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张少府》鉴赏(引)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酬张少府①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②,空知返旧林③。
松风吹解带④,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⑤,渔歌入浦深⑥。
【注】
①酬:对答。少府:即县尉。
②自顾:自己觉得。长策:指治国良策。策原指连编好的竹简,后古人在竹策上写字,对帝王诏问叫对策,从此,人们习惯用长策表示治国平天下的高见。
③旧林:指辋川旧居。
④解带:古人上朝或接见客人时要束带,在家闲居时解带。表现闲适的生活。
⑤穷通理:穷困和显达、得与失的 道理。
⑥浦:池、塘、江河等水面。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居辋川时所作的一首赠友诗。表达了诗人老年“万事不关心”的淡泊心境。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诗人开篇写到自己到了晚年,只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不关心了。根据诗人的人生经历来看,此时他已经对当时开始变得腐败昏暗的朝政厌倦了,所以,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所以,这句话正是他厌倦官场的真实写照。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自己也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良策,所以只好返回自己的山庄过隐逸生活。诗人怎么会突然之间写一句自己没有良策,其中还有很多无奈?诗人早年也是胸怀政治抱负,张九龄任宰相时,王维支持张九龄的政治主张,对当时政治充满希望。但是,不久,张九龄罢相,奸相李林甫主宰朝政,随之政治变得越发昏暗,忠诚正直的官员一个个都被排斥或打击,王维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对扭转政局束手无策。于是在本诗中,诗人喟然叹道:“自顾无长策”,体现了他当时思想上的矛盾和愁苦。他虽然说自己无能,其实内心充满了苦闷的而牢骚满怀。虽然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没有受到迫害,甚至还升了官,但是这只是诗人委曲求全而已,其实,他本心对现在的朝廷已经失望了,而自己此时已经是到了晚年,无力转变政局,无奈之下,他只好不再过问朝政,返回自己旧时的园林隐居起来吧。所以,诗人写到“空知返旧林”,以求得解脱,其中一个“空知”中蕴含着对理想隐灭,对朝政失望的无奈和痛苦心情。
接着诗人描写了自己隐居山林中闲逸的生活。“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松林中的清风吹拂着我的敞开的衣带,山间的明月照映着我弹奏的古琴。这优美的画面表现了诗人自在清闲,悠然舒畅的惬意心情。诗人在山林中的这种隐逸生活或是诗人的自我麻醉,或是厌恶官场的表现,但终归是比在朝廷中随波逐流要好得多。所以诗人在诗中同“松”、“山月”这些代表高洁的景物在一起,寄予自己追求高洁情操的心情。这幅鲜活清逸画卷,情景相生,意境相谐,大大增强了本诗的形象性,使诗文更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最后,诗人在这样的优美的环境中心神都得到了升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回扣题目内容,照应了题目中的“酬”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要问我有关穷困和通达的道理,我可就高唱着渔歌,驾着小舟,向水巷深处驶去了。本诗最后没有正面回答张少府的问题,而是以一句“渔歌入浦深”很有禅味的话结束,也为我们淡淡地勾勒出了一幅清明的水墨画,耐人寻味而又洒脱超凡
后人点评
清朝张谦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含一篇之脉,此方是起法。三、四虚承,五、六实地,用笔浅深俱到,章法之妙也。(《纟见斋诗谈》卷五)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②,空知返旧林③。
松风吹解带④,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⑤,渔歌入浦深⑥。
【注】
①酬:对答。少府:即县尉。
②自顾:自己觉得。长策:指治国良策。策原指连编好的竹简,后古人在竹策上写字,对帝王诏问叫对策,从此,人们习惯用长策表示治国平天下的高见。
③旧林:指辋川旧居。
④解带:古人上朝或接见客人时要束带,在家闲居时解带。表现闲适的生活。
⑤穷通理:穷困和显达、得与失的 道理。
⑥浦:池、塘、江河等水面。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居辋川时所作的一首赠友诗。表达了诗人老年“万事不关心”的淡泊心境。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诗人开篇写到自己到了晚年,只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不关心了。根据诗人的人生经历来看,此时他已经对当时开始变得腐败昏暗的朝政厌倦了,所以,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所以,这句话正是他厌倦官场的真实写照。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自己也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良策,所以只好返回自己的山庄过隐逸生活。诗人怎么会突然之间写一句自己没有良策,其中还有很多无奈?诗人早年也是胸怀政治抱负,张九龄任宰相时,王维支持张九龄的政治主张,对当时政治充满希望。但是,不久,张九龄罢相,奸相李林甫主宰朝政,随之政治变得越发昏暗,忠诚正直的官员一个个都被排斥或打击,王维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对扭转政局束手无策。于是在本诗中,诗人喟然叹道:“自顾无长策”,体现了他当时思想上的矛盾和愁苦。他虽然说自己无能,其实内心充满了苦闷的而牢骚满怀。虽然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没有受到迫害,甚至还升了官,但是这只是诗人委曲求全而已,其实,他本心对现在的朝廷已经失望了,而自己此时已经是到了晚年,无力转变政局,无奈之下,他只好不再过问朝政,返回自己旧时的园林隐居起来吧。所以,诗人写到“空知返旧林”,以求得解脱,其中一个“空知”中蕴含着对理想隐灭,对朝政失望的无奈和痛苦心情。
接着诗人描写了自己隐居山林中闲逸的生活。“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松林中的清风吹拂着我的敞开的衣带,山间的明月照映着我弹奏的古琴。这优美的画面表现了诗人自在清闲,悠然舒畅的惬意心情。诗人在山林中的这种隐逸生活或是诗人的自我麻醉,或是厌恶官场的表现,但终归是比在朝廷中随波逐流要好得多。所以诗人在诗中同“松”、“山月”这些代表高洁的景物在一起,寄予自己追求高洁情操的心情。这幅鲜活清逸画卷,情景相生,意境相谐,大大增强了本诗的形象性,使诗文更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最后,诗人在这样的优美的环境中心神都得到了升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回扣题目内容,照应了题目中的“酬”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要问我有关穷困和通达的道理,我可就高唱着渔歌,驾着小舟,向水巷深处驶去了。本诗最后没有正面回答张少府的问题,而是以一句“渔歌入浦深”很有禅味的话结束,也为我们淡淡地勾勒出了一幅清明的水墨画,耐人寻味而又洒脱超凡
后人点评
清朝张谦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含一篇之脉,此方是起法。三、四虚承,五、六实地,用笔浅深俱到,章法之妙也。(《纟见斋诗谈》卷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