基本观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是导致经济偏离平衡的根源。现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
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将会使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相应地,得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任务。倘使汇率可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实质性调整。另外也可以避免我国有限的资源秉赋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四)建立健全价格波动的预警体系
经济中的大起大落不仅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决策多层次、多元化格局往往会使经济运行产生不确定性,更容易出现失控现象。经济波动的客观存在要求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中的循环波动现象,把握其规律,加强对经济预警的研究,以提高对经济警情出现的预见性,及早采取措施,避免经济异常波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主要民生商品价格,都有历年数据可查,据此可以也应该有相应预测机制和应急方案。即便有新情况发生,也应当有及时有效的监控和预警,做到早发现问题和化解矛盾。
(五)合理界定政府干预的边界
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或者政府都是不可行的,政府干预越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政府干预的出发点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那么政府投资干预的范围就应该严格限制在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领域,比如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等。政府更应当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而不是严格地监管企业。政府行为要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优化政府支出结构,而不是盲目的上项目,挤占私人投资。严格限定在通过市场机制存在较高交易成本的场合,这样的政府干预才是有效率的、可行的。
(六)治理通胀要与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确保了2009年国民经济超预期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多年来,经济扩张都是以破坏社会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失衡等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遏制当前通货膨胀当与我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配置资金,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要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过多投机行为所导致的经济泡沫。
展开全部
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纸币太多,大大超出投资和消费需要的纸币数量。扩大内需就是要增加投资和消费,由此增加对纸币的需求量。但是投资和消费怎样增加呢?投资有国家投资和私人投资,国家投资的钱从哪来?税收、发国债、印钞票。。。既然发生通胀,说明税收的钱不够用所以国家才要印钞票从而导致通胀,即靠税收国家根本没有钱投资;发国债呢?谁买啊?再印钞票?那将火上浇油导致更严重的通胀。私人投资呢?私人投资的前提是有钱还要投资环境好,赚钱的把握大才肯投资,现在私人有钱吗?投资环境好吗?看看股市,一路下跌到2千多点按道理应该是有钱人抄底的时候了,为什么没人投入抄底?貌似投资环境恶化他们有钱也不敢投入!消费呢?那得老百姓有钱才行,如果老百姓都穷呢?大家都没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怎么增加消费?所以啊,解决通胀不是喊句“扩大内需”的口号就能解决的问题,那要经过长期的消化。多久呢?10年?20年?天知道!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