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艰难的励志故事

 我来答
一秒的心痛9183
2022-05-29 · TA获得超过119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8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0万
展开全部

  无论是谁,创业都是艰难的,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坚持住,那么创业艰难的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创业艰难的励志故事:一老板白手起家艰难创业路

  说到私企老板,大多数人会认为他们过着高高在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其实,资金是一步步积累的,生活是一点点改善的,老板们劳动成果的取得,也是辛苦和汗水累积的。这是采访刘金柱时感受最深的一点。在晋城,只要做单位的制服,人们都会想到一个名字金柱服饰,晋城人不光喜欢金柱制服,更津津乐道这个企业的老板。刘金柱从白手起家到如今的小有成就,有不同版本在人们中间传说着,但是提起金柱服饰的创业史,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艰苦曲折。

  童年的贫苦

  刘金柱是河南桐柏人,5岁时父亲去世,10岁时母亲也离开人间,刘金柱从小与俩姐一哥相依为命。“我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守着穷苦,演绎传统的生活模式,尽管我的两个姐姐至今务农,但我们兄弟俩分别接受了高中、大学的教育,这些得感谢我穷苦的家庭中锻炼出的那种宁折不弯的性格。”刘金柱静静地吸了一口烟,若有所思地对说。

  没有父母的家庭那种穷困是可想而知的。好在他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买新的年画贴在自家墙上,他们家从没买过一张年画,因为只要有一分钱,兄弟姐妹们都要积攒起来用于生活和上学。可是他们家的墙上却贴满了他兄弟俩的奖状,这是他们家惟一值得骄傲的事情。

  也许是这些奖状的激励,也许是生活的磨炼,他从此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论多苦、多穷,一定要走出一条不同于常人的生活模式,他要走属于自己的路,将来要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个决心和信念一直鞭策着他。

  1987年到1990年的高中生活很快过去,毕业那年他顺利考上高等学府,而且成绩在全县排名第七。

  登报自我推销

  大学毕业后,刘金柱邀了五六个同学南下广州闯市场,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们各自只带足了单程路费抵达广州,来时就已经做好了不干出点名堂来决不回头的心理准备。初到广州的那一段日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不知所措。随后的日子里,其他同学都相继打道回府,他是同来广州的同学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两年以后,他带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和超前的市场经营理念回到内地。

  1996年,刘金柱来到了山西晋城市,当时的晋城对于他来说是个陌生的城市。在这里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他从晋城邮局向山西日报社发了一份传真,要求登个求职广告。他记得很清楚:是5月1日的报纸。那份求职广告刊登以后,找他的人特别多,在众多商家中他选择了壶关的一个保健品厂家。从此,他留在山西,开始对晋城的市场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以后的日子里,刘金柱在一汽车责任有限公司当了两年副总,他所接触的商家涉及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对商界也有了较深的认识。相继做过旅行社助理、服装厂部门经理、服饰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尽管刘金柱的职务在变、部门在变,所应对客户和市场也在变,但是自己鲜明的个性和早已练就的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本质精神始终未变。

  开始自己的事业

  随着对晋城乃至对山西服装市场的了解,刘金柱看中了一个能让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今年年初,他带领一部分人员加盟了黑马责任有限公司专搞服装项目,创出了一个全新的服装品牌――dcl服饰。

  他投资100多万元购买了设备,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技师知道他要做服装的消息后,主动找上门要求来他的厂里工作。人员的问题解决了以后,他开始对市场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当时晋城的制服和统一服装的销路很好,于是,他马上转行,开始和单位合作,生产加工统一的服装。刘金柱亲自抓生产、销售和经营。凭着在广州的销售经验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他的服装厂生产的产品受到订货单位的肯定和好评,订单源源不断地送上门来。

  他抓住了这个市场潜在的商机,开始进口更先进的设备。他将自己解放出来,专门研究一些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信息,以一个小的地级市的经营规模,生产出的产品远远超过了同行的水平。

  刘金柱说,这一路走来,虽说有过太多的辛酸,但毕竟锻炼了自己,对市场及管理等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也在一天天促使自己试图开拓自己的事业。他说:“我不想做一个守摊子的人。人生充满选择,稍有迟疑,命运就可能改变方向。我想抓住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

  创业艰难的励志故事:从负债20万到身家百万的创业传奇

  失掉幼师“饭碗”干起洗碗工

  孙秋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和那个时期的大多数人一样,她平凡而又普通。

  高中毕业后,她就到了一家企业幼儿园做幼师工作。但是1996年年末,这家企业却忽然通知她由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幼儿园解散了。

  当时毫无准备的她“蒙了”,生活一下变得空虚起来。而在她失业不久之后,丈夫也下岗了,家里顿时没有了经济来源,而孩子还在上学,为了生活,怎么办?只能另外找一份工作。

  她说,那个时候,感觉自己做了一场噩梦。但现在回想起过去她对那一段生活同样也心存感激,正是在洗碗中,给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997年到2001年,孙秋苹在别人的帮助下在长春一家宾馆的日本料理店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成了一名洗碗工,每个月只能拿到不到500元的收入。

  一年就当上前厅经理

  至今,她仍然能记得到料理店刷碗的第一天她所学到的第一句日语,“把洗完的盘子都拿过来。”在上班的第一天早上,厨师长——日本人金田三郎用日语给她分配着工作。

  当时,她从来没有接触过日语,听完后,根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金田三郎又用日语连续说了几次,但她仍没有任何反应,这让金田三郎非常恼火,随手就把一个炒菜的勺子扔进了洗手池中,非常生气地走了。

  事后,厨房中的同事告诉她,厨师长只是让她把盘子拿过来。通过这件事,她充分意识到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懂日语就无法工作下去,就在当天的下午,她学会一句简单的日语“下班了,您慢走。”在当日下班的时候,当她用这句生硬的日语与厨师长道别时,厨师长显得非常吃惊,随后就十分高兴地也用同样生硬的汉语告诉她,“你是一个很努力的中国人,一定会有发展的。”

  随后,她便很努力地学习日语,下班后的大部分时间她都用来学习日语。当厨师长知道后,便开始提拔她,并将一部分日本料理的技术传授给她。

  经过了短短的一个月后,她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对日本料理的敏感,被调入了后厨。在后厨的近一年的工作中,她基本上掌握了日本料理的做法,同时她的勤奋也被日本老板看中,在1998年提拔她成为料理店的前厅经理。

  到了2001年左右,这家料理店已经成为了长春小有名气的料理店,而孙秋苹的勤劳与管理经验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于是不断有其他的料理店请她过去工作,其中有的料理店竟开出了年毛利润5%的提成与一个月2000元的工资,当时她的工资和他们所开出的优厚条件有着几倍的差距,但她那时只有一个想法,“是这里培养了我,只能是店里不要我。”

  自己开店就遭遇非典

  到了2001年年末的时候,这家料理店的老板开始转行进行出国劳务,结束了在中国的料理店的生意,这样孙秋苹不得不再次失业了。

  但此时的她已经不同于5年前的那个失业的幼师,而是一个拥有丰富日本料理店经营管理经验的业内高手。

  于是她又来到了长春市的另一家日本料理店担任店长,但她的管理方法很难与家族式管理企业相融,于是一个多月后,她辞职离开了,随后,她又陆续试了几家,但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既然这样,为何不自己开一家店,自己做老板呢?她狠了狠心,自己干!说做就做,在经过短期的准备后,她向银行贷款20万元,又从亲戚朋友处借来了一些钱,终于在2002年10月5日,开设了一家规模约160平方米的日本料理店。

  她凭借着自己的管理经验和对行业的熟悉,在开业仅仅一个月后,就把小店经营成为了长春市比较有名的日本料理店。按照她的设想用不了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把银行贷款还清。

  但也许是命运故意在考验她,开业刚刚几个月后,她就遇到了自己事业上最大危机——非典。

  “在那个时候,每天的顾客寥寥无几,即使周末的时候店里顾客也很少,一个月最少要赔3万多元。”现在她回忆起非典时期的状况,仍然深有感触。

  当时很多饭店基本都处于惨淡经营的状况中,有的甚至“不堪一击”就在此期间消失了。

  为了迅速扭转这种状况,她开始筹划为各个学校以及医院送日本盒饭。她的勤劳再次帮助了她,2003年上半年,有一个教授在她的店里订了一份盒饭,为了让这位教授能够吃上热乎乎的盒饭,她特意打车从同志街将盒饭送到了教授家。

  当时这位教授十分感动,并将她的盒饭向学校的同事宣传,而她打车送盒饭一事也成了业内人所熟知的故事。

  到现在,很多学院的老师和教授都是通过盒饭与她成为朋友的,并成为了她店里的常客。

  同时,“打车送盒饭”也使她赢得了信誉,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一些人依旧到她的店里吃饭,她终于挺过了那段困难时期。

  一个答案拉来一批客人

  2003年的6月份,孙秋苹在长长出一口气的同时,开始全力发展自己的日本料理店。而其中的一位日本客人更是给了她很大的启示。

  据她介绍,在2003年的6月份,店里来了一位日本老人,在此之前,这位日本老人曾去过长春市的几家料理店,但都觉得不甚理想。而当别人把孙秋苹的日本料理店介绍给这位日本老人的时候,老人刚开始也没把这个小店放在眼里,来到小店,就给孙秋苹来了一个“下马威”。

  “我给你出一道题,如果你能答上,我就在你这里用餐,日本的清酒多少温度最为适宜?”在日本,是以清酒来衡量料理店是否正宗的。

  “人体的温度最为适合37摄氏度。”当这位日本老人听到这个回答时非常兴奋,因为在他曾经到过的长春的另几家日本料理店的负责人都没有能够正确地回答出这个问题,而在品尝过她做的料理后,老人给了她一个最高也是最亲切的评价,“这是我们家乡(日本)的味道。”

  此后,老人每次来到长春都要到她的店里来品尝,并不断把她的料理店介绍给自己的朋友。有了这次经历,孙秋苹更是看到了服务细节所带来的益处,更是从服务细节来提升整个料理店的水平。

  在她的料理店中细节也是无处不在,打开牙签盒,16根牙签呈正方形整整齐齐的摆放,墙壁上的木制窗棂被擦得几乎没有一丝灰尘,孙秋苹说:“每天她都要戴上白手套对每个窗棂进行检查以确保清洁,日本人是非常注重就餐环境清洁的,可不能小看了这一点。”也就是通过这种服务,她的料理店迎来了更多的顾客。

  现在,孙秋苹当年创业时欠银行的20万贷款已经完全还清,并已经有了近100万元的个人资产。

  而她也有了更大的目标,要把自己的店铺在现有的基础上规模再扩大一倍,争取把店开到日本去。

  “大不了从头再来”

  记者:为什么要想到自己做料理店的生意呢?

  孙秋苹(以下简称“孙”):在我所工作过的料理店中,有很多服务人员都与老总有着亲属关系,根本说不得,命令不了。而我在工作方面,对员工素质要求很高,很多人会适应不了,所以很难和这些人进行合作,惟一的方法就是选择离开,自己开店。

  记者:既然您选择了自己开店,那么您对店员近似于苛刻的培训和管理,他们能够接受吗?

  孙:他们根本就不能接受,人是有惰性的,如果不催促就会懒惰下来。为了表示与我的管理方式的对抗,他们曾经联合起来进行“罢工”以示抗议。(笑)但我告诉他们,现在的严格要求,并不是为了我个人,你们现在是一个打工者,如果没有严格的训练和学习,将来到任何地方也只能是一个打工者。如果你们能够过了我培训的一关,将来无论你们走到哪里,都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于是,原来一个个普通的员工现在都很优秀。

  记者:在非典时期,您的料理店经营出现了问题,您有没有想过放弃这一行业呢?

  孙:当时的非典,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我也曾想过,是不是我只能做一个打工者而不能做老板呢!但又一想,我的日语老师在70多岁还能考上汉语研究生第一名,一个70多岁的人,能够在经过几次失败后,仍然努力并得到了最后的成功,我比她要年轻得多,也比她更有时间,只要我努力,我应该能够成功,于是就咬着牙硬挺,大不了从头再来,事实证明,坚持下来,我成功了。

  记者:在商家经营中,很注重开店的位置,但您的店铺没有选择开在繁华街面,而是开在了一个小胡同里,您当初为何要选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开店呢?

  孙:我选择在这样的小胡同开日本料理店,并不是要节约成本,而是把每个月节省出来的6000元资金全部用来采购日本料理的原材料上,以此来保证日本料理原有的风味。用正宗的原料做正宗的料理,这也是我的料理店如此兴旺的原因之一。

  记者:您的店员都很出色,那您在店员的管理上有什么独特的经验吗?

  孙:在我的管理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工作时间就是工作时间”,自己与员工只能有一种店员与老板的关系,奖惩制度也极为严格。而在工作结束后,员工们可以提出自己在这一天中认为不合理的地方,大家在一起讨论。如果讲的有道理,就在下次工作中听从他的意见,这样就能把因工作中形成的老板与店员之间的矛盾化解,而员工的意见也得到了尊重,他们能够更加努力地工作。

  【创业感言】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在五年前的时候,就抱怨没有抓住十年前的那次财富机遇,五年后的今天,又开始抱怨没有抓住五年前的那次绝佳机会,相信再过五年,他们还会抱怨没有抓住今天的机会。其实,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机会,任何时候都有很好的机遇,关键是你能否察觉到它的存在,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做好它。只要你用心了,努力了,任何时候都不会迟的。”

  创业艰难的励志故事:赶集网ceo杨浩涌

  冲动创业,跌撞成长

  把美国最大的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搬到中国去——这个想法是驱使杨浩涌当年回国创业的主要原因。当时的他,“对中国互联网一点儿也不懂”,但就认准了分类信息网站是个好东西。

  “我觉得它(Craigslist)有那么多人在用,就一定是有价值的。”他说,“许多伟大的产品都是这样,不论社交网站还是搜索引擎,在早期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商业模式,但可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杨浩涌并没有想太多,一心抓紧时间回国,想抢在别人行动之前占领先机。回到北京后,他和一个兼职学生在两个月内完成了网站架构。2005年3月,网站上线。但不久后,全国突然涌现出1000多家分类信息网站。手里只有凑来的10万美元,杨浩涌不得不思考这笔钱应该花在哪里、怎么花。

  当时,国内大部分网站效仿Craigslist的做法,设立许多城市分站,提供多种服务类目,却似乎有点水土不服。杨浩涌决定先不在全国铺开,而是单点突破,集中资源拓展北京市场,并且只专注于租房、二手货和交友这三个品类。

  “创业早期还是专注点好,其他城市又够不到,没有那么多资金。”在他看来,要赢,就要拿自己的优点去打别人的弱点,全力攻占一个“山头”。当时全国的同类型网站中,只有赶集网专注北京市场。

  回顾这次“说走就走”的创业经历,杨浩涌坦言并不是精打细算的结果,初期也没有想过赚钱,只是想把运营做起来。“创业者就是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很多事如果一眼就能看得十分清楚,可能就不会只有这么少的人去做,也不可能最后做成的只有一两家。”在他看来,只要一个产品“有用”、“有需求”,最终一定能找到商业模式,实现商业价值。

  但最初的4年,杨浩涌和他的团队却是“苦熬”过来的——公司缺的不是干劲,而是资金。2008年赶集网融资时恰好遭遇金融危机,许多有意向的投资人放弃了投资,而终于拿到一份投资意向书的杨浩涌,却为这份合同足足等待了11个月,“这对任何创业公司来说都非常煎熬”。在收到资金前的3个月,公司账面上的钱已经用光,杨浩涌只好带领员工拼命做销售,接广告。最揭不开锅的时候,公司也没有裁员,而是鼓励员工回家休假,高管不拿薪水。

  熬过这段低谷,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迎来了团购这个大风口,赶集网也迎来了成长的高峰期,网站流量激增。到2012年,公司因为新业务需要从几百人一下扩张到近2000人。但对这次扩张,杨浩涌将它认定为“决策失误”。

  投身于团购泡沫中的赶集网,在主营业务还没有盈利的情况下,又匆匆新开一条战线。这对公司运营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短短几个月内,国内的团购企业已经厮杀得十分惨烈,赶集网的团购业务在6个月后不得不叫停,裁掉大量员工。

  经历了这件事,杨浩涌发现从前公司太专注于技术,欠缺管理方面的经验。“任何一个创业公司在快速扩张的时候,不能只专注于业务本身,还应该关注团队建设,包括组织的流程,这也是我在中欧学到的。”他说,“团队要跟着创业者一起成长才行,如果有一个短板,整个公司就会受到影响。”

  朝内看,而非向外求

  现在的赶集网已经历数轮融资,不再会有当年资金断裂的窘迫,摆在杨浩涌面前的也不是“风口在哪,要去做什么”的问题。他似乎又回归到刚刚创业时的风格:专注。

  如今,赶集网的分类信息业务保持着150%的增长。杨浩涌认为,公司可以开拓的新业务很多,但更重要的是把本身的业务做大做强。“现在跟之前不同了,我们更多的不是去考虑应该介入什么新业务,而是如何将一家上千人的公司经营得更持久,让它发展得更长远。”

  在杨浩涌看来,自己已经站在了风口上,只要不出现重大失误,业务就会快速增长。然而,这个时代对互联网公司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有过硬的产品技术,更重要的是打造优秀的团队。

  “过去我们考虑的总是业绩能增长多少,要进入哪个行业,很少去看公司内部还有什么需要改变。现在我考虑得更多的是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效率是不是更高,团队的人才培养是不是可以更好,整个体系能否更加完善。”

  转变思路的杨浩涌在公司内部实施了许多新举措,比如对1000多人的直销和渠道团队提出新的要求——除了达到销售业绩之外,还需要向公司其他业务输出人才;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上,公司推行虚拟股,鼓励员工内部持股,公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回购股票,或鼓励内部孵化项目去融资;产品研发部分采用HRBP制度,帮助每个团队梳理人才,制定激励机制,挖掘产品设计方面的“好苗子”。

  作为一家大公司,赶集网在组织架构上也有所调整:上百人规模的产品研发团队划分为若干“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维持在五六个人的规模,最多不能超过10个人,其中安排一位项目负责人。一方面方便了考核,另外一方面保证了研发速度。

  “二三十个人一起写代码,就容易吃大锅饭;变成几个人的小团队,你做不好,其他人都能感觉到,更容易考评。”与此同时,绝大部分项目以一两周为周期推进,这在传统行业,包括传统软件行业都是难以想象的。杨浩涌举例说,在公司内超过一个月的项目往往是内部架构重组,代码重构或重大功能开发,高层必须过目;小的项目都会非常颗粒化,以保证推进速度。

  杨浩涌将大部分项目的决策权放给团队,自己只盯大项目的推动。“最终的KPI以及年终期权激励都跟项目结果挂钩。我不需要监督大家中间做了什么,结果好,就会得到激励。”

  俗话说,CEO的工作就是融钱、定方向和找人。对杨浩涌来说现在又多了一个任务——梳理流程。“‘大公司病’其实每个公司都有,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反省。”他说,“最近我们还在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之前公司快速发展期间,我们强调风险控制,流程的梳理要更规范化。现在回过头来,又必须强调授权。”

  比钱更重要的是过程

  虽然已经在这个领域打拼了10年,但杨浩涌认为,生活服务领域的机会其实才刚刚到来:通过互联网平台将生活服务的提供者组织起来,更高效地向用户提供服务,这将是下一个大趋势,“生活服务是比电商更大的蓝海”。他指出,在许多成熟市场,生活服务领域的产值占GDP比重超过了70%,而在中国,这个数字第一次超过50%。

  如今,赶集网已经将越来越多的重心转向移动互联网,今年来自移动端的流量已经超过60%,而这个数字在去年只有30%。

  对于一些专注单一业务的垂直类网站,赶集网已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杨浩涌将这种“反向侵蚀”现象的原因归结于两点:一是不同的战场,二是降维攻击——赶集网在三四线城市的流量几乎都来自移动端,在获取用户成本上也比一些垂直类网站要低。

  “以招聘为例,它们每天的简历大概在2万到4万份左右,而我们每天新增十几万份简历。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关注基层劳动者的需求,把这些用户的体验做好,就有价值。”许多垂直类网站的商业模式是收取会员费,将许多用户挡在了门外。

  杨浩涌认为,分类信息网站的平台优势和各分类互补协同的规模效应更为明显,“对于用户来说,在赶集上找到工作,会产生一定的用户黏性,之后的租房、买房、生活服务等需求也会在上面解决。”在今年赶集网的整体营收中,有40%~50%来自招聘业务,招聘销售额全年预期达到7亿~8亿元。

  10年前涌现的1000多家分类信息网站,现在大都不见了踪影,杨浩涌却坚持了下来,原因就是一种享受过程的心态,“越做到后面,越不是钱的问题了”。

  “赚得再多,也就是一个房、一辆车,吃好一点,出去玩一玩。”他说,“目的在于过程。创业的过程中有各种问题,想办法解决。发现很多人在用它,觉得它有用,这就又回到了当时为什么回国创业的初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