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时”活动,实际是否真正具有环保意义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地球一小时”活动 实际是否具有环保意义有待考察。
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提倡于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当地时间晚上20:30(2018年地球一小时时间为3月31日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以此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公众只有通过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2016年3月19日,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逾350个著名性地标建筑通过熄灯一小时来表达对全球最紧迫的环境问题的关注。2017年活动主题:蓝色未来。
积极作用
环保意识觉醒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她那本后来被称为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写到,“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心意”,“但真实情况是,大自然不是容易被塑造的”,人类长期以来的发展之路“看似平坦、舒适,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
熄灯一小时,对于节约能源、减少发电造成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性气体排放或许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当由此激发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化为思想,当思想化为行动,当行动变成习惯,那对于全球环保事业的贡献,将绝不限于数字。(新华网)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分国界的,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我们每个人在气候变化面前都同样的脆弱。在同气候变化的斗争中,政府、个人和社会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只要关灯一个小时,我们都能为减少碳排放做出实际的贡献,改变地球的未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别副主任那华)
地球一小时事件表明,全世界在危机时刻是能团结起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9年是决定地球未来的一年。全球各大国家将在这一年制定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计划。这也给投资低碳新经济新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促成这些改变。我们共同的行动可以改变历史,并确保地球的未来。(“地球一小时”全球执行总监安迪·瑞德)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2008年,悉尼全城在“地球一小时”内能源消耗下降了8.4%,相当于熄灭了160万只灯泡。新西兰唯一一个正式参加熄灯活动的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公布的数据显示,熄灯一小时,能源消耗减少了将近13%。毫无疑问,熄灯秀的宣传效果远远大于实际的减排效果。在全球的“熄灯秀”接力下,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并且用自己的方式来参加这一活动。
2008年,随着“地球一小时”的依次来临,从斐济、新西兰到澳大利亚,再到亚洲、欧洲和美洲,世界许多著名城市的市民开始名正言顺地享受烛光晚宴。其中,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克赖斯特的标志性建筑大教堂在市长的主持下率先熄灯。数百名当地民众在大教堂广场观看了一部关注环保的纪录片,然后一起涌向当地的餐馆、酒吧。这里全部点上了蜡烛,举行烛光晚餐。数千个家庭也在家中开始了浪漫的烛光幽会。
“不要小看熄灯一小时,”比干投资中国区副总裁易轰说,“城市是大量使用电能的地方之一,如果能让城市关闭不必要的景观灯一小时,可以节省的能源将是一个大数字。”
“短短60分钟,其实可以为地球做大贡献,因为每节约1度电,就减少了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一位世界自然基金会志愿者说。
据统计,2007年,“地球一小时”启动的第一年,澳大利亚悉尼设定了降低5%能耗的目标;2007年3月31日仅悉尼节省的电能,就足够20万台电视机使用1个小时,相当于一小时内路上少跑了48613辆汽车,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地球一小时”不只是一个熄灯仪式。在中国,该活动也是对国家2010年前实现节能减排20%的能效目标提供最大的支持,旨在鼓励个人和企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地球一小时"更是一个节能理念,不论是在工作地点或居家用电,都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和支持,时时提醒自己,关掉不必要的电灯,拔掉不需要的电源。
负面影响
3月23日夜晚,3亿人的灯光在20:30、21:30和22:30熄灭—这和一年中的其他夜晚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无电可用的情况下,这些人不得不在太阳落山后生活在黑暗之中。
同样在当晚,另外10亿人从20:30-21:30关灯参加“地球一小时”的环保活动。
组织者表示,他们提供了一种方式,让人们可以借此表达为全球变暖“做点什么”的愿望。但严峻的现实是:“地球一小时”留给人们一种错误的印象,而且,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有增无减。这项活动可能会激发人们的正义感,但这种徒劳的象征意义恰恰揭示了现代自我感觉良好的环保主义问题出在哪里。
“地球一小时”告诉人们,应对全球变暖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熄灯产生的效果恐怕只是视物不清。
需要注意的是,活动并没有要求人们关闭任何确实不便的物品,比方说暖气或空调、电视、电脑、手机,或者依靠充足而便宜的电能赖以维系现代生活的形形色色的技术。如果每年熄灯一小时的确有益,那么剩下的8759小时人们为什么不能坚持。
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熄灯一小时会降低全球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即使全球所有人关闭一切住宅照明,且节省的电能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减排,也不过相当于中国暂停二氧化碳排放不到4分钟。事实上,“地球一小时”将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
英国国家电网运营商已经发现,小规模用电下降并不会导致入网电量降低,因此也不会反过来降低排放。此外,“地球一小时”期间显著的电力需求下降将导致一小时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但之后燃煤或燃气电厂恢复供电时所造成的能耗激增将抵消降低的一切排放。
而很多参与者们点亮温馨的蜡烛,虽然看上去自然环保,但蜡烛终归是化石燃料—而且其照明效率仅相当于白炽灯泡的不到1%。关一盏灯、点亮一支蜡烛可能会抵消理论上的二氧化碳减排;但点亮两支蜡烛则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升高。
电力令人类受益巨大。将近30亿人仍靠在室内燃烧牛粪、树枝和其他传统燃料来做饭取暖,由此产生的有毒烟雾每年约导致200万人死亡,其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同样,短短100年前,普通美国家庭每周花费6小时在寒冬腊月将6吨燃煤铲进炉灶(而这还不算清理地毯、家具、窗帘和被褥灰尘的时间)。如今在发达国家,电炉和取暖器已经让室内空气污染成为过去。
要想实现绿色能源目标,人们必须放弃对不靠谱的太阳能和风能的过时补贴政策,这项政策失败了20年,再过22年仍然不会成功。相反,人们应该着重创造更有效的全新绿色技术,以期替代化石燃料。
如果当真希望为人类和地球创造可持续的未来,人们就不应该重新投身到黑暗之中。用关灯享受烛光晚餐的做法来应对气候变化,不免有点“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的味道,实在不知民间疾苦,因此仅仅适用于供电充足、生活舒适的精英人群。
关注绿色能源的研发工作或许不像参与由手电和善意组成的全球聚会那样感觉惬意,但相比之下,这个办法却要明智得多。
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提倡于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当地时间晚上20:30(2018年地球一小时时间为3月31日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以此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公众只有通过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2016年3月19日,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逾350个著名性地标建筑通过熄灯一小时来表达对全球最紧迫的环境问题的关注。2017年活动主题:蓝色未来。
积极作用
环保意识觉醒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她那本后来被称为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写到,“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心意”,“但真实情况是,大自然不是容易被塑造的”,人类长期以来的发展之路“看似平坦、舒适,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
熄灯一小时,对于节约能源、减少发电造成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性气体排放或许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当由此激发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化为思想,当思想化为行动,当行动变成习惯,那对于全球环保事业的贡献,将绝不限于数字。(新华网)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分国界的,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我们每个人在气候变化面前都同样的脆弱。在同气候变化的斗争中,政府、个人和社会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只要关灯一个小时,我们都能为减少碳排放做出实际的贡献,改变地球的未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别副主任那华)
地球一小时事件表明,全世界在危机时刻是能团结起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9年是决定地球未来的一年。全球各大国家将在这一年制定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计划。这也给投资低碳新经济新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促成这些改变。我们共同的行动可以改变历史,并确保地球的未来。(“地球一小时”全球执行总监安迪·瑞德)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2008年,悉尼全城在“地球一小时”内能源消耗下降了8.4%,相当于熄灭了160万只灯泡。新西兰唯一一个正式参加熄灯活动的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公布的数据显示,熄灯一小时,能源消耗减少了将近13%。毫无疑问,熄灯秀的宣传效果远远大于实际的减排效果。在全球的“熄灯秀”接力下,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并且用自己的方式来参加这一活动。
2008年,随着“地球一小时”的依次来临,从斐济、新西兰到澳大利亚,再到亚洲、欧洲和美洲,世界许多著名城市的市民开始名正言顺地享受烛光晚宴。其中,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克赖斯特的标志性建筑大教堂在市长的主持下率先熄灯。数百名当地民众在大教堂广场观看了一部关注环保的纪录片,然后一起涌向当地的餐馆、酒吧。这里全部点上了蜡烛,举行烛光晚餐。数千个家庭也在家中开始了浪漫的烛光幽会。
“不要小看熄灯一小时,”比干投资中国区副总裁易轰说,“城市是大量使用电能的地方之一,如果能让城市关闭不必要的景观灯一小时,可以节省的能源将是一个大数字。”
“短短60分钟,其实可以为地球做大贡献,因为每节约1度电,就减少了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一位世界自然基金会志愿者说。
据统计,2007年,“地球一小时”启动的第一年,澳大利亚悉尼设定了降低5%能耗的目标;2007年3月31日仅悉尼节省的电能,就足够20万台电视机使用1个小时,相当于一小时内路上少跑了48613辆汽车,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地球一小时”不只是一个熄灯仪式。在中国,该活动也是对国家2010年前实现节能减排20%的能效目标提供最大的支持,旨在鼓励个人和企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地球一小时"更是一个节能理念,不论是在工作地点或居家用电,都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和支持,时时提醒自己,关掉不必要的电灯,拔掉不需要的电源。
负面影响
3月23日夜晚,3亿人的灯光在20:30、21:30和22:30熄灭—这和一年中的其他夜晚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无电可用的情况下,这些人不得不在太阳落山后生活在黑暗之中。
同样在当晚,另外10亿人从20:30-21:30关灯参加“地球一小时”的环保活动。
组织者表示,他们提供了一种方式,让人们可以借此表达为全球变暖“做点什么”的愿望。但严峻的现实是:“地球一小时”留给人们一种错误的印象,而且,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有增无减。这项活动可能会激发人们的正义感,但这种徒劳的象征意义恰恰揭示了现代自我感觉良好的环保主义问题出在哪里。
“地球一小时”告诉人们,应对全球变暖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熄灯产生的效果恐怕只是视物不清。
需要注意的是,活动并没有要求人们关闭任何确实不便的物品,比方说暖气或空调、电视、电脑、手机,或者依靠充足而便宜的电能赖以维系现代生活的形形色色的技术。如果每年熄灯一小时的确有益,那么剩下的8759小时人们为什么不能坚持。
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熄灯一小时会降低全球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即使全球所有人关闭一切住宅照明,且节省的电能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减排,也不过相当于中国暂停二氧化碳排放不到4分钟。事实上,“地球一小时”将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
英国国家电网运营商已经发现,小规模用电下降并不会导致入网电量降低,因此也不会反过来降低排放。此外,“地球一小时”期间显著的电力需求下降将导致一小时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但之后燃煤或燃气电厂恢复供电时所造成的能耗激增将抵消降低的一切排放。
而很多参与者们点亮温馨的蜡烛,虽然看上去自然环保,但蜡烛终归是化石燃料—而且其照明效率仅相当于白炽灯泡的不到1%。关一盏灯、点亮一支蜡烛可能会抵消理论上的二氧化碳减排;但点亮两支蜡烛则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升高。
电力令人类受益巨大。将近30亿人仍靠在室内燃烧牛粪、树枝和其他传统燃料来做饭取暖,由此产生的有毒烟雾每年约导致200万人死亡,其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同样,短短100年前,普通美国家庭每周花费6小时在寒冬腊月将6吨燃煤铲进炉灶(而这还不算清理地毯、家具、窗帘和被褥灰尘的时间)。如今在发达国家,电炉和取暖器已经让室内空气污染成为过去。
要想实现绿色能源目标,人们必须放弃对不靠谱的太阳能和风能的过时补贴政策,这项政策失败了20年,再过22年仍然不会成功。相反,人们应该着重创造更有效的全新绿色技术,以期替代化石燃料。
如果当真希望为人类和地球创造可持续的未来,人们就不应该重新投身到黑暗之中。用关灯享受烛光晚餐的做法来应对气候变化,不免有点“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的味道,实在不知民间疾苦,因此仅仅适用于供电充足、生活舒适的精英人群。
关注绿色能源的研发工作或许不像参与由手电和善意组成的全球聚会那样感觉惬意,但相比之下,这个办法却要明智得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SNEC展会
2024-10-27 广告
2024-10-27 广告
光伏展作为行业盛事,对技术展示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最新光伏技术成果的集中亮相平台,更是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窗口。展会汇聚了全球顶尖企业与研究机构,通过实物、模型、互动体验等形式,直观展示高效光伏电池、智能光伏系统、储能解决方案等前沿技...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SNEC展会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