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互文阅读教学方法

 我来答
优点教育17
2022-08-07 · TA获得超过765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800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02万
展开全部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小学语文互文阅读教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曲径通幽之烛影式

  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古典文学中(特别是诗词)有诸多作品文风含蓄委婉、主题隐秘幽深。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只要将这类文本置于相关文本群中,互文性阅读便显示出得天独厚之优势,它可烛影出作品的隐含之意,幽深之味。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在学生感受到诗人张继淡淡的、绵长的愁绪后,王老师没有就此打住,适时引入中国古代诗歌中写到“愁眠”的诗句。学生发现诗人的愁眠都跟“明月”连在一起。王老师话锋一转,“那是皓月当空的时候,那份愁眠之情可以托付给皎洁的明月,但是,要是没有明月呢?”对于年纪尚幼的小学生来说,未必能真正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未必能领悟诗中寄托愁眠的美好意象——钟声。王老师棋高一着,再一次巧妙运用互文解读,选用继张继之后的众多诗人关乎“钟声”的诗句——宋代诗人陆游《宿枫桥》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明代诗人高启《泊枫桥》的“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清代诗人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的“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在王老师话语创设的语境、情境和课境中,这一句句经典诗句在孩子口中吟诵着,在孩子心中荡激着、回味着。正是这精妙的互文阅读,孩子们真正走进身处寂寥、肃杀的姑苏郊外张继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绵延幽长的愁绪,让学生以一种直观、形象的视觉去发现文化传承的密码,让具有文化性、具有生命性的经典意象“钟声”“润物细无声”般地植根于孩子心中,使他们切实感悟到经典的魅力、文学的力量。

   二、异曲同工之求证式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组“永远的童年”中的课文,节选自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全篇以明快、清新、活泼的笔调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这是略读课文,篇幅虽长内容倒不难理解,根据导读提示多读几遍就能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作者以敏感的心灵观察生活,用真诚的心感受生活,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生活,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我在教学本文时并不满足于教学这一课,因为萧红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在她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为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笔者以本课教学为契机,引导五年级的孩子走进萧红更广阔的文学世界,在大量阅读中初步地、整体地感受一位作家的文字风格,进而对她的文字葆有继续探索的乐趣。是的,如果一篇课文如同一片树叶,我们要透过这片树叶看到它所在的枝条及大树,还得放眼四望,看到这棵大树背后那片广袤的森林。基于这样的设想,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了第七册课文《火烧云》,回味萧红那朴实、自然流畅、富于音乐美的语言艺术。又选取了《呼兰河传》中适合用来互文性解读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写到“在园子里尽情奔跑、摘玫瑰花悄悄戴在祖父的帽子上,看着祖父的窘态肆无忌惮的笑。”简约、清丽、明朗、不事粉饰的语言依旧描摹着一个自由而且生机勃勃的世界,明丽的色彩,天籁般的韵律,萧红就是这样浅浅地娓娓道来,显示了作家对于生命的热爱与痴迷。读着这样的文章,孩子们更深切感受作者儿童般率真、天然的语言,明净澄澈,沁人心脾,一定对萧红童年的美好时光充满憧憬,一定对她的《呼兰河传》,甚至她更多的作品如《小城三月》《牛车上》《旷野的呼喊》有了阅读期待。

   三、云卷云舒之链接式

  现行人教版教材多以专题组织单元,如,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专题为“初识鲁迅”,围绕主题选入的课文有节选鲁迅小说《故乡》的一个片段《少年闰土》,也有表现他人眼中鲁迅形象的文章,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家、翻译家阿累于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的《一面》,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抒情诗《有的人》,这几篇课文都是感受鲁迅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引导学生潜心研读,学习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在完成课内阅读教学任务的同时,链接到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作品,有意营造出鲁迅文化的`大语境,如鲁迅写的《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等等,这些文本形成水乳交融的互文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相互生辉,读一文与读一人,在不断穿插中有机整合。学生通过阅读不同作家笔下、不同角度呈现的鲁迅,让对他的了解也更加完整、立体。

   四、海纳百川之应用式

  在媒介异常丰富的当下,语文教师的视野应当更加宏观、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文本,凡是与课文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都与课文构成了互文关系(暂且把这些资源叫作泛文本),教师有责任充分挖掘与课文相关联的“泛文本”,不断吸纳、补充、扩展文本以外的因素。在教学中常用的相关媒体录音、视频、图画等都属于泛文本范畴。由于这些视听资源具有直观性、立体性等特点,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只要是适合的、有效的,我们尽管恰当运用。比如教学相声《打电话》时与相声大师马季、郭启儒合说的一段相声视屏进行互文参读,帮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时,可展示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傣家的竹楼等图片,让学生直观领略到中国民居古老而又独特的魅力。当文本与泛文本互文阅读时,泛文本的运用只能适可而止,切不可过度。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将它们结合起来解读研究,可以带领学生沉入多重文本营造的厚重语境之中,走进更广阔的文学乃至文化空间,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蕴与形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